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3.2)--藏象-心

中医基础理论(3.2)--藏象-心

心第二节五脏主要内容心的部位和形质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特性心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心的生理功能。

熟悉:心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

心的生理特性。

心的病理表现。

了解:心包络的含义和功能。

位于胸腔之中,肺下膈上,脊柱之前,胸骨之后心的解剖部位及形质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又名胃之大络概述心的形质心脏尖圆,形似未开的倒垂莲蕊。

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围护,稍大于本人的拳头。

(血肉之心)《医学入门》:“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

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难经》:“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

”手少阴心经 表里 手太阳小肠经 经络联系心的生理功能1. 心主血脉2. 心主藏神★一心具有化生血液并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的作用。

主,主持。

血,血液。

脉,脉管含义《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其充在血脉”★ 1.心主血脉心血心气脉2心主血脉内容心主血心主脉┌ 心行血 ─ 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心主血 ─┤∣└ 心生血 ─ 水谷之精奉心化赤而为血《医学入门》:“心乃内运行血,是心主血也”。

★ (1) 心主血《素问 · 五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心生血”。

★ 心气充沛 — 心阴心阳协调— 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 — 血液运行正常心气不足 — 心脏搏动无力— 血液运行失常 — 血瘀① 心行血★ 脾胃之气运化┌ ┤└└└┤心火 心火充足 — 血液充足心火虚衰 — 血液化生障碍 — 血液亏少 — 血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生血。

”《素问·经脉别论》:“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血证论》:“火者,心之所主,化生为血液以濡养周身。

”② 心生血 ——“ 奉心化赤 ”饮食水谷营气津液 化生赤血水谷之精★ 含义: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气充沛— 心脏规律搏动— 脉管规律舒缩— 脉象和缓有力鼓动无力— 血脉不充—脉细小、脉虚┌┤└★《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

”《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灵枢·五色》:“心合脉。

”(2) 心主脉血液充盈脉道通利心气充沛(动力)心、血、脉三者一体,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血液在脉中运行的基本条件★脉象舌象心主血脉功能的反映面色胸部感觉① “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脏腑精气盛衰及机能强 弱,可显露于外在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

② 头面部血脉极其丰富,全身血气皆上注于面,故心 精气盛衰及功能正常与否,可显露于面部色泽变化。

面色(心其华在面)《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素问·五藏生成》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依 据面色(心其华在面)生理:心气血充盛 —— 面色红润光泽病理:心气不足 —— 面色淡白、晦滞心血亏虚 —— 面色无华心脉痹阻 —— 面色青紫心火亢盛 —— 面色红赤心阳暴脱 —— 面色苍白、晦舌象(心在窍为舌)①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

② 心主血脉,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舌色能灵敏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③ 舌有感受味觉功能。

心主血脉,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 发挥鉴别五味的作用。

④ 舌与言语、声音有关。

舌体运动及语言功能依赖心神统领。

《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

”《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灵枢·五阅五使》“舌者,心之官也。

”依 据舌象(心在窍为舌)生理:心主血、藏神正常 — 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 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病理:心血不足 — 舌淡瘦薄心火上炎 — 舌尖红生疮 心血瘀阻 —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失常 — 舌强、语謇,甚或失语舌下络脉青紫曲张舌淡瘦薄强硬舌舌质紫黯边瘀点瘀斑舌尖红脉象(心在体合脉)涩脉细脉和缓有力 /细涩或结代胸部感觉生 理感觉正常病 理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广义之神 — 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包括面色、眼神、形态、语言、呼吸、饮食、睡眠等。

•狭义之神 —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等2 心主藏神(主神明、神志)★(1) 人体之神含义意识层面:魂、魄思维层面:意、志、思、虑、智情志层面:喜、怒、忧、思、悲、恐、惊狭义之神心具有主宰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主宰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藏:主。

生成、贮藏;主宰、调控。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2) 心藏神含义① 心主宰和调节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主广义之神)生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 神能驭气控精,五脏之精化气推动调控五脏功能。

神 藏于心,心神通过驾驭脏腑之气调控各脏腑功能。

● 心主血脉,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功能,包括神志活动,病理:“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3)心藏神作用表现 难点)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认为神生于五脏,分属于五脏,但主导于心。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

”《类经 ·疾病类》五脏藏神心藏神 (精神、意识、思维)肝藏魂(做梦、幻觉)肺藏魄(知觉、本能动作)脾藏意 (意念)肾藏志 (志向))心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做出反应,进行思维认知活动的脏器。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思维过程《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和调节是各种内外刺激作用于人体,通过心作出反应,而形成喜怒悲忧恐等情志变化。

“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

”《类经·疾病类》情志活动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受古代哲学“心灵论”影响。

《孟子·告之上》:“心之官则思。

”造字与情志有关的多于心有关。

受古代哲学思想五行学说的影响。

五脏藏五神,主五志。

源于中医学对人体的独特认识。

心脏跳动与生命关系 “心主神志” 理论的形成因素1234生理:心主神志正常 —— 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记忆力强。

病理:心主神志异常 —— 精神萎靡、神志模糊思维混乱、反应迟钝健忘失眠。

(4) 心藏神生理病理心血濡养心神 —— 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心血充足,化神养神 —— 心神灵敏不惑心神主宰调节心主血脉的功能心神清明——驭气控血——濡养全身① 生理关系: 相互为用心血不足 — 心神失养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脉细思虑伤神 — 暗耗心血└┤└②病理关系:相互影响心的生理特性1. 心为阳脏2. 心主通明★二位居于人体之膈上 —— 阳 阳中之太阳五行属火,通于夏 —— 阳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高士宗《医学真传·头痛》:“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火之阳,日也。

”唐宗海《血证论》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 1. 心为阳脏(火脏)2.心主通明心阳 — 温煦和推动心脉以通畅为本心搏正常心阴 — 凉润和宁静 脉管舒缩有度心阳 —推动和鼓舞— 防精神抑郁心神以清明为要心阴 —宁静和抑制— 防精神躁动心阳不足 — 失于温煦鼓动 — 血运迟缓、瘀滞精神萎顿、恍惚心阴不足 — 失于凉润宁静 — 血行加速,精神虚性亢奋病理心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三1.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略)2. 在窍为舌(略)含义:心的生理功能与喜志有关。

生理: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功能,使气血运行条达通畅。

病理:喜乐过度 ——心神受伤 ——精神涣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藏为心,在志为喜。

”《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心神过亢 —— 喜笑不止心神不及 —— 易悲3.在志为喜含义: 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

依据:“阳加于阴谓之汗。

”(《素问·阴阳别论》)生理:“血汗同源”。

心主血,汗由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 同源互化,故汗多必伤津,津伤必累及血。

病理: 汗出过多 —津液大伤 —耗伤心气心血 —体倦心悸 心阴不足 —盗汗心气心阳不足 —自汗 意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4. 在液为汗“五脏化液:心为汗”。

《素问·五藏生成》生理: 夏季炎热,心为火脏,阳气最盛,同气相求,心与夏季相应。

病理: 心阳虚衰患者病情往往在夏季缓解;阴虚阳盛之体心脏病和情志病,夏季可加重。

预防: 夏三月应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5 在时为夏(与夏时相通应)含义: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简称心包,亦称“膻中”。

脏腑分属: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属于脏。

功用:代心受邪。

病理:温病学说将外感热病出现神昏谵语等心神失 常病变,称“热入心包”或“痰热蒙蔽心附:心包络1、 何谓神?心藏神?2、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其功能之间有何内在联系?3、 什么叫心主血脉?其与哪些因素有关?4、 何叫心包络?有何功能?临床上有何意义?5、 如何理解“血汗同源”?在临床上有何意义?复习思考题至精至诚惟是惟新说 明1. 本节PPT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向图片作者表示感谢!2. PPT使用的图片仅供教学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