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审美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随着社会文化发展和学术积累不断深化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审美文化研究由于切合了新的时代语境,使美学研究贴近了现实人生和市井大众,显示出了一种文化新走向,所以近20年来,国内的审美文化研究蓬勃发展,占尽风光。
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美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偏于思辨的范式,将审美与文化、理论与应用、玄思与生活连通为一体。
审美文化研究已然成为当代中国人文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处处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因此对审美文化研究进行回顾、梳理也就显得格外必要。
一、审美文化:渊源与内涵“审美文化”一词最早由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在这一术语中洋溢着他的审美救世的启蒙情怀和精英主义的审美追求。
马修·阿诺德在1869年出版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对高级文化的崇奉、主张依靠文化拯救陷于边沁—技术主义的现代社会的理念与席勒的审美观可谓一脉相承。
难怪乎赫伯特·斯宾塞把阿诺德所主张的文化也称为“审美文化”,在《教育论》中,赫伯特·斯宾塞把建筑、雕塑、油画、音乐、诗歌等关乎闲暇、易于增进人生乐趣的艺术门类都归于审美文化。
[1]20世纪90年代,随着审美文化一词经由金亚娜从俄文舶入神州大地,审美文化研究在中国大陆迅速升温,成了人文社科研究中的“显学”。
从周宪、姚文放、陶东风教授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到陈炎教授等人的多卷本中国历代审美文化史述《中国审美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和陈炎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传媒大学张晶、范周生主编的《当代审美文化新论》,一横一纵,国内学者对古今中外的审美文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审视、阐析和梳理。
足见审美文化这一说法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
世纪之交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关注社会第25卷第6期Vol.25No.6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年12月Dec.2009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李肖霞,何志钧(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收稿日期:2009-10-03基金项目:2008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08DWXJ09)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思,也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实践,实质上是美学应对文化世俗化的一种选择。
它切合了新的时代语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美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偏于思辨的范式。
审美文化研究兴起的原因复杂多样,既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文化的转型有关,也深受现代科技文化和新兴媒体文化的影响。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各种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也存在着人文内涵不足、视野偏窄、观念迂腐老化的缺陷。
因此,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应该强化人性关怀意识,重视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性、应用性,重视跨学科研究,把握当代审美文化的后现代性征。
关键词:当代;审美文化;回顾;反思中图分类号:G122;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09)06-0058-04作者简介:李肖霞(1986-),女,山东莱州人,鲁东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从事审美文化、文艺美学研究。
何志钧(1971-),男,河北张家口人,文学博士,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烟台市文艺研究与批评重点人员,从事审美文化、文艺美学等的研究。
58··人生、市井红尘,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局限于学院空间,孤高自赏的境遇,使美学研究得以更好地走向现实人生,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实践曾发生过重大变化,“审美”逐渐从纯粹超然、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一步步走向生活、日用,与商品为伍,与红尘相伴。
审美向文化领域的渗透与文化向审美的靠拢、提升使当代审美与文化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随着审美文化研究在当代的深入,关注文化的诗意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渐成风尚,审美文化的提出其实是文化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要素,人们的审美观念因应社会生活世俗化潮流进行相应调整的必然结果。
叶朗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一书里从审美介入社会、审美物化、审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审美文化进行了界说,指出所谓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人创造出来的,又通过一代一代的“社会遗传”而继承下去。
[2]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等先生通过全面分析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而对审美文化作出了界定:审美文化“是人类发展到现时代所出现的一种高级形式,或曰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把艺术与审美诸原则(超越性、愉悦性以及创造与欣赏相统一等)渗透到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偏枯乃至异化了的人性得以复归”[3]。
林同华先生结合美学与文化学定义审美文化,指出美学文化学的整体性结构由“审美文化哲学、审美艺术哲学、审美行为哲学、审美科技哲学四大部分组成”[4]。
而周宪先生《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所说的“审美文化”则主要指当代中国在消费文化背景中的审美形态。
姚文放先生在其著作中对审美文化的界说与周宪类似,同时更为具体细致:“‘当代审美文化’是一个特指概念,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
”[5]3不管其对审美文化如何界定,从学者们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尽管当代审美文化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多数学者认为审美文化绝不等同于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文化,而是这类文化中具有审美意蕴的部分。
当代审美文化深受当代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的影响,但仍与之不同,它始终秉持着愉悦性原则和精神性诉求。
可以说,审美文化的灵魂在于它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思,也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而是介于道器之间,关注文化的审美化、诗意化与审美的文化化、物质化。
实质上是美学应对文化世俗化生活的一种选择。
二、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兴起的原因与呈现的特点审美文化研究兴起的原因复杂多样,对此国内学界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入的探究。
概而言之,不外以下几点:首先,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文化趋于市场化、世俗化,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盛行,……面对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文化现象,我们该如何去审视?如何批判地进行阐释?显然,传统的美学范式、美学话语、美学观念因为过于执着于审美的非世俗性、非功利性、非商品性,过多古典文化理论的视野局限和观念局限已无力应对,显得捉襟见肘。
审美文化研究正是作为一种对此类文化转型的积极回应方式,作为美学研究自我调整的一种积极努力应运而生的。
其次,是科技力量的影响,在现代科技水平影响下,影像娱乐产业迅速兴起,文化走向视觉化与图像化,新兴媒体文化甚嚣尘上,影视、广告、互联网、大众畅销读物取代文学成为文化新宠。
这使得美学研究面临新的对象与任务,联通审美与媒体文化、技术文化的审美文化研究日益显示出自己的理论优越性。
再次,文化产业的兴起使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化生产消费与传播成为文化扩大影响、实现文化的价值效应和商业效益的重要手段。
如大量的怀旧经典、红色经典改编剧、奇观影视、玄幻文学已经成为媒体产业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的传播、文化的创意、审美风尚的策划等都成为促进消费的有效手段。
而审美文化研究在这一结合中表现出一种应用研究的操作性和实效性,使知识分子的参与意识、人生价值、社会责任感重新凸显。
这样,以强烈的实用性、参与性、实践性以及跨学科性为特征的审美文化研究就为知识分子进行社会文化批判、促进社会审美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利的视角与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当代审美文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阐析。
这些研究成果也显示出了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发展的新特点。
其一,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陈炎先生主编的《中国审美文化史》和《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对中国历代审美文化进行了全景式的研究,非常注重对审美文化现象的考察与对历代审美文化产生的背景、基于的理念、发展的前景结合起来进行论析。
《中国审美59··文化史》穷尽了上自上古,下至清季历代的审美文化状况,建构了一个有别于审美思想史和审美物态史的审美文化史。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一书则以15章篇幅洋洋50万言从服饰、建筑、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网络、广告等诸多方面展示了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不同侧面和不同景观。
姚文放先生的《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则以上、下两编对当代审美文化的背景、当代审美文化所包含的各种特质和属性作了考察,反思了当代审美文化所产生的各种基础、根据和条件,在审美文化的历史进程、当代构成和中西比较上对之进行定位,进而分析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矛盾并对其文化特征作出明细界说。
其他众多审美文化著作也均从具体的审美文化现象出发进行解说与探讨,内容翔实,具有可操作性。
其二,众多学者从各种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对审美文化与传统文化、媒介文化、消费文化、快餐文化、广告文化、都市文化、青年文化、审美教育、文化工业等的关联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析。
朱立元、陈炎、仪平策等先生都非常重视研究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认为中国古代也存在着一种审美文化,要自觉搜索和梳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学理脉络,对中国本土审美文化理论资源进行批判继承;主张“当代审美文化的崛兴……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保持着某种深刻的历史性关联”[6],应当将“道不远人”这一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审美文化建设结合。
应当积极借鉴儒家依靠“中庸之道”的原则来平衡人与自然、理智与情感之间辩证关系的审美文化理念,认为儒家的审美观念以“仁学”为核心,确立了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并设计出一套“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贵人贱物”、“爱有差等”的生态价值体系。
形成了一种以“善”统“美”的伦理本位立场,并通过“君子比德”的方式赋予自然界的审美对象以社会价值,通过“微言大义”的方式赋予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情感以伦理价值。
[7]李衍柱教授借鉴加拿大传媒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强调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媒介革命使人们的审美和文化生活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但它也加剧了技术理性与审美情感的矛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