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起草领导讲话稿应把握好三个度

起草领导讲话稿应把握好三个度

21
办公室业务
2005・1
对秘书来说,为领导“代言”、替领导写稿是参谋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常因领导的要求各异、风格各异,讲话稿的起草没有教科书一样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

但任何事物在强调个性的同时,也有值得遵循的规律性,起草领导讲话稿也不例外。

所谓“踏尽崎岖路自通”,笔者在实践中感觉到,把握好领导讲话稿的“度”是可以做到的。

一、立意要有高度
写文章一般都是立意和写实的有机结合,起草领导讲稿更是如此。

所谓“意在笔先”、“意必己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讲话稿。

如果将领导讲话稿比作一个人,结构是“骨骼”,立意则是“灵魂”。

如何使领导讲话稿既有形,又有神,是秘书在起草过程中必须把握的高度,应该拥有的境界。

一是要站在全局立场写稿。

起草领导讲话稿的本质是“代言”,实质是“代笔”,领导工作的全局性决定了讲话稿的全局性。

秘书起草领导讲话稿,首先必须做到心中有全局,胸中有大局。

动笔之前,就要把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的情况搞清楚,把为什么、讲什么的主题弄明白。

在把握主要矛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用全局的眼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既提出“过河”的任务,又提供“搭桥”的办法。

这就要求秘书工作者有政治家的嗅觉、设计师的头脑和战略家的风范,善于谋势、谋略、谋篇,思维层次高,全局意识强,达到“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二是要站在领导角度写稿。

秘书起草领导讲话稿的过程,就是准确领会领导意图、深刻表达领导意图、充分拓展领导意图的过程。

要揭示“庐山真面目”,必须首先了解领导想什么、打算讲什么,必须理解领导交待了什么、自己需要挖掘什么。

作为秘书工作者,平时就要树立“不在其位,但谋其政”的责任感,琢磨领导经
常流露出的想法,思考领导未来得及思考的问题,建立自己的知识仓库和写作素材,培养自己出点子、出思路、出见解的好习惯。

常此以往,水到渠成,我们对领导的意图就容易领会,就容易把领导的想法变成自己的话,不至于出现思维“短路”、思想“枯竭”、思考“断流”的现象。

三是要站在特定对象写稿。

领导职责分工不同,该讲的话就不一样;出现的场合不同,该讲的话也有区别。

起草领导讲话稿,必须懂得界定范围,限制话题,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从领导的职责分工看,一般党委领导讲得宏观一些,政府领导讲得具体一些;从面临的对象看,知识层次高的理论性强一些,知识层次低的通俗易懂一些。

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起草领导讲话稿都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要始终做到把握听众的兴奋点、迎合听众的需求点、唤起听众的共鸣点。

只有这样,才能使讲话入情入理、入脑入心。

二、内容要有深度
领导讲话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讲出征服人心的道理,要做到正言昭人、以理服人,必须在内容上有深度,摆出的事实雄辩有力,阐述的道理无懈可击,能够引人入胜,催人奋进,让人警醒。

一是要用鲜明的思想导向。

纲举才能目张。

领导讲话稿讲一个什么问题,说明一个怎样的道理,首先必须确立一个指导性和针对性最强的主题。

秘书在酝酿、思考和准备的过程中,脑子里要有一个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写作导向。

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勤于了解行情、把握民情,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对上级精神的关键点、基层工作的闪光点、社会各界的聚焦点、群众当中的关注点,
蒋红波
起草领导讲话稿应把握好三个度
公文写作
办公室业务2005・1公文写作
我们都要了然于胸。

把这“四点”结合在一起,进行一番整合、加工和提炼,讲话稿的主题就一定鲜明,观点就一定鲜活,写出的东西既有“大路货”,也有“特色货”,既讲“普通话”,又讲“地方语”。

这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

二是要用充分的事实说话。

领导讲话稿要写出深度,除了深刻的见解,还要有充分的理由,讲道理与摆事实缺一不可。

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充分的事实思考不出、编造不出、假设不出,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调查研究上,建立在平时的丰富积累上。

作为秘书工作者,我们要做知情者、有心人,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领导工作的点点滴滴,看在眼里,写在纸上,记在心中。

要提倡“开门写稿”,不搞“闭门造车”,多走出去,沉下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古人讲,“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我们搞调查研究,就要沉到基层去,深入群众中。

特别要注意多找那些熟悉情况的人,多找那些遇事有见解的人,多找那些敢讲真话、敢发牢骚的人,多听一些责骂声、埋怨声。

往下走得多了、听得多了,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容易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写讲话稿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才不至于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三是要用严密的逻辑服人。

领导的讲话极具权威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它追求的是一言九鼎的效果和一针见血的说服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布局时做到观点与材料一致、论点与事实相符、主题与内容吻合,经得起反复推敲、讨论和研究。

为此,在起草的过程中,面对一大堆素材,面对应当说清楚、讲明白的诸多问题,要拟出结构、展开层次、组织文字、摆布素材,就必须讲究逻辑思维。

在起草当中,要尽量做到学与思的统一、写与议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使讲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意。

一般而言,我们平时收集、积累、掌握的材料,是零碎的、散乱的、没有规律的、感性的东西,必须经过理性的思考,才能成为普遍的观点。

围绕讲话稿的内在逻辑,写作中应善于用脑、勤于用脑,不断地激发灵感、激活“存货”,而不能原汁原味、照搬照抄。

三、语言要有力度
领导讲话稿是着眼于“讲”的文稿,注重于“听”的效果,语言上要有讲究。

我们经常说的“一气呵成”、
“行云流水”、“入脑入心”,就是语言效果的体现。

因此,我们起草领导讲话稿时,应时刻注意语言的力度和效用。

一要善于引用词句。

领导讲话不求长篇大论,意在生动感人。

有时候,一段很长的文字还抵不上一句名言、一句俗语。

语言引用得好,常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产生“锦上添花”之奇效。

对那些约定俗成的道理、普遍流传的常理,我们不必写得太多、太复杂,要适时适地引用名言、警句和俗语。

比如讲发展的意义,可以用“发
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讲谋全局的重要性,则可以用“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而“成败乃常事、宠辱皆不惊”则可以用来形容领导者的胸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用来阐述对事物的敏感性,等等。

当然,引用不是刻意做作,而是恰到好处,既要追求语言的演说效应,也要体现讲话的逻辑效果,避免有“画蛇添足”之嫌。

二要精于修饰词句。

领导讲话虽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过分追求用词、用字的华丽,但至少要让人看起来有“赏心悦目”之感,读起来有“朗朗上口”之意,听起来有“顺耳顺心”之情。

在写作当中,我们应围绕听众的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去用字、修辞、造句,适当修饰、适度“装饰”,善于用短句、用排比句增强气势,善于用比喻、拟人等体现气韵,通过仔细推敲,反复修改,使材料在语言上有力度、能感人。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等都是修饰词句的代表作。

三要敢于创新词句。

领导讲话因时因人因事而异,用词用句也丰富多彩。

一篇好的讲话稿,一般是用自己的话讲道理,用自己的语言说服人。

这就需要我们“执笔者”和“代言人”在起草过程中,敢于并善于创新,能够有所创造,写出一些被实践证明了的但“书上没有,领导没讲,众人没说”的东西来。

在这方面,我们党有优良传统,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率先垂范。

毛泽东同志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胡锦涛同志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都是开创性语言的范例。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委)
征订启事
本刊2004年精装合订本现在开始发行,每册定价40.00元。

欲购者请从
邮局汇款至北京市西城区丰盛胡同21
号办公室业务杂志社王俊英收,邮政编
码:100032,不收邮资。

务请写清收件
人地址、邮编。

办公室业务杂志社
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