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92 条第92 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发热头痛,表病也。
脉反沉者,里脉也。
经曰: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见表病而得里脉则当瘥,若不瘥,为内虚寒甚也,与四逆汤救其里。
清•吴谦《医宗金鉴》身体疼痛之下,当有「下利清谷」四字,方合当温其里之文。
观太阴篇云:利清谷不止,身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
此虽未下,但脉反沉,可知里寒,必是脱简。
病发热头疼,太阳表证也。
脉当浮,今反沉,是太阳表证而得少阴里脉也。
凡太阳、少阴表里皆寒无汗之病,均宜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发之。
若不差不下利者,更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和之;若下利清谷,即有身体疼痛之表未解,不可更汗,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防其阳从阴化,变厥惕亡阳之逆,断不可谓病在太阳,无可温之理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此太阳麻黄汤证。
病为在表,脉当浮而反沉,此为逆也。
若汗之不瘥,即身体疼痛不罢,当凭其脉之沉而为在里矣。
阳证见阴脉,是阳消阴长之兆也。
热虽发于表,为虚阳,寒反据于里,是真阴矣。
必有里证伏而未见,藉其表阳之尚存,乘其阴之未发,迎而夺之,庶无吐利厥逆之患,里和而表自解矣。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故脉有余而证不足,则从证;证有余而脉不足,则从脉。
有余可假,而不足为真,此仲景心法。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发热头痛,是太阳表证,脉应见浮,乃脉反沉,是已入太阴之脏。
若脉沉,不差,虽身体疼痛,表证未解,然当先温其里,宜四逆汤,甘草培其土,干姜温其中,附子温其下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病发热头痛,其病在表,则其脉当浮,而脉反见沉,则表证当减,为血分之热度渐低,而表热当除,头痛当愈也,此理之可通也。
惟后文所云: 「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则大误矣。
夫身体疼痛为麻黄汤证,即上节所谓急当救表者,岂有病表而反救其里之理。
愚按「身体疼痛」四字,实为「腹中疼痛」之误。
寒邪入腹,故脉沉,如此乃与「宜四逆汤」四字密合无间。
自来注家遇此等大疑窦,犹复望文生训,坐令仲师医学失传,可叹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表里同病当先救里的变法,和上一条的意思类似,不过更具体。
病发热,头痛,这是太阳病,当见浮脉,现在不浮,脉反沉,沉是少阴脉,主少阴阳虚有寒。
脉证不符,是从证,是从脉,还是脉证皆从呢?如果从证,当用汗法,但脉象又不允许发汗。
根据太阳和少阴的表里关系,必须重视少阴的沉脉。
既然是太阳少阴两感,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温经散寒,就是外散太阳之寒,内温少阴之寒。
用了温经散寒法之后,若不差,虽然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仍然当救其里,不要考虑表证了。
因为温经散寒之法都没解决问题,说明少阴阳气虚衰较甚,非专一地补少阴不可了,不能够再加上麻黄、细辛,发散少阴阳气。
也就是说,少阴阳气不足是主要问题,太阳表证是次要问题。
要舍证以从脉,用四逆汤回阳救逆,补少阴之阳。
我去年冬天看过一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主诉就是腹部有水,憋闷难忍。
我一看,面色又青又黑,脉弦软而无力,手也发凉。
自述背部总有凉气。
一派阳虚之象,所以我没用利水之法,开了附子、干姜、人参、黄芪等温补之药。
这人的腹水逐渐消了,也能上楼了,现在还活着。
希望大家很好地体会以上三条(第90/91/92 条)。
虽然太阳病篇是讲解决表证的问题的,但表证也经常和里证有联系。
再讲了太阳表证的汗法常规之后,张仲景紧接着提出表里缓急的问题,是有其深意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应该“宜四逆汤” ,应该有个宜”字。
在成无己本上就是“宜四逆汤” 。
应该有个“宜”字,不是“四逆汤方” 。
这是前后没有回文,不衔接了。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很含蓄啊,这个咱们可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 之”,它是根据这条来的,少阴病也在表嘛,他开始得的时 候,这个少阴病啊,以不发热为常的,脉也不沉,所以这个 少阴病,在太阳篇头前就有,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就指着发于太阳病,发于阴 就指着说的发于少阴病,所以这个一般(感冒?)也有的, 所以在临床上 要注意,它就来了,不过这个少阴病少见, 身体素虚或者是老年人,他开始得病就是少阴病,这个体温 呢,病人不觉得发热,你要试闻,体温也挺高的,所以这个 发病开始,不发热,只 恶寒,所以大概有少阴病。
那么这 个呢就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倒发热,本来以不发热为常, 而反发热,脉一般也不沉,而脉反沉,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这就是表证内有停饮。
这个沉啊,《金匮要略》上有,脉得 诸沉,当责之于水,里有水,脉就现沉。
那么少阴病这个病 啊,又里有水,这个少阴病为之在表的期间最短,就是两三 天,他如果里头有水一传里,非传到太阴不可,所以这个时 候啊赶紧去饮,他搁细辛嘛,细辛也是主水饮的一个药,所以小青龙汤里头也搁细辛嘛,我们这一段就是接着这来说附子细辛汤,而病还不好, ”身体疼痛” ,身体疼痛还可以有以看看少阴篇,这就是从少阴篇这节来的,少阴篇301 这 的,“病发热头痛,脉反沉, ” 就指着这个“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就指着这段。
”若不差”,就是服了麻黄表证啊,可是有表证,已经吃过麻黄附子细辛汤,而脉沉,不愈呀,那么说明不能再发汗了,少阴病更不像这个太阳病,那么这也得赶紧救里了,温其里以去其饮。
由于这个少阴病要转入太阴,这个死亡率相当地高啊,所以近来,大家留心老年人得感冒死亡的非常地多啊。
这个要得少阴病这种感冒,传里而并发太阴病的时候,死亡率相当地多。
所以这个时候,得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脉沉,还主为里,虽然有表证,这个里头阴寒太盛了,赶紧舍表救里,或者是个当救其里呀,这根据上一条啊,当然也有四逆汤,这个地方都很好。
不过这个一般注家都搞错了,他没前后看,他觉得若不差,你看这个书上的不解呀不差呀,都有用意的,不是随便搁这么两个字,随便搁两个就没意思了,象这个头痛发热,脉反沉,他搁个若不差,什么意思啊?若不好,在这就讲不通了,就是根据那一条(301),他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 ,不应该脉沉,它是表证啊,由于里头有停水,里头停水有时候胃虚才停水,也就是虚寒,一方面要解表,依法呀,根据那条,同时要用细辛去其寒饮。
那么吃这个药还不行,这个阴寒太深,得赶紧舍表救里,它是这么一个。
所以这一段根据字面讲,讲不通。
那么四逆汤头前讲过了,就是甘草、干后头说的温里回阳啊,其实就是温里。
姜、附子,甘草干姜汤加附子,这是温里最有力量的药了,子恒试注病人症状是发热、头痛,若是属于太阳病应表现为脉浮,同时可能伴有头项强痛而恶寒。
但此时反而出现了沉脉,结合后文第301 条,发热,脉沉,需要考虑是少阴病,治疗先选择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或桂枝加附子汤一类少阴方剂。
如果用该类方子治疗,病依然不愈说明里寒为重,即使还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也应当以救里为主,适宜选择四逆汤一类的方剂回阳救逆。
【条文互参】第301 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版权说明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第71 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2 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 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第74 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第75 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第76 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憹, 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第77 条: 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 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第 79 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 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第 80 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第 81 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第 82 条:太阳病 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 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第 83 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 汗。
第 84 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第 85 条:疮 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第 86 条:衄家,不 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第87 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第 88 条:汗 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第 89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第 90 条:本发 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第 91 条:伤寒, 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 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自我测验 第 92 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 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复制可见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 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78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