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帖看懂血液制品企业:博雅生物、华兰生物、天坛生物和上海莱士由于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产品供不应求,所以血液制品企业主要看两点:采浆成本及能力;血浆利用率。
一、公司介绍:$博雅生物(SZ300294)$主营业务为血液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血液制品属于生物制品的细分行业,主要以健康人的血浆为原料,采用生物学工艺及分离纯化技术将其中有效组份分离出来而制备成各种生物活性制剂,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等三大类产品。
血液制品是在临床输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全血不易运输和用量大、有效期短的问题,其主要用于肿瘤、肝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和传染性疾病的被动免疫和治疗、血友病治疗以及大手术止血等方面,并用于医疗急救、重大灾害以及战伤抢救上。
在多种重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血液制品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
二、行业介绍1、血液及血液制品人体血液主要由血浆(50%)、红细胞(42%)、白细胞和血小板(8%)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血浆组成部分包括水(90%)、蛋白质(7%)、糖类电解质(3%)。
血液制品是从血浆中7%的蛋白质分离提纯而成的物质,其成分主要包括:白蛋白(60%)、免疫球蛋白(15%)、凝血因子(<1%)、其他蛋白成分(24%)。
按照功能和结构的不同,血液制品可分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等三大类产品。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也是目前国内用量最大的血液制品,广泛用于肿瘤、肝病、糖尿病等患者,由于多种原因,国内白蛋白一度严重紧缺,被称为“黄金救命药”;免疫球蛋白主要指血液中原有的免疫球蛋白和接受特异免疫原刺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多用于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和传染性疾病的被动免疫和治疗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种类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凝血因子在血液中含量最少,凝血因子类产品主要用于止血,提取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只有部分企业能从血液中提取凝血因子类产品。
一般来说,新鲜血液保质期为21 天,血液制品保质期短则 2 年,长的可达5 年。
2、产品定价2010 年3 月,国家发改委调整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药品目录》,将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凝血酶、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等血液制品列入发改委定价目录中。
除了乙肝人免疫球蛋白、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等少数品种之外,目前上市销售的血液制品几乎全部列入定价目录中。
已上市销售但发改委尚未制定价格的,暂由生产经营单位根据现行市场情况自行制定价格,但进入目录的所有品种,都会由发改委适时制定公布价格。
3、经营模式:血液制品的原料是健康人血浆,其由血液制品企业自身投资控股的血浆站采集,采集对象是血浆站采浆区域内的居民。
由原料血浆采集到产品生产整个过程在血液制品企业内部完成,产品经过批签发后,直接销往医院、渠道商或是出口,最终由医院提供给患者。
由于血液制品行业产业链比较短,生产企业占据了产业链的大部分,具有较强的话语权。
从供血浆者、浆站、产品设计到经销商、医院再到患者,生产企业控制了浆站及产品,加之由于血液制品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而血液制品企业基本控制了整个产业。
4、国际市场概况国外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属于寡头垄断的产业格局,全球原来最早的血液制品行业有102 家企业,随着世界范围内政府和民众对血液制品安全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政府对血液制品行业的监管逐步加强,加上企业的兼并重组行动升级,目前全球仅剩下不到20 家企业(不含中国),其中美国5 家,欧洲8 家,而贝林、百特、拜耳、基立福、奥克特珐玛几家大型企业的产品就占了血液制品市场份额的80%-85%。
目前,国际血液制品市场年投浆量30,000 吨左右,所生产的产品中凝血因子类产品占主导地位,按产值比例计算约占50%左右,其余为免疫球蛋白和人血白蛋白,约各占25%的比例。
2008 年市场总规模约69 亿美元。
5、国内市场概况尽管近年来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持续发展,但经济的持续增长、极低的消费基数、人口数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用药习惯的改变等多方面因素决定我国血液制品需求仍将持续增长;而我国原料血浆的限制在短期内仍然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导致血液制品的供给短期内难以大幅增长。
因而,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血液制品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行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未来市场容量仍将持续增长。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单采血浆站140多家。
而据统计,2010年全国只有66家单采血浆站年采浆量大于30吨,最少的采浆量仅为1.3吨。
2010年,全国年采浆量为4180吨,只相当于需求量的50%;2011年前3季度,采集单采血浆2909吨,比上年同期降低约6个百分点。
2009 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7.96 亿元。
目前,我国主要血液制品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的分离技术已经较为成熟,1 吨血浆平均大约可得到2,500 瓶白蛋白和1,700 瓶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提升空间有限,血液制品的产量基本受制于投浆量,而投浆量又受制于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和供血浆者的数量等因素。
基于保障血液制品安全的考虑,我国对单采血浆站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对新设浆站设定了严格的要求和条件,新建单采血浆站的难度很大,浆站数量增长十分缓慢。
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等原因导致农村人口减少,以及较多单采血浆站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等原因,导致发展新供血浆者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之我国严格规定供血浆者每次献浆不超过580ml,两次献浆间隔不得少于14 天,这都限制了浆站产能的增长。
,由于多种原因,国内白蛋白一度严重紧缺,被称为“黄金救命药”,允许进口后紧缺程度缓解,目前进口的人血白蛋白约占我国目前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的40%左右。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对于治疗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良好、确切的治疗效果,其效用是普通免疫球蛋白的 3 倍。
2004 年以来,该产品需求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2009 年以来更是实现爆发式增长,但使用量、价格等距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
凝血因子类产品近五年在国内血液制品中的市场份额持续上升,目前达到8%左右,但相较于国外约50%的市场份额,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6、竞争情形我国共有血液制品生产企业32 家,分布在全国25 个省。
①行业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不大1985 年开始国家禁止除人血白蛋白以外的血液制品的进口,2002 年起禁止从疯牛病疫区进口人血白蛋白。
为了缓解凝血因子Ⅷ供应紧张的局面,满足血友病人的用药需求,从2007 年11 月开始国家允许进口重组人凝血因子Ⅷ、Ⅶα。
目前进口的人血白蛋白约占我国目前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的40%左右,近年来占有率趋于稳定,目前国内人血白蛋白需求依然旺盛,对国产人血白蛋白仍然存在较大的需求。
在进口重组人凝血因子Ⅷ方面,目前国家批准其最高零售价为1,320 元/250IU,价格远高于我国目前人凝血因子Ⅷ的销售价格(目前市场价为396 元/200IU 左右)。
重组人凝血因子Ⅷ进入了2009 年版的国家医保目录,但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仅限于无人血源凝血因子Ⅷ情况下血友病人严重出血时使用。
因此,基于高价格和使用范围的限制,进口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也不会对国内人凝血因子Ⅷ的销售产生重大影响。
国际市场上凝血因子类产品已经进入用药主流,其次是免疫球蛋白和人血白蛋白;而在我国,人血白蛋白仍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才是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近几年虽然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但与成熟市场的血液制品市场构成差别仍然很大。
按产值比例计算,我国目前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50%、42%和8%。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医疗体系对血液制品的报销比例将直接影响血液制品的消费量。
我国医疗体系对血液制品消费报销范围的扩大将为相关产品的销售提供有力支持,该种效应将在未来逐步得到体现。
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血液制品企业的竞争力主要由血浆资源拥有量决定。
1吨血浆平均大约能得到2,500 瓶白蛋白和1,700 瓶静丙,提升空间有限,其产量基本受制于投浆量。
所以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浆站资源及对供血浆者的管理、采浆规模仍然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行业地位的关键,因而,拥有一定数量的浆站并具有良好的浆站管理水平成为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③长远看血液制品企业的竞争力主要看血浆综合利用和研发销售能力纵观国外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历程,研发能力、血浆综合利用率等才是企业真正的长期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原料血浆供应紧张局面得到缓解、人血白蛋白市场逐渐饱和以后,企业能否在保持和增强现有主流产品之一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竞争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宝贵的血浆资源,开发利用其他高附加值的凝血因子类产品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产品等的生产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此外,我国目前除人凝血因子Ⅷ外,其他凝血因子类产品还属于较新的药物,医务人员及患者对其认知度较低,因此新产品市场培育、销售推广能力也十分重要。
所以从长远看,研发销售能力强、拥有完善的产品线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④国内血液制品企业竞争概况目前我国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有32 家,正常生产的仅20 余家,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从生产经营规模和产品种类上分析,我国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竞争概况如下:以$中国生物制品(CBPO)$、$华兰生物(SZ002007)$、$天坛生物(SH600161)$、$上海莱士(SZ002252)$和四川蜀阳等为代表的企业浆站数量多,投浆量大,产品线较为丰富;而以博雅生物等为代表的企业所拥有的浆站数量和产品线也比较多,并且部分企业在所在区域还拥有浆源垄断优势,在产品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这类公司目前经营状况也比较好,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另外的十余家企业则产品线较为单一,浆站数量很少,目前经营状况一般,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大。
国外血液制品厂家一般可从血浆中提取15 种以上血液制品,血液制品巨头的分离能力能达到22-24 种。
国内厂商在技术方面相对落后,目前最多能够提取的产品种类为11 种,较多企业只能分离3-4 种产品。
国内企业目前的研发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血浆提纯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上,因为在血液制品行业有一条很简单的逻辑——产品线越丰富利润率越高,生产血液制品的原料都是同一批血浆,因而如果能从同一批血浆中提取更多种产品就能够有效地摊薄成本。
7、行业壁垒①政策壁垒从2001 年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
在进口方面,我国在1985 年禁止除白蛋白以外的血液制品进口,2002 年规定禁止从疯牛病疫区国家进口人血白蛋白。
②浆源壁垒“单采血浆站由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设置”;“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设置单采血浆站应当符合当地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注册的血液制品不少于6 个品种,承担国家计划免疫任务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不少于5 个品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