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翻译六标准看《声声慢》的英译本摘要: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复兴,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把中国古典文学唐诗宋词译成英文。
一门旨在建立翻译规范并依据规范而进行的学术评判活动即翻译批评应运而生。
如今,建构一个为文学翻译批评实践活动提供完整参数系统的批评体系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王宏印教授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一书中,提出了以诗歌翻译为模式新建的文学翻译评价的六条标准即:体制、诗味、语言、文化、倾向。
本文欲借助这六条标准对李清照词作《声声慢》的两种英译本进行评析,以期获得更加规范系统的翻译批评准则,从而更好地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批评;评判标准;《声声慢》一、引言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全世界人民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美,诗歌的英译被提上日程。
然而诗歌的翻译之难众所周知。
正如顾正阳所说“一首诗歌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翻译中的任何不慎都将破坏这件艺术品的完美, 严格地说, 诗歌是不可译的, 至少具有不可译性, 宽宏地说, 诗歌翻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1994:73)。
那么怎样的翻译才是科学贴切的呢?目前翻译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翻译实践,就必然有翻译批评。
纽马克认为,“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条根本纽带”[l]。
然而对于如何展开翻译批评,翻译界一向众说纷纭。
因而笔者认为翻译批评的当务之急是建构一个为文学翻译批评实践活动提供完整参数系统的批评体系。
在试图建立文学翻译批评规范的过程中,翻译标准问题这一始终居于翻译批评核心位置的问题又一次被提及。
王宏印教授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一书中提出了诗歌翻译评判的六条标准:(l)译文体制是否与原文体制相一致而且合适(体制问题);(2)译文是否象原诗一样具有诗味而且有可读性(诗味问题);(3)译文是否具有译人语应当具有的文学语言特色(语言问题);(4)译文是否体现译人语(或译出语)的文化特色而且和谐一致(文化问题);(5)译文在思想内容上是否符合原作的创作倾向(倾向问题);(6)译文的表现风格是否与原作属于同一类型(风格问题)。
本文将参照这六条标准,对李清照名作《声声慢》的两个英译本进行评析。
二、《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及其略解读《声声慢》是宋代著名词人,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与之志趣相投的丈夫李明诚也病死在任上。
此时,年仅50的李清照孤单一人,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尽尝了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悲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以其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词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之后的“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三、《声声慢》英译本《声声慢》大气包举,脍炙人口,至今传诵不衰,堪称翻译界的歌德巴赫猜想。
它难译之至,以至于很多人都反对翻译这首词,也正因为其有无与伦比的挑战性,所以才吸引了众多译者不懈的尝试。
目前已有10余种译文,笔者认为以林语堂先生和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尤具代表性(以下简称林译、许译)。
So dim, so dark, / So dense, so dull, / So damp, so dank, / So dead!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How can a few cups of thin wine / Bring warmth against / The chilly winds of sunset?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 / My old friends, / 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Let fa 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l. / To what purpose/And for whom should I decorate?By the window shut, / Guarding it alone, /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 / Keeps on droning: / Pit-a-pat, pit-a-pat!Is this the kind of mood and moment / To be expressed!(林译)I look for what I miss; / I know not what it is. / I feel so sad, so drear, / So lonely, without cheer.How hard is it / To keep me fit / In this lingering cold.By cup on cup / Of wine so dry / Oh, how could I /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 Of wind so swift?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won’t thicken?On parasol-tre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By one word “sad” ? / Oh, 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许译) 四、《声声慢》林译本和许译本的评析文学翻译批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摆脱了凭主观印象“感悟式”的批评模式,但一直以来,“文学翻译批评一方面仍将自身囿于文本之中,旨在对译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却踟蹰于文本中心论和读者批评论等诸多批评理论间而裹足不前。
王宏印教授在其论著《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一文中提出了以诗歌翻译为模式的文学翻译评判的六条标准,对文学翻译批评系统化、规范化的作了有益探索。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笔者将参照王教授所提的六条标准,对上述李清照词《声声慢》的林译本和许译本做出分析评价。
(一)体制问题如同应用文要符合交际原则,学术论文要符合学术规范一样,翻译诗词也要遵守诗词特定的体制。
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宋词以其独特的体制美为人们称道。
在翻译的时候,也要尽量遵守这种特有的体制,即使无法做到形式对等,也要做到形式相近。
从字数上看,《声声慢》词共97字,上阕49字,下阕48字。
林译本分上下两节,上节58字,下节54字,与原作相差无几。
许译本上节73字,下节58字,字数与原作略有差距,但也基本合适。
由此可见,两种译文虽然在字数形式上与原词有不同程度的出人,但从体制上来看,都属以诗译诗,与原文体制相一致。
(二)诗味问题译诗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把原诗的意思翻译出来,甚至把原诗的体制移植过来是远远不够的。
诗词与其它文学体裁的不同之处关键在于诗具有独特的诗味。
字对字的翻译会使诗味全无。
因此,在准确理解诗歌含义,认真研究其格律体制的同时,译者也应注意诗味的还原。
诗歌不仅讲究意境优美,更要讲究音韵和谐、自然、流畅。
《声声慢》的词句长短交错,吟诵起来时而舒缓悠长,时而短促有力。
林语堂先生的译文,模仿原诗的结构,在开头很有气势地运用了多个重复强调结构,与原诗的重叠结构有异曲同工之效。
特别是开头几句“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dead!”堪称绝译。
林先生巧妙地利用头韵,选择了八个以“d”开头的形容词,使英诗传达的音韵美丝毫不逊于汉语叠词。
用7个“so+adj.”的结构一字排开,将7对叠字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细腻的感情发展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层层揭开,将词人由感伤自己的身世悲惨到肝肠寸断、悲观无望的心情刻画地入木三分。
许渊冲先生也充分发挥英语格律诗的优势,在译诗过程中注意原诗整体格律的保留,使其译作更具诗味。
例如许译本中/s/、/i:/、/t/、/ai/、/ao/、/f/、/n/头韵和尾韵压得很美,特别是/i:/韵和原文中的“凄凄惨惨戚戚”极为相似!另外,词中所描写的动作和烘托的气氛只是一种物化的场景,而它要真正传达的是一种无法用语言直接勾勒的愁绪,这种愁绪只能通过物象间接地勾起读者的想象。
笔者认为,上述林译本和许译本都对这首词的意境有着良好的把握,较好地保留了原有的诗味。
(三)语言问题《声声慢》这首词现实了词人在语言技巧方面卓越的艺术造诣。
词人巧妙运用了舌音、齿音重叠,尾韵头韵及双声叠韵等艺术语言特征。
如何在译文中将原作中的语言特色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是颇具思量的。
此外,李清照写词相当重视音律,这首《声声慢》运用的音乐性的抒情语言就很有特色。
林语堂译本中第一节“So dim,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运用双声和头韵,生动地再现了黄昏细雨、孤苦无依的境况,而且共用十四个音节,与原词完全一致,前面用六个形容词描绘周围环境,而以“dead一词收住,情景交融,份量极重,完美地体现了原词意思上的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