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力学 》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 》课程标准

xxxx学院
应用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xxxx学院各相关专业。

学时范围:72 学时。

2.制定本标准的依据
2.1 教育部教高[2000]2号:《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
点》。

2.2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3xxxx学院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各相关工种》。

3.课程性质与作用
3.1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3.2 课程作用:为了保证结构和构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一般来说,都要选择较好的材
料和
截面较大的构件,但任意选用较好的材料和过大的截面,势必造成优材劣用、大材小用,
造成巨大的浪费。

于是,建筑中的安全和经济就形成了一对矛盾。

《建筑力学》的任务就
是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5.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5.1课程设置依据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高专的特点设置,并顺应实践领域对学生的要求。

5.2课程目标定位
本课程是土建施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建筑结构中的各构件在荷
载作用下的受力及变形的分析,能够对结构构件的选材及截面尺寸进行设计,也为下一步
“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混凝土结构设计”及“建筑结构荷载设计”等专业课的学
习打下基础。

5.3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本课程在内容选择上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程作为理论知识的载
体,分单元、任务进行学习,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必需和够用
为准则,以强化应用为重点,简化了对一些理论的推导和证明,对土木工程较实用的内容
列举了较多的例题。

且各单元均编写有单元概述、学习目标、教学建议、思考题和习题,
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还提供了中英文对照的关键词。

5.4课程项目设计(或学习情景设计等)
6.课程目标
6. 1知识目标
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建筑结构的中各部分构件及系
统在荷
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及变形特性,并对受力及变形进行分析计算。

6. 2能力目标
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结构构件的选材及截面尺寸
进行设计。

6. 3素质目标
本课程的素质目标是培养有责任心并且深刻认识到建筑结构安全重于泰山的专业技
术人才,同时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身心健全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7.教学活动设计
8.教学实施建议
8. 1教材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选教材,应充分注意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指导思想。

(2)编、选教材应体现内容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纳人教材,使教材更贴近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3)尽可能考虑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编、选教材内容。

要通过理实一体教学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
用。

(4)编、选教材尽可能考虑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8. 2教学方法
PPT展示与板书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例练习相结合,通过课堂提问与学生互动,组织
讨论启发学生思考,请学生到黑板上练习,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8. 3课程考核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将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项目考核、技能目标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 %。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8. 4教学资源
教学材料与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教学资料:1.《建筑力学》,同济大学出版社,杨力彬主编;2.《建筑力学》,中国电力出版社,张玉敏主编。

9.课程评价
9.1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结合督导组、学生信息员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9.2 本课程教学工作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当综合课堂教学日志、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和成绩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交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9.3本课程标准由教研室组织校内外专家定期进行评价,通过对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10.附加说明
10.1 本标准制订人:
10.2 本标准专业审核人:
10.3 本标准系部审核人:
10.4 本标准批准人:
10.5 本标准于年月日批准并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