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的SWOT分析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的SWOT分析

第16卷第6期2007年11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 he Yangtze BasinVol.16No.6Nov.2007 文章编号:100428227(2007)0620711205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的SWOT分析贾 丽,沈玉芳(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上海200062)摘 要:当前,世界上大部分园区经济进入了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时期。

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也方兴未艾,但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

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现状,进而阐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的概念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运用SWO T分析方法论述了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优势和潜在不经济、失利的连锁反应等劣势,入世后我国社会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以及面临的制度、技术、组织等方面挑战的问题。

最后提出在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经验并吸取其教训基础上,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与建设宜采用PDCA循环模式,按照“互动循环”和“协调发展”的实施原则,全面发挥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综合作用。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EIPs);SWO T分析;可持续发展文献标识码:A 生态工业园(Eco2Indust rial Park,简称EIP)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Er2 nest Lowe教授(1992年)[1]。

1996年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PCSD)对此作了系统的研讨,得出两种不同的定义[2],可归纳为:EIP是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改造产业系统,以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梯级利用;通过建立产业系统的“产业链”形成工业共生网络,以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等资源的最优利用,最终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系统;强调经济、环境和社会功能的协调和共进。

EIP成为21世纪工业园演进的方向,工业化国家在这一领域正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EIP发展的雏形是丹麦的卡隆堡(Kalundborg)工业共生体[3]。

到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00个EIP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大多数项目集中在发达国家,尤其在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相关的实践活动,但都尚未得到世界上专家的承认[4]。

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EIP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6],以有效治理工业污染、降低末端治理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但该项目距离真正的EIP还很远,除了涉及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外,能源和水利用的效率优化没有真正纳入到该项目的建设中,而且关于利用自然生态特点、消除环境负面影响的内容也没有纳入到该项目的规划中,关于建筑节能和材料选择的研究也未启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EIP项目不下30个,如广东省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湖南省黄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等。

此外,在联合国环境署的支持下,大连、烟台、天津和苏州等地区的开发区也已经开展了生态规划和改造的实践[5]。

可以说, EIP在我国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但是,这些项目或者是众多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或绿色产品生产的企业集合体,或是以某个环保主题为主线的众多企业构成的企业社区,或是以某类副产品交换为主题的诸多企业结成的联盟,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EIP。

1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的SW OT分析 SWO T分析,即Strengt hs,Weaknesses, Opport unities和Threat s分析,其分析方法是由国际知名管理学者Steiner提出。

其把环境分析资料分成“机会和威胁”,而把资料分析分为“优势和劣势”。

所谓“机会”是指某项环境因素有利于企业的收稿日期:2006210223;修回日期:2006212220作者简介:贾 丽(1982~ ),女,安徽省蚌埠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投资环境与产业布局.E2mail:jiali2000@发展,或是这项因素本身就创造一些获利或产生利益的可能,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投入而获取利益。

“威胁”是指某项环境因素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会阻滞企业的获利与成长,使企业受到损害。

针对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能否捕捉机会与对付威胁的核心是要明确自己现在和将来具有哪些优势与劣势。

波特(Michael E Porter)《竞争优势》(1985年)一书中提出了基于SWO T分析的4种可供选择的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 T战略[6]。

但是,该方法本身存在孤立考虑问题和静态利弊分割的弊端。

所以,本文采用SWO T分析方法来分析EIP发展的现状,采取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并从总体上提出发展策略。

1.1 优势分析(S)EIP内的企业具有成本领先优势、溢价优势、目标集聚优势[7]。

EIP为企业提供了通过提高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再生利用废物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的机会,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也能使园区企业生产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另外,一些基础性服务可以在园区企业之间实现共享,使园区企业通过合作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与其中的企业所获得的这些经济效益还会增加工业园物业资产的价值,为园区管理部门带来新的收益。

EIP内的企业是通过生态链而相互联系的,其产品和生产过程是生态和环保的,所以,EIP可以以其独特的地位而获得溢价报酬。

企业为寻求目标市场的成本优势而采用成本集聚战略,而为追求目标市场上的歧异优势而采取歧异集聚战略,在这个过程中,歧异集聚优势是目标集聚优势的源泉所在。

总的来说,EIP 可以获得一种竞争优势,特别是在目前全球工业房地产投资能力过剩的情况,兴建EIP可以明显增加市场竞争力。

除了经济效益外,EIP还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园区企业可通过更为创新的清洁生产方法,减少许多污染源和废物源,并降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消耗。

EIP通过经济效益提高来吸引效益更好的企业加入,并为新企业和本地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场所,从而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基地。

同时,由于更多企业的加入,也会为社区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该地区的企业可在园区新企业中寻求更多的服务客户和买家,从而增加更多收益。

EIP 的开发商也可发起旨在扩展整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新活动,而社区内的所有企业可参与其中。

这些活动会进一步改善园区内部的空气、土地和水的质量,显著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从总体上形成更具吸引力的园区。

1.2 劣势分析(W)1.2.1 潜在不经济性EIP成员之间合作的动力来源于满足企业、社区和政府三方面的利益,也存在各种不经济现象。

因为政府要扶持EIP的发展,就必须采取减免税收和补贴等政策,这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太多,这些成本包括搜寻成本(寻找合适的拥有供需关系的企业)、谈判成本(漫长的过程)、履约成本(一方督促另一方履约)、风险成本(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和其他成本(自然灾害、政策变化和技术突破等)。

企业内部推行生态技术要求企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因为在满足污染排放要求并达到环境标准上投入过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很可能是不经济的,因而得不到经济效益。

1.2.2 失利的连锁效应EIP的各个成员之间因为副产品交换而增强了相互合作的需求,他们所共享的服务又产生了合作利益。

但是,过于紧密的合作容易使企业相互依赖,造成企业之间的合作刚性和惰性。

如果各方协调不到位,或者有企业单方面退出,就有可能产生连锁效应,导致整个共生系统的失败。

另外,过度的相互依赖也会产生过高的交易成本,造成利益上的损失。

1.2.3 对技术创新的阻碍性由于工业共生鼓励企业之间副产品的交换,企业可能因此丧失改进生产工艺的动力,这样不利于源头技术的创新和资源有效利用技术的发展。

例如,如果上游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涉及到有毒废弃物,而下游企业可能是接受方,那么上游企业就不会积极地寻求技术进步以寻找替代物,由此可能造成一种潜规则上的风险。

1.3 面临的机遇分析(O)EIP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因为:①我国资源供需的缺口比较大,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接近于极限,其综合利用率较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EIP中企业采取的资源使用减量化、资源再循环与回收利用、废物的再资源化等措施能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通过地理毗邻的企业集群发展,相互利用废弃物,使物质与能源再资源化,可达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

所以,EIP是我国合理利用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现实选择。

②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污染物排放总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一些217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16卷 地区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生态恶化的加剧趋势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强。

EIP 对污染的治理从以前的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预防与控制为主,并辅以末端的污染治理方式,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实行循环经济的有效运行。

因此,EIP 建设是我国保护环境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必然要求。

③我国大部分工业园内的企业并不是有机的集聚,而是杂合集中在一起,不能形成工业链和工业代谢关系,集聚经济效益差,这些导致新建立的工业园在老工业区生产—消费—污染的困境中徘徊。

EIP 则从企业的共生关系组建和布局企业,形成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产生较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从而成为我国改造现有的工业区、增加集聚经济效应的重要方式之一。

尤其是我国加入W TO 之后,企业面临着全面与国际接轨的严峻挑战,国内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它们必须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EIP 区的建设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它们不仅使区域工业层次的循环经济成为现实,引导国家层次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建立,为传统产业转为循环经济提供范例,还可以为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提供发展的空间。

另外,EIP 中合作利益和环境友好形象对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也是一个巨大的吸引,他们的加入会增强中外企业的合作水平,在减轻竞争压力的同时实现共同分展,共生获利。

1.4 面临的挑战分析(T)1.4.1 体制与规则因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很多方面规则不健全。

一些工业园区的建设中,政府往往产生过多的影响(包括许多负面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EIP 的健康发展。

EIP 的建设需要制定统一的规则来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促进EIP 的实践。

规则建立的范围较为广阔,包括各种环境保护法规、政策、标准以及各种行为准则等,在我国,还有许多规则要制定或修改,面临的障碍较大。

1.4.2 技术因素EIP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开发对环保技术的要求很高,而我国在这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