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

中医学称为“口眼斜”,《灵枢·经筋》篇扼要地叙述了本病的特征。

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

春、秋两季发病较高。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临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原因和症状方面有很大区别。

本篇仅叙述周围性面瘫。

[病因病机]
本病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症状]
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驰,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

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西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名为“倒错”现象。

[治疗]
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

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

初起宜浅刺。

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处方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方义本病为风寒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取风池、翳风,有疏散风邪之效,其中翳风可祛风止痛,适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颊车、地仓同属阳明,平刺透穴以推动经气;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合谷善治头面诸疾,太冲用泻法治唇吻斜最为有效。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迎香禾;鼻中沟歪斜:水沟;頦唇沟歪斜;承浆;目不能合;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面颊板滞:四白巨。

根据麻痹部位,选取适当穴位分组轮换治疗。

[附注]
1、面神经麻痹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二种,应注意鉴别。

2、本病初起时针刺不宜过强。

3、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作按摩和热敷。

4、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2-3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