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传统街区街道空间

浅析传统街区街道空间

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课程论文·2013年6月浅析传统街区街道空间姓名(学校)摘要:传统街区以独特的空间环境形态和场所魅力焕发起人们的思考。

分析研究传统空间的环境形态及其特征,探讨传统街区场所营造的城市设计原则, 是传统街区改造更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研究了传统街区的街道空间,并对街巷的平面形态、街巷的比例与尺度、街巷的结点及其结点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指出充分了解街道空间对传统街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街区建筑空间场所营造设计理念1引言传统街区带着信息的建筑,蕴含着改变人和历史的力量。

这些衰败的建筑从单点的保存,延伸至再生使用,更延伸到周围新建筑在设计时也会考虑与它们配合,这样就从点连成线,再发展成面,使地方呈现更和谐的面貌。

而它们之所以能扩展,也是因为再生或设计的着眼点都在于如何使生活更好和环境更好。

传统街区是指具有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载体的城市区域,由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群,传统街道以及广场空间组成,反映了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特色。

传统街区应当具有城市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而且应是具有真实生活性的街区,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因素,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

下面由传统空间形态规划的特征进行分析:2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从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建筑的布局中可以看出都非常地重视建筑之间的空间院落的组合变化$建筑组合一般表现为多层次多院落和多变化,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从而形成不断发展下去的空间组合形式,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同性质的民居的比较来看,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晋中一带的窄形多进深住宅以及安徽徽州地区的民宅等多是在建筑空间的组合上追求叠屏封闭曲折幽静小中见大的空间环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城市中普遍采用的院落组织的空间形式是传统生活个性观念的强烈反映。

3传统街区空间构成要素传统街区空间的组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习俗下有着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就其传统街区空间构成要素依其表现形式和感知的空间形态可以划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种表现形式,物质空间要素是街区空间构成的基础!但是社会文化对传统街区空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显性的物质环境要素街巷空间在传统街区空间中!街巷空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街巷是传统街区的骨架,决定着街区形态的大致结构,传统街巷是在街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建筑的衍生是由周边建筑所围合而成的"街巷空间的丰富的变化,正是由于建筑的自发建造。

才形成了如此丰富多变的形式。

4传统街区空间内涵与特征传统街区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的人类生活聚居的场所。

它的空间环境承载着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日常社会生活, 蕴含着记忆和情感, 积淀着历史与文化。

它具有归属感, 即环境的识别性与认同感, 在这里, 人与环境之间拥有一种精神心态上的依存关系; 它具有群体感, 在这里共同生活的人们, 拥有责任感和同一感, 从而产生共同的契约与信仰、权利与义务的相互依存关系; 它还具有亲和感, 长时期在此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事件相互交往, 形成亲疏远近各异的人际关系网。

正是这些场所特质, 使得传统街区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理想家园。

传统街区空间一般由入口节点空间、街巷空间、广场空间及院落空间组成。

其相互之间联系紧密, 互为依托, 共同组成整体的统一体。

4.1 入口空间入口, 乃空间的起始或转换点, 具有明确的界定域和导向性, 具有外向开放性特征。

传统街区特别注重其位置的确定和场所的形成, 往往以门、牌坊或过街楼等构( 建) 筑物形成空间的分隔, 划分空间的内外界域。

国外城市中的CHINA TOWN 正是良好地运用了这一特性来组织街区入口空间的。

4.2 传统街区的街道空间4.2.1 街道的空间形态街道是城市空间最活跃的因素。

街巷空间是传统空间中的典型代表, 是人们生活、交往、活动的中心, 其空间的收放和转折是极为丰富的。

传统街区的街道多是曲折多变的!街道的方向性并不很明显,但是正是由于街道空间忽宽忽窄的变化给人感观和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加强了街道的可识别性由于地形的影响。

街道空间形成弯曲和转折的形式,这在城市道路中很少见到,但是在传统街区中是经常会见到的。

与直线型的街道空间相比这种街道的空间也有其景观特点根据透视学原理,直线的街道空间只有一个消失点,因此随着距离的变化其两侧的建筑界面急剧的缩小使得建筑物的立面得不到充分展示,而曲折多变的街道空间会随着视点的移动不断地变化其视觉效果。

街道空间的景观形象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由于街道走向适应地形和建筑物布局的变化,再加上沿街的门洞牌坊等形成了丰富的视觉体验,体现了街巷走向的多层次和多因素,同时街道本身也由主路、支路,小巷的环状多级网络结构,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方向感。

传统街区内部道路的格局常常具有地段乃至城市的个性。

在我国,街、坊、巷、路网格局从古延续至今。

在历史街区的保护过程中,街巷的整理和复建是十分重要的,街巷是“市井生活”的核心载体,传统的空间肌理需要人们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街巷一般为自然生成,往往会形成生动、变化的界面。

传统街巷是维系街区内居民精神归属的根基,是城市文化真实的表现。

传统住宅的门一般直接开向街道、巷道,沿街界面常常作为店铺,院落组织内部的空间。

街巷是极具特色的环境要素,街巷的曲折、开放、收缩从古至今都是交流最频繁的空间之一,在家前房后劳作交流的乐趣,街巷已经开始承担起特定环境中的市井文化功能。

4.2.2 街巷的平面形态历史上一直以来,街道提供给城市居民门外可利用的公共场所。

亚历山大认为“街道应该让人停留,而不单象现在那样仅供人匆匆而过。

”愉快的步行长度一般为300 m ,因此,街道中以此为限应提供某些可供停留的设施或空间,使得线性空间被点状空间打断。

因此,街巷空间平面组合的关键之处是用连续而又有变化的界面(街景立面) 去界定一个具有“包被感”的城市图形空间,也即《街道的美学》中指出的P(积极) 空间。

4.2.3 街巷的连续性传统街区的街巷的立面形象在多样变化中体现出统一的连续性在传统街区中房屋的材料,色彩浅析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和体量都保持大致的相同,整个街道的建筑形象完整统一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紧密连接使街巷的连续性显得更加明显。

传统街道的地面铺装往往也很有特色,特别是在江南的传统城镇中一般是用条石或卵石铺砌而成,在街道中央部分使用比较严整的条石,两旁则用卵石镶砌,从而使得街道空间连续性更强。

4.2.4 街巷的空间层次我国传统建筑是采用木构架的结构体系,这为处理街道空间两侧的建筑立面的开敞与封闭提供了灵活性,这种特点常常表现在商业街和江南地区的街道格局中。

形成一个空间层次丰富多彩的公共庭院街巷空间的宽度与其两侧建筑界面的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于是出现了有的地方空间开敞。

有的却相对的封闭,街道的高宽比因地区的不同而相差悬殊,这与气候和习俗的不同有关。

在气候比较寒冷干燥的地区,如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区的街道比较宽。

从而能够吸纳更多的阳光(在炎热多雨的地区,如华南,西南等地区的街道则较窄甚至在某些小巷只能容一人通过,这是由于把街道的宽度压缩到最小,有助于街道处于两侧建筑的阴影之中,达到庇荫纳凉的效果。

传统空间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够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传统街区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我国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伦理、文化思想等方面对我国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4.2.5 街巷的结点街巷是街区的主要交通空间。

这个网络由主要街道、街、巷、弄等逐级构成,就象人体的各种血管将血液送到各种组织细胞一样,街巷最基本的功能是保证居民能够进入每个居住单元。

街巷结点正是街巷空间发生交汇、转折、分叉等转化的中介。

因为结点的存在,才使割断街巷连接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街巷网,将街巷的各种形态统一成整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街巷结点就是街巷空间发生转折、收合、导引、过渡等变化较剧烈的地方。

4.2.6 街巷节点的形式1) 街巷的转折:街巷改变方向的空间,也是建筑的外墙发生凸凹或转折的地方。

转折的处理分为平移式、切角式、抹角式、交角式等几种方式。

每一次转折都是链接,既是一段街市空间的结束,也是下一段街市空间的起始。

2) 街巷的扩张:街巷局部向一侧或两侧的扩张。

扩张处常与住宅的入口有关,是居民绿化、家务、纳凉、休息等的活动场所。

3) 街巷的盲端:街巷的尽端,常以住宅门作为结束,是街巷空间向朱兆空间转化的过渡空间。

4.3 广场空间广场和街道空间的联系是极为紧密的, 它们共同组成城市空间的网络体系。

它往往形成区域的中心, 展示空间的内聚力和向心力, 具有半开敞性, 为广大的市民提供了聚会、交易、娱乐的生活活动场所。

我国传统街区广场大多尺度和规模较小, 往往是线型空间的膨胀, 结合丁字路口处围绕文庙、戏台、古井或古树等, 形成一种阴角与阳角结合的广场活动空间。

4.4 院落空间传统院落空间是私密空间, 属于外部空间的点状范畴, 一般由一组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建筑围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合而成。

它是外部空间向内部空间转换的过渡, 是公共空间的延伸和补充。

4.5 空间的尺度与比例传统街区空间最富有特点和亲和力的就在于它的比例关系。

“城市空间尺度包含人与实体、与空间的尺度关系;实体的尺度关系,空间与实体的尺度关系”具体到街巷,有沿街建筑高度与街巷宽度的比例、两侧建筑之间或立面某个细部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立面高宽比例关系:街巷宽度、广场大小与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

在20 世纪60 年代,著名的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其出版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对街道尺度( D) 与建筑高度( H) 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得出了一系列建筑间距D 与建筑高度H 的比值关系。

根据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的理论, D∶H 的比值不同引起行人不同的感受: D∶H < 1 ,两幢建筑互相干扰,实现高度收束,有压抑感;D∶H = 1 ,产生内聚,安定但不压抑的感受;D∶H = 2 ,产生内聚向心的感受,而不至于排斥,离散。

如果D∶H 值继续增大,相互间的影响就很薄弱,产生空旷、冷漠的感受,空间也失去了围合的封闭感。

街巷的不同比值可以营造出不同的心理感受,传统街巷的比值大多在0. 5~3 之间,体现了其向心内聚,安定而亲切的空间特征。

传统街区中街巷空间是令人愉悦的,这主要得益于其以人为本的空间尺度和比例。

遗憾的是,目前城市中的传统街区的周边由大量的高层建筑所包围,消除了这种感受。

5传统街区的设计理念5.1 空间整体性法国哲学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 也许个别的美也会感动人, 但真正的艺术作品, 个别的美是没有的, 唯有整体美才是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