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见面礼仪的差异

谈见面礼仪的差异

谈见面礼仪的差异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跨国交易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而产生各种问题,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文章主要从鞠躬礼、拱手礼、握手礼等讲解见面礼仪的不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提及:“文化的潜在作用是令人深刻地体会到这个社会的人情味和关爱感。

”我认为这话说的一地那儿不假,因为就单单从见面礼的中化和西化方面看就能深刻的卓溪文化的感染力。

见面礼仪:在交往中,见面时行一个标准的见面礼,会给对方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直接体现出施礼者良好的修养的需要。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来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继承和发扬悠久的礼仪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精粹,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中国一贯以谦谦君子著称所以中国的见面礼仪是握手或者拥抱。

1.握手礼
两人相向,握手为礼,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礼节。

不仅熟人、朋友,连陌生人、对手,都可能握手。

握手常常伴随寒暄、致意,如你(您)好、欢迎、多谢、保重、再见等。

握手礼含义很多,视情而定,分别表示相识、相见、告别、友好、祝贺、感谢、鼓励、支持、慰问等不同意义。

现代握手礼通常是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同时寒暄致意。

握手礼流行于许多国家,在交往时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离别、祝贺或致谢的礼节。

2.拥抱礼
拥抱礼是流行於欧美的一种见面礼节。

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特别是现代的上层社会中,亦行有此礼。

拥抱礼多行於官方或民间的迎送宾朋或祝贺致谢等场合。

当代,许多国家的涉外迎送仪式中,多行此礼。

3.鞠躬礼,意思是弯身行礼。

是表示对他人敬重的一种郑重礼节。

此种礼节一般是下级对上级或同级之间、学生向老师、晚辈向长辈、服务人员向宾客表达由衷的敬意。

鞠躬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传统的、普遍使用的一种礼节。

鞠躬主要表达"弯身行礼,以示恭敬"的意思。

如今的日本,鞠躬礼是最讲究的。

所以我们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要懂得这一礼节。

对日本人来说,鞠躬的程度表达不同的意思。

鞠躬对韩国和朝鲜人来说也很讲究。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韩国和朝鲜妇女在会谈、宴会或作客时,一手提裙,一手下垂鞠躬,告别时面对客人慢慢退去,表示一种诚恳和敬意。

鞠躬适用于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仪式场合。

鞠躬即弯身行礼,它既适合于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仪式,又适用于普通的社交和商务活动场合。

4.脱帽礼
脱帽礼来源于冷兵器时代,当时,作战都要戴头盔,头盔多用铁制,十分笨重。

战士到了安全地带,首先是把头盔摘下,以减轻沉重的负担。

这样脱帽就意味着没有敌意,如到友人家,为表示友好,也以脱盔示意·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脱帽礼。

时至今日,行脱帽礼已经在美国很罕见了,部分的原因是社交礼仪已不那么严格,另有部分原因即人们也不怎么戴帽子了。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男人对女人脱帽行礼还是司空见惯的,不论在室内还是搭电梯,男人们都要脱帽。

5.拱手礼
拱手礼与其相似的礼仪称作揖,是中国古代开始的,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

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

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

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女子行拱手礼时则正好反过来,这是因为男子以左为尊,女子以右为尊。

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

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

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论语》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记载。

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

拜年时最好避免在着装和行礼上的中西结合的方式。

如穿西服拜年时最好行鞠躬礼,而不行抱拳拱手礼或作揖,否则反差过大让人觉得别扭。

6.亲吻礼
亲吻,是源于古代的一种常见礼节。

人们常用此礼来表达爱情、友情、尊敬或友爱。

行此礼时,往往与一定程度的拥抱相结合。

不同身份的人,相互亲吻的部位也有所不同。

西方现代的亲吻礼,在欧美许多国家广为盛行。

美国人尤其受行此礼,法国人不仅在男女间,而且在男子间也多行此礼。

法国男子亲吻时,常常行两次,即左右脸颊各吻一次。

比利时人的亲吻比较热烈,往往反复多次。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

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弦的社会。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中西方即使世界上的文化主体也是世界上的经济主题。

了解礼仪的差异有益文化的融合和中西方人民的沟通,促进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礼仪论》
《文化苦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