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梯队建设情况——教育系统教师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实施办法

教学梯队建设情况——教育系统教师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实施办法

教育系统教师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培养与虹口区教育综合改革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结合《第四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虹口区教育卫生事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虹口区委虹口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现制定2019-2021学年虹口区教育系统教师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实施办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围绕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培育教育家型的教师领军人才,发展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团队,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整体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与市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相结合。

充分利用市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经验成果,加强人才高峰建设,扩大市级影响力。

(二)与高端人才和储备人才培养相结合。

广纳贤才,坚持项目引领、全方位培养,汇集优质资源,夯实发展基础。

(三)与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学区化集团化工作相结合。

坚持强师与强校并
举,配备名校长名师助力实验校,形成虹口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设体系
针对不同层级的培养对象,构建“金字塔型”教师专业人才梯队,自上而下细分为“学科高地理事长—学科培训基地主持人—学科培训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七个层级,为区域全体教师提供专业发展路径。

四、建设周期
三年,即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

其中高峰计划、攻关计划、种子计划建设周期为2018年至2021年。

五、建设内容
(一)人才选拔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教师专业人才选拔机制。

1. 评选条件
(1)学科高地理事长是担任“高峰计划”领军人、自愿申报的“攻关计划”主持人,也可是学校的学科团队在市里有影响力的领衔人。

要求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卓越的教育业绩,鲜明的教学风格,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以及较大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并有明确的引领性实践研究项目。

(2)学科培训基地主持人是担任“攻关计划”主持人、特级教师。

要求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学习愿望,在所申报的学科或领域具有公认的工作实绩和先进
经验,在全市乃至全国有示范辐射作用,具有较强的教育创新改革意识和带教能力。

(3)学科培训工作室主持人要求具备高级职称,在区域学科教学、学术研究等方面拥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有意愿参与评定特级教师。

(4)学科带头人是自愿申报的“攻关计划”学员、“种子计划”领衔人及其他教师。

要求具备高级职称(成效突出的可以破格),在学科教学方面拥有一定知名度,能在区域层面发挥示范、辐射与引领作用,在教育教学、教师培训等方面有显著成绩。

(5)骨干教师是自愿申报的“攻关计划”学员、“种子计划”领衔人、学员及其他教师。

要求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成效突出的可以破格),课堂教学能力较强,能在学校层面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在教育教学、教师培训等方面有突出成绩。

(6)教学能手是自愿申报的“种子计划”成员及其他教师,要求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成效突出的可以破格)。

(7)教学新秀是自愿申报的“种子计划”成员及其他教师,要求具备初级职称。

2. 评选流程
(1)报名参加:有意愿的教师通过自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向所在学校报名。

(2)审核条件:所在学校审核申报者是否符合条件,并将审核通过的申报者名单报工作小组,同时组织网上申报材料。

(3)资格认定:工作小组对校级通过的申报者进行资格认定。

(4)专家评审:由专家对申报者进行综合考评,包括网上材料审核和现场面试两部分。

(5)区级审核:领导小组综合专家评审意见,审核与确定入围对象名单。

(6)结果公示:入围对象名单公示五个工作日,公示无异后正式成为人才梯队成员。

(二)人才培养
坚持“基于需求,研修一体,精细带教,自主发展”的培养策略,加强梯队中高端人才与市“双名工程”人才的衔接,创建导引、带领、辐射三位一体的团队培养新模式。

1. 基于需求,开展分层分类培养。

整合高校、专业机构等各方优质资源,设计教师专业成长系列课程,开设高端教师后备人才研修班。

2. 研修一体,实现研究实践结合。

将培训课程开发或课题研究项目等任务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融合,不断提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智慧。

3. 精细带教,实施人才精准培养。

组建各类教师团队,采用“导师+核心成员”模式,通过多层级的带教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

4. 自主发展,激发专业发展内驱力。

强化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团队合作中自觉反思、自主研究、自我更新,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

(三)人才任用
1. 攻关重难点问题。

聚焦学科研究、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领域的重难点问题,通过项目和任务方式,研发具有影响力的成果。

2. 助力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

确保区内每所实验校常驻2名名师后备人选,并且每所实验校有不少于5%的教师纳入市第四期“双名工程”的“种
子计划”。

3. 开展公益活动。

赴本市乡村学校或对口支援地区讲学,开设社会公益讲座,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权威的教育服务,促进教育公平。

六、组织管理
(一)实施分层分类管理
区教育局统筹规划,制定实施办法与配套政策。

区教师进修学院负责制定年度计划和重点项目,落实过程管理。

各基层学校形成并落实与区相匹配的教师专业人才建设计划,积极推动教师参与。

(二)依托网络平台管理
依托教师专业人才梯队管理平台,对梯队建设的常规工作进行系统管理与督查。

建立梯队各层级教师信息库和电子档案,进行梯队教师参训成长的过程记录和跟踪评价,包括主要业绩及其考核、奖惩情况等。

(三)加强考核激励
细化过程管理,注重师德、能力与业绩三者并重,制定考核细则,量化考核指标,公开考核结果。

采用年度考核、区级考核与学校考核、专家质考相结合的方式。

合理使用考核结果,形成准入能出的激励机制。

(四)特殊情况处理
1.称号变动的处理。

梯队教师在任期内称号变动,经确认后,按新的称号及相关要求、待遇执行。

2.人才引进的处理。

从外部引进且拥有荣誉称号的教师,经考察后可进入梯队,并按照通过的称号及相关要求、待遇执行。

3.获重大成果的处理。

梯队成员获重大成果,按相关文件政策执行。

4.调离的处理。

梯队教师调离本区教育系统,取消其相应称号,同时停止相关待遇。

5.违纪的处理。

梯队教师在师德、履行职责方面有重大问题,或有违法违纪行为,则撤销其称号并停止相关待遇。

七、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由区教育局人事科牵头,区教师进修学院负责具体实施,各校联动配合。

组建评审考核组,成员由市区教育教学专家组成。

(二)制度保障
制定配套的评选办法、工作任务与考核实施细则、团队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高端教师区内流动实施方案等,确保梯队建设工作的开展规范有效。

(三)经费保障
建立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提供骨干以上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工作专项经费和个人特殊津贴。

根据经费使用范围要求和财务制度有关规定进行经费的日常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