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与《蛙》研究分析解读
(三)《蛙》的主题意蕴
作品的主要矛盾:是国家意志与中国人传
宗接代的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
具体说来,就是国家控制人口无限制增长
的计划生育政策、民族整体利益与人类自然 繁衍之间的矛盾冲突。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
是国家政府经过多少年的思考和论证,经过
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做出的决定。但没有哪 一个人敢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绝对正
袁腮与“代孕公司”(牛蛙养殖场) 作品也涉及到其他许多方面的社会现实。
莫言的《蛙》显然不想漫画化、戏剧性地处理这个题材,也不是要
理论性地评判计划生育本身的功过是非,而是要通过一个身处基层的 计划生育工作者的真实经历,形象地思考这一问题。 他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 生命、灵魂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
“姑姑坚定地对我说:孩子,你什“蛙”的象征寓意
“在我的印象中,姑姑胆大包天,这世界上似乎没有她怕的人,更 没有她怕的事。但我和小狮子却亲眼见到她被一只青蛙吓得口吐白沫、 昏厥倒地的情景。” “蛙”意象在叙事中一出场便径直指向我姑姑万心的内心世界。
莫言:《蛙》的寓意是生育。“蛙”是多子多育的繁衍不息的象征。“生 育繁衍,多么庄严又多么世俗,多么严肃又多么荒唐。”
(三)《蛙》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品的主要人物:
我大爷爷万六府 姑姑万心 我(蝌蚪) 泥塑大师郝大手、秦河 牛蛙养殖场老板袁腮 我前妻王仁美 我妻子小狮子 陈鼻、陈眉(陈鼻的女儿) 王肝、王胆(兄弟) 张拳、耿秀莲(夫妇) “姑姑”(万心)形象 光荣出身: 传奇经历: 天才的产科医生: 在农村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中 的出色表现:
姑姑:“是娃娃的‘娃’,还是青蛙的‘蛙’?” 蝌蚪:“暂名青蛙的‘蛙’,当然也可以改成娃娃的‘娃’,当 然还可以改成女娲的‘娲’。女娲造人,蛙是多子的象征,蛙是 咱们高密东北乡的生殖图腾,我们的泥塑、年画里,都有蛙崇拜 的实例。”
小狮子:“其实,蛙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人跟蛙是同一祖先。……
还有,你看没看过三个月大的婴儿标本?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变态 期的蛙类几乎是一模一样啊。”
莫言与《蛙》
(一)莫言简介
长篇小说11部:
《红高粱家族》 《天堂蒜薹之歌》 《十三步》 《酒国》 《食草家族》 《四十一炮》 《丰乳肥臀》 《红树林》 《生死疲劳》 《檀香刑》 《蛙》
《蛙》是莫言酝 酿十多年、笔耕四 载、三易其稿、潜 心创作的第11部长 篇小说,2009年12 月由上海文艺出版 社出版。 2011年8月获得第 八届茅盾文学奖。 获得2012年诺贝尔 文学奖。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3月5 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一 个农民家庭。1981年开始小说创 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 系学习。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 《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 意。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 高粱》,反响强烈并使他享誉文 坛,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 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 名。一夜之间,《红高粱》红遍 大江南北。其后一发而不可收, 陆续发表了《高粱酒》《狗道》 《高粱殡》《狗皮》《奇死》等 系列中篇,最后合为一部《红高 粱家族》。
姑姑这个人物也是在 不断成长的。 人物性格的发展大致
经历了三个阶段:
“姑姑的一生,虽然还没有结束,但已经可以用‘波澜壮阔’、‘跌宕
起伏’等大词儿来形容了。”
“姑姑干这行干了五十多年,直到现在也没闲着。五十年来,姑姑没吃
过几顿热乎饭,没睡过几个圆圈觉,两手血,一头汗,半身屎,半身尿, 你们以为当个乡村妇科医生容易吗? 高密东北乡十八处村庄,五千多户人 家,谁家的门槛我没踩过?你们的娘、你们的老婆那些灰肚皮,哪个我没 见过? 你们那些混蛋爹,都是我给他们结的扎!你们现在有的当官了,有 的发财了,你们可以在县长面前撒野,在市长面前犯狂,但你们在我面前, 都得给我老老实实地待着。”
看到成群结队的蝌蚪,在水中拥挤着。那年大旱,蝌蚪比水还多。这 景象让姑姑联想到,这么多蝌蚪,最终能成为青蛙的,不过万分之一, 大部分蝌蚪将成为淤泥。这与男人的精子多么相似,成群结队的精子, 能与卵子结合成为婴儿的,恐怕只有千万分之一。当时姑姑就想到, 蝌蚪与人类的生育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当你娘让我给你起名字 时,我脱口而出:蝌蚪!你娘说:好名字,好名字!蝌蚪,贱名的孩子 好养活。蝌蚪,你的名字主贵!
《蛙》的主要内容: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 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波澜壮阔” 的人生经历,形象地描述了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 育国策所走过的艰难历程,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复杂的社 会现象,以及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 的精神世界,对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当代中国乡村的社会现实进行 了深入思考,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度透视,完成了对姑姑精神矛 盾的探寻。所以,《蛙》不仅表现了姑姑精神救赎的艰难历程,更有 着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和寓言意味。
小狮子:“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哭声
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都是 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 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那种人由 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姑姑:(痴迷地追忆往事)你出生的那天上午。姑姑在河边洗手,
确的(当然政治正确) ,或是错误的。
《蛙》以新中国近60年 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 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 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 生姑姑“波澜壮阔”的人 生经历,形象地描述了国 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 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 的艰难历程;作品通过塑 造姑姑万心这个人物形象, 对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当代中国乡村的社会现实 进行了深入思考,对人性 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度透视。 所以,《蛙》不仅表现了 精神救赎的艰难历程,更 有着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 和寓言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