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
第1段 通假 字
1.“ ”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有”同“又”。 3.“暴”同“曝”,晒干。 4.“知”同“智”。
一词多义
(2)非利足也
(动词,使……快,走得快)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动词,以……为利)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节选)
阅读课文第1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学不可以﹒已(_停__止__) (2)取之﹒于①蓝而青﹒于②蓝(①介词,_从__ (3)水﹒为之而寒于水(_冻__结__成__) (4)木直﹒中绳(_合__于__)
②介词,_比__)
(5)﹒ ﹒以﹒为②轮(①_同__“__煣__”__,__以__火__烘__木__,__使__其__弯__曲__ ②古今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取”“青”的状 语“于蓝”“于蓝”后置) 译文:_靛__青__是__从__蓝__草__里__提__取__的__,__可__是__比__蓝__草__的__颜__色__更__深__。__ (2) 以为轮。(省略句,省略了“以”的宾语“之”) 译文:_用__煣__的__工__艺__把__它__制__成__车__轮__。__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者…… 也”表判断) 译文:_即__使__又__被__风__吹__日__晒__而__干__枯__了__,__也__不__会__再__挺__直__,__这__是__火__ _烤__使__它__变__成__这__样__的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具体分析使用 这种方法的好处。 【明确】(1)突出积累、坚持之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说明学 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以“骐骥”与“驽马”做对比, 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然后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做对比,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 的重大意义。
③_磨__刀__石__ ④_锋__利__,__锐__利__)
(11)君子﹒博﹒学①﹒而②﹒日③﹒参﹒省④﹒乎⑤己(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
_广__博__地__学__习__,今义是学问广博精深 ②连词,_表__递__进__ ③名 词作状语,_每__天__ ④_检__验__反__省__ ⑤_于__)
(12)则﹒知①明﹒而②行无过矣(①_同__“__智__”__ ②连词,_表__并__列__)
古今异义
1. 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阅读课文第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尝①﹒终﹒日②﹒而③思矣(①_曾__经__ ②_整__天__ ③连词,_表__修__饰__)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片__刻__) (3)吾尝﹒跂而望矣(_踮__起__脚__跟__) (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看__见__的__范__围__广__) (5)声非加﹒疾也(_快__,__速__。__这__里__引__申__为__“__洪__亮__”__)
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现在我们也讲究终身学习,请结 合现实谈一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明确】(1)社会发展在于科技,科技发展在于教育,今天我 们提倡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人们重视学习和发展。对每一个人 来说,终身学习是明智的选择。
(2)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里, 学习如果不能持之以恒,不会真正领悟到知识的精华之所在, 从而也就不会有所成就。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形容词作名词
积﹒善成德
3.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
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 2.﹒用心﹒一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文章的第一段论证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其论 述层次是怎样的? 【明确】
问题 说理方法
层次分析
学习的重 要意义
比喻 论证 (四个 比喻)
3.课文第三段是从哪几个层次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请具 体分析。 【明确】
【备选要点】 1.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则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观点矛盾吗? 为什么? 【明确】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
(1)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 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
(3)荀子在文中勉励人们学习,认为后天的学习能改变先天 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 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局 限性。但是,从道德修养的层面来看,他的观点与今天倡导的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路是一致的,重视品德修养,符 合“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第2段 通假字
“生”同“性”,天赋,资质。
一词多义
(1)而绝江河
(动词,横渡)
绝(2)群响毕绝 (《口技》)(动词,停止,终止)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形容词,与外界隔绝的)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登﹒高而招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第3段
一词多义
(1)风雨兴焉
(兼词,于是,于此)
焉(2)圣心备焉
(语气词)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疑问代词,哪里)
(1)筋骨之强
(形容词,强健,强壮)
(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前出塞》) 强
(名词,有力的弓)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副词,有余)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是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
物上))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翻译为“没有用 来……的(办法)”) 译文:_就__不__能__远__达__千__里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 置的标志) 译文:_蚯__蚓__没__有__锋__利__的__爪__子__和__牙__齿__,__没__有__强__健__的__筋__骨__。__
前两个比喻说明事物只要经过一 定的变化,就可以得到提高,而 且这种提高甚至是质的飞跃
后两个比喻说明只要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这两个比喻是对后面 推论的有力衬托
2.文章的第二段论证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其论 述层次是怎样的? 【明确】(1)第二段着重论证了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
(2)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论述层次:①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②摆正“学”和 “思”的关系;③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 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 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 的成效;④得出结论。
(6)﹒驽﹒马①十﹒驾②,功在不﹒舍③(①_劣__马__ ②_马__行__走__一__天__的__路__程__
③_停__止__)
(7)﹒锲而舍之(_用__刀__雕__刻__) (8)金石可﹒镂(_雕__刻__) (9)蚓无﹒爪﹒牙①﹒之②利﹒③,筋骨之强﹒④(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爪__
_子__和__牙__齿__,今义是坏人的党羽②助词,_定__语__后__置__的__标__志__ ③_锋__利__,__锐__利__ ④_强__健__,__强__壮__)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阅读课文第3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风雨﹒兴①﹒焉②(①_兴__起__ ②兼词,_于__是__,__于__此__) (2)圣心﹒备①﹒焉②(①_具__备__ ②_语__气__词__) (3)故不积﹒跬﹒步(_半__步__) (4)﹒无﹒以至千里(_没__有__用__来__…__…__的__(_办__法__)_) (5)﹒骐﹒骥一跃(_良__马__)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 水”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对比设喻,如“蚓” 和“蟹”等,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 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了对道理 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 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 用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 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 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 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 证。
(2)增强说理的分量。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 者又用“蚓”和“蟹”做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 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说明前者“用心一”,后 者“用心躁”。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10)﹒上①食埃土,﹒下②饮黄泉(①名词作状语,_向__上__ ②名词作
状语,向下)
(11)﹒用﹒心①﹒一②也(①古今异义词,古义:两个词,_用__:__因__为__;__
_心__:__心__思__。今义是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②数词作形容词,_专__一__)
(12)蟹六跪﹒而二螯(连词,_表__并__列__) (1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藏__身__。今义
词,_游__泳__ ③_横__渡__)
(11)君子﹒生非异也(_同__“__性__”__,__天__赋__,__资__质__)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省略句,省略了“登 高而招”的主语“吾”) 译文:_(_我__)_登__上__高__处__招__手__,__手__臂__并__没__有__加__长__,__但__远__处__的__人__能__ _看__得__见__。__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_君__子__的__天__赋__并__没__有__特__异__之__处__,__只__是__善__于__借__助__外__物__罢__了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