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2)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光现象中辨识光的反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过程,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反射光与入射光共面、反射光与入射光的位置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聊城美丽景色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没有光,还能看到这美景吗?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光的反射课题。
学生观看图片、感叹聊城美景的同时思考问题。
PPt展示图片讲授新课:1.光的传播1、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常见到的光源有哪些?引导思考:光源发学生小组内利用准备好的器材(激光手电、PPt展示图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实验现象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呢?请同学结合生活中看到的现象说说自己的想法,初步得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物品把光传播的路径显示出来,及时让学生上台展示小组内的实验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结论。
3、明确光线的定义,让学生知道光速的大小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装有液体的集气瓶、有机塑料板、白板、饮料瓶)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讲授新课:2.光的反射1、演示:激光照到手中的镜面上,引导学生观察屋顶的光斑。
改变入射的方向或者是镜面的方向,发现光斑的位置发生改变,引导学生思考。
2、演示:用泡沫板代替镜面,竹签模拟光线。
引导学生展示光反射的传播路径并思考讨论光传播的规律。
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不同的猜想。
3、完成实验后,并请其他结论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结论或提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教师来回巡视并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
交流实验:学生上讲台来交流实验数据、现象、得结论,其他学生观察,并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PPt展示图片教学白板出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再由其他组同学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方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感到刺眼?”。
课件展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光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两种反射的特点和区别,并能解决视频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的相关内容。
小组讨论后发言。
PPt展示图片多媒体视频播放教学总结评价:[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收获PPt展示图片板书设计:第一节光的反射一、光的传播:光在透明、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二、光的反射定律:1、光的反射定律内容: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光的反射》学情分析1.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科学课中已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但认识很浅显,故在课堂中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另外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日食和月食等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
2.刚入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经历科学探究的次数有限,实验时易被器材吸引,而且活动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盲目性。
所以怎样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科学合理、实实在在进行探究,确保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落实课标要求,是我这节课最大着力点。
同时,这节课名词、概念、规律较多,需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提高学习效率。
《光的反射》效果分析自我备课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调查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在课后和学生交流中,一致认为本节课由家乡聊城的美景照片引入,吸引了自己的眼球。
整个知识点的讲解贯穿于探究实验中,是自己亲自动手完成的,并通过现象和数据总结出了结论和规律。
整节课中自己的思维始终跟着教学节奏走下去,被老师的一个一个的问题所吸引,一步一步的思考下去。
通过课后对评测练习的反馈,发现本节课学生评测练习优秀率为93%,合格率为100%。
教师点评分析: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本节课亮点有三个:(1)精彩使用导入,激发学生兴趣;(2)精彩使用转折,紧扣学生思维;(3)整体脉络清晰,提升知识生成。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光的反射》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多彩的光》这一单元在教材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较强的关联性,本章是以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和白光的组成这两个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
在该章内容的安排时,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特点,先利用简单的光现象引发出物理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折射和特点。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实验探究基本上贯穿本章各节。
每一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
二、三维目标及重难点分析1.知识和技能(1)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2)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光现象中辨识光的反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过程,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实验,逐步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学习中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学生探究实验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过程2.光的反射定律【教学难点】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2.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性向自主性转变,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材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及难点突破本节教材首先展示了图片,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而这美都与光有关。
教学中继续列举大量和光的传播有关的现象,从而点出本课探究的主题----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并让学生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本节教材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并通过光路图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在探究实验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反射光与入射光共面、反射光与入射光的位置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等。
最后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使难点得以突破。
《光的反射》评测练习【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不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是A.入射角增加10°,则反射角也增加10°B.入射角为0°的入射光线没有反射光线C.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成60°角D.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光的反射现象中,若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B.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反射角是90°C.通过平面镜,甲同学能看到乙同学,那么乙也能通过平面镜看到甲D.镜面反射遵守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3.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见课桌上的书本,是因为A.书本会发光 B.眼睛发出的光射到书本上C.射到书本上的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D.射到书本上的光发生了漫反射()4.一条入射光线跟平面镜的夹角是6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A.30° B.60° C.90°D.120°5.一束光线与水平放置的平面镜成40°角,则入射角是 _______ ;若入射光线不变,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
6.完成光路图《光的反射》教学反思优点:1、课题引入部分:先通过欣赏我的家乡聊城的美景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正是因为光的存在才让我们看到了绚丽多彩的世界,也正是因为光的反射才让我们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从而引出本章和本节的课题。
2、光的传播部分:此环节是我个人认为是整节课较为出彩的一环节,我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提供的器材都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像装有蚊香烟雾的矿泉水瓶,有机塑料板代替玻璃砖效果更明显,小瓶内的液体为硫代硫酸钠,代替了加入牛奶或墨水的水溶液,这样实验效果更明显。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并清晰的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度。
3、光的反射部分:我个人认为这一部分的难点不是完成实验的过程,而应是实验之前如何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提出合理化的猜想。
为了攻克这一难点,我制作了简易模型,竹签模拟光线,泡沫板代替物体表面,学生观察模型来提出猜想。
增强了学生观察的空间立体感,便于判断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不足:1、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法线的作用存在疑惑。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现出对实验本身的兴趣浓厚,但是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比较薄弱。
改进措施:1、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2、可以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出光的反射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