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京焕)中国公共财政的理论与实践

(刘京焕)中国公共财政的理论与实践


60年代论——中国财政理论的基石
(一)国家分配论简析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对剩余产品
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财政的这一定义包含有三大要素: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 财政分配的实质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
三、中国公共财政的实践和发展
(一)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市场与政府 1、市场失败 2、混合经济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3、公共财政的职能 (二)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转移 1、1998年后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 2、成效与问题 (三)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在公共财政理论上:贫困、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不是
2、九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国有企业亏损 与巨额财政补贴;
3、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4、理论突破:对公共财政的研究取得阶
段性成果。
二、公共财政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公共财政理论的核心范畴 三个核心范畴:公共需求、公共商品、公共选择 1.公共需求 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 定义的三层涵义。 2、公共商品
公共商品是与私人商品相对应一个概念。公共商品是指 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 与私人商品相比,公共商品有两个基本特征: ● 第一特征:非排他性。 ● 第二特征:非竞争性 。 3、公共选择 公共需求的决定问题,即如何从个人偏好得出一个集 体的偏好。
(二)公共财政的理论基本内涵
对财政的定义 财政是公共权力组织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
财政学理论
第一讲:中国公共财政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我国的财税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讲:中国公共财政的理论与 实践
★世界主要财政理论发展简述 一、国家分配论——中国财政理论的基石
二、公共财政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中国公共财政的实践和发展
世界主要财政理论发展简述
古典财 政理论
新古典财 政理论
功能财政 理论
公共需求,不应是财政支出的对象,更不是重点,但在 我国现实中,这又恰恰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理论上的新问题: 公共财政与民生财政是何关系? 民主财政是什么?与公共财政、民生财政是何关系?
谢谢!
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财政的这一定义包含有 三大要素: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公共权力组织。这是财政分配区 别于其他分配形式的根本标志。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这决定于国家和 财政产生的根源。 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 目标——满足公共需求 内容——提供公共商品 手段——公共选择:公共需求与财政预算的决定 对公共财政的争论:主体与目的
– 理论意义:第一次明确界定了财政分配的目的和主 体
– 现实意义:在经济体制上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符合; 在政治上与当时的意识形态和阶级观相适应。
(二)“国家分配论”的主要缺陷
主体不明;国家?公共部门或组织? 目的不清:国家职能?——职能划分困难;公
共需求?
(三)公共财政产生的背景
1、政府职能划分上的困难以及由此产生 的财政预算管理上的问题;
(三)公共财政的理论体系
1、财政支出理论 财政支出增长理论;公共投资与消费;支出规模与结 构;支出绩效与评价。
2、财政收入理论 税收理论;公共收费理论;公债理论;国有资产收益 与管理
3、财政宏观管理理论 预算管理理论;宏观调控理论(财政政策理论);财 政管理体制理论 传统的理论体系:收、支、平、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