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十一章 祛痰剂

第二十一章 祛痰剂

第二十一章祛痰剂目的要求掌握: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熟悉:祛痰剂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

了解:滚痰丸概说【概念】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排除或消解痰饮作用,以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依《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濡之”、“结者散之”及《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而立法,属于“八法”中的消法。

【痰病概说】痰之与饮,异名同类,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皆为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

加之二者具有生于脾、贮于肺、随气周流、变动不居、易随体质从化等致病特点,故痰证临床表现极为复杂,除了易引起咳嗽吐痰、哮喘、痰饮等肺脏疾病外,还可因其能成为第二致病因素而导致其它疾病,如失眠、眩晕、心悸、癫狂、痫证、中风以及痰核、瘰疬等,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即是致病之因液有余便是痰┤└又是病理产物▲痰生百病,气为百病之始。

痰为有形之物,必阻气机,与气有关,故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饮无热,无热饮,与它因相合则另当别论。

【分类】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治风化痰五类。

【使用注意事项】1.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即寒热燥湿风的不同痰证的成因很多,治法也不相同。

同时还应注意病情,分清标本缓急。

2.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3.有咳血倾向者,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4.祛痰剂中当伍以健脾益肾之品,方为治本之策对于痰证的治疗,主要应治其生痰之源,其源在于脾肾。

正如《医宗必读》所说:“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景岳全书》也说:“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

”并指出“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5.“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所以祛痰剂中还当配伍理气药,旨使气顺痰消。

第一节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剂,主要适用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而成的湿痰证。

症见痰多易咯,胸脘痞闷,眩晕呕恶,肢体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宜健脾燥湿化痰。

药物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天南星为主,酌配健脾、理气药如白术、陈皮等组成。

代表方如二陈汤、温胆汤。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源】《局方·卷四治痰饮·绍兴续添方》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释名】方中橘红、半夏二味,贵在陈久,则无过燥之弊,故有二陈之名。

┌ A 不伤津液沉久辛燥之气去┤└ B 行气理气而不耗气【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各15g),白茯苓三两(9g),炙甘草一两半(4.5g)。

【用法】加生姜3片,乌梅1个,水煎服。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

症见咳嗽痰多易咯,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沉滑。

【病机与治法】本方证为脾失健运,湿聚生痰,上犯于肺所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由于痰湿犯肺,则咳嗽痰多。

湿痰阻塞气机,胃失和降,则胸膈满闷,恶心呕吐。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目眩晕。

痰饮凌心,则心悸不安。

舌苔白腻,脉沉滑,均为痰湿之象。

治宜健脾燥湿化痰。

【方解】方中半夏性质偏于温燥,既能燥湿化痰,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

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为臣药。

茯苓健脾渗湿,湿祛则无生痰之源,为佐药。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原方用法中少加生姜辛温化饮,降逆止呕,且能监制半夏之毒;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痰祛而肺气不伤,可谓相得益彰,二者亦为佐药。

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治痰的通用方剂。

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方以“二陈”名之。

君半夏—辛以散结,脾胃经之药辛温而燥,行气下气散结,燥湿化痰。

臣橘红—侧重于化痰燥湿,芳香醒脾,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

┌茯苓健脾利湿,淡渗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

││┌一则取其制半夏之毒。

佐┼生姜降逆化痰┤│└一则取其助半夏、陈皮以行气消痰。

│┌以生津敛肺。

└乌梅┤│┌有散┐└与半夏相伍┤├相反相成,即可兴肺之开阖,又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

└有收┘┌顾脾。

使炙草┤└以缓缓图之,不致猛力一发而过【运用】 1.本方主治湿痰。

以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沉滑为证治要点。

因其性燥,故对阴虚肺燥及咯血者忌用。

2.本方为治痰的通用基础方,随证加减,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痰证。

风痰,可加南星、白附子;热痰,可加黄芩、竹茹;寒痰,可加干姜、细辛;食痰,可加莱菔子、神曲;气痰,可加枳实、厚朴。

3.现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贮或湿阻气机者,均可用之。

【注意事项】因其性燥,故对阴虚肺燥及咳血者忌用。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理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文献摘要】《医方考》:“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

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胸膈,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湿痰也。

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

”【附方】 1.导痰汤(《济生方》)组成及用法:半夏四两(12g),天南星、橘红、枳实、茯苓各一两(各6g),甘草半两(3g)。

加生姜5片,水煎服。

功效:燥湿豁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厥,痰涎壅盛,时发晕厥,胸膈痞塞,头痛呕逆,咳喘痰稠,坐卧不安,不思饮食。

2.涤痰汤(《证治准绳》)组成及用法:半夏、胆南星各二钱半(各12g),橘红、枳实、茯苓各一钱半(各7.5g),人参、石菖蒲各一钱(各5g),竹茹七分(3.5g),甘草半钱(2.5g)。

加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

功效:涤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上二附方皆由二陈汤化裁而成,均有燥湿化痰之功,共治湿痰之证。

但导痰汤是二陈汤去乌梅加南星、枳实而成,南星伍半夏燥湿化痰之力强,枳实配橘红行气和胃之力增,故其祛痰行气之力均较二陈汤为著,偏于主治痰厥及顽痰所致的痰涎壅盛之证。

而涤痰汤则是在导痰中又加入菖蒲、竹茹、人参,较之导痰汤又多开窍扶正之功,是治中风痰迷心窍而见舌不能言的常用方剂。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各6g),橘皮三两(9g),炙甘草一两(3g),白茯苓一两半(4.5g)。

【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个,水煎,食前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症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证。

【方解】本方是为胆胃不和,湿痰化热内扰而设。

方名“温胆”,却治痰热,似有名不副实之嫌,此乃宋代陈言调换原方药、量而未换方名之故也。

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失和,继而气郁生痰化热。

胆主决断,痰热内扰,则胆怯易惊,失眠多梦,甚或上蒙清窍,而发癫痫。

胃主和降,胆胃不和,则胃气上逆,而为呕吐呃逆。

因其病脏在胆胃,病邪为湿痰微有化热,治宜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法。

其方药组成,乃由二陈汤去乌梅另加枳实、竹茹、大枣而成。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药。

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为臣药。

枳实、橘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使湿去则痰不生,共为佐药。

甘草益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煎加生姜、大枣,和脾胃而兼制半夏之毒。

综合全方,可使痰热消而胆胃和,则诸证自解。

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成。

《千金方》中的温胆汤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用至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说明温胆汤本来是用治胆寒证的。

而后世诸家,减生姜用量以治痰热,方名仍袭其旧而称“温胆”,实际其功效已转化为清胆、和胆了。

【运用】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是治疗杂症而属于疑似难辨的常用方。

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为证治要点。

2.若心内烦热者,可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现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方歌】温胆汤用夏苓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

第二节清热化痰清热化痰剂,适用于火热内盛,炼津成痰,痰热互结之证。

症见咳痰黄稠,胸闷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

此外,还可用于痰火郁结而致的惊悸、癫狂和瘰疬等病。

其病因病理为邪热内盛,不得清解,煎熬津液,郁而生痰,甚至郁久化火,成痰火。

治法宜清热化痰。

药物多以清热化痰药如瓜蒌、贝母、胆南星为主,酌配清热泻火药组成。

代表方如清气化痰丸、滚痰丸等。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方源】录自《医方考》清气化痰丸命名:庞安常曰:“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之而顺矣。

”【组成】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各一两(各6g),胆南星、制半夏各一两半(各9g)。

【用法】共为细末,姜汁为丸,每次6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亦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

症见咳嗽痰黄,粘稠难咯,胸闷气急,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与治法】本方证为痰热壅肺,清肃失常,气机不利所致。

由于痰热内蕴,肺失清肃,故见咳嗽痰黄,粘稠难咯,胸闷气急。

舌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蕴肺之象。

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方解】方中胆南星味苦性凉,清热化痰,为君药。

瓜蒌仁性寒清热,助胆南星清热化痰;黄芩善清肺热,共为臣药。

治痰当须理气,故以枳实、橘红理气宽胸,以除胸闷气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又以茯苓、半夏健脾燥湿,以去生痰之源,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五药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使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诸症可愈。

君胆南星取其味苦性凉,清热化痰,治实痰实火之壅闭。

┌清热化痰,以助胆南星之功。

臣瓜蒌仁、黄芩┤└降肺火化痰热。

┌枳实┐┌下气化痰(治痰当须理气)┌┤├┤│└陈皮┘└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之而顺矣。

佐┤│┌茯苓健脾渗湿(脾为生痰之源)││└┼杏仁宣肺下气(肺为贮痰之器)│└半夏燥湿化痰本方系二陈汤去甘草、乌梅另加黄芩、瓜蒌仁、胆南星、杏仁、枳实而成。

但君药为胆南星,并臣以黄芩、瓜蒌仁,则变燥湿化痰之方为清热化痰之剂。

其去乌梅者,因痰热壅肺,恐其酸收敛邪,故不可用。

去甘草者,因其甘缓壅滞,对痰气不利,故亦不用。

【运用】 1.本方为治热痰咳嗽的常用方剂。

以咳嗽痰稠色黄,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2.若肺热较盛,见有身热口渴者,可加石膏、知母以清泄肺热;痰多气急者,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等。

3.现对于肺炎、支气管炎见有痰稠色黄而证属痰热者,可加减用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