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表
肝、肾、肌肉、视网膜、前列腺
1.催化功能,催化近百种酶。
2.结构功能。
3.调节功能;调节免疫力、激素等
肠病性肢端性皮炎;生长缓慢;味觉障碍;胃肠道疾病;免疫功能减退;皮肤伤口愈合不良。
15.5mg/天
来源广泛;贝壳类海产品;红色肉类;动物内脏;植物食物含量低
植酸、鞣酸和纤维素不利于锌的吸收;维生素D可促进锌的吸收。
1.维生素B12的组成部分。
2.刺激红细胞的生成。
3.拮抗磺缺乏产生的影响。
目前尚无钴缺乏症的病例。儿童对钴的毒性敏感,应避免使用每千克体重超过1mg的剂量。
5-20ug/天
甜菜、卷心菜、洋葱、蘑菇、萝卜、菠菜、番茄、无花果、荞麦和谷类。
钴的生理功能依赖于B12的营养状况。
氟
2-3g
96%在骨骼及牙齿中,少量在内脏、软组织及体液中。
硒
3-20mg
肾、肝脏、血液、脂肪组织
1.构成含硒蛋白与含硒酶。2.抗氧化作用。3.维持正常免疫功能。4.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5.抗肿瘤作用。
克山病;大骨节病;过量会导致头发脱落、指甲变形甚至死亡。
50ug/天
海洋食物、动物的肝、肾及肉类。
硒可保护消化吸收。
铜
50-120mg
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
1.催化作用。2.维持正常造血、促进结缔组织形成、维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3.促进正常黑色素形成。4。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超氧阴离子的损伤。
微量元素(一)
名称
重量
分布
功能
缺乏症过量症
摄入量
主要来源
消化吸收
铁
4-5g
60-75%在血红蛋白;3%在肌红蛋白;1%为含铁酶类;储存铁在肝、脾及骨髓中。
1.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及一些呼吸酶的主要成分。
2.参与体内氧与二氧化碳的转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3.提高机体免疫力。
4.催化B-胡萝卜素转化为VA。
主要在胃部吸收;氟的吸收快、吸收率高、饮水中的氟可完全吸收;脂肪水平提高可增加氟的吸收。
2.增强氟的作用。
钼不足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尿中尿酸、黄嘌呤、次黄嘌呤排泄增加
60ug/天
来源广泛;动物肝、肾、谷类、奶制品、干豆类。
钼很易被吸收。但SO2-4因可与钼形成MoO42-而影响钼的吸收。
钴
1.1-
1.5mg
43%在肌肉组织、43%在其他软组织、14%在骨骼;血浆中的无机钴附在白蛋白上,先储存在肝和肾,后存于骨、脾、胰、小肠及其他组织。
非血红素铁须与有机物分离转化成亚铁后方可被吸收;血红素铁吸收时不受膳食中植酸、磷酸等影响但与非血红素铁一样受体内铁需求量和储存量的影响。
碘
20~50 mg
三分之二集中甲状腺内,其余分布在血清、肌肉、肾上腺、卵巢长发育。
3.促进神经系统发育。
4.垂体激素作用。
1.有利于钙和磷的利用及在骨骼中沉积,加速骨骼成长,促进生长,维护骨骼的健康。
2.牙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牙齿表面形成抗酸性腐蚀的氟磷灰石保护层。
氟缺乏会发生龃齿、骨质疏松;过量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心功能不全、惊厥、麻痹、昏厥、牙齿斑釉症和氟骨症。
1-2mg/天
动物性食品高于植物性食品、海洋动物高于淡水及陆地食品;鱼、茶叶含量较高。
缺铜会使血中胆固醇水平升高;过量会引起脂质代谢紊乱、铜中毒会肝肾衰竭、休克、昏迷以致死亡。
2mg/天
来源广泛:牡蛎、贝类、坚果、动物肝、肾组织、谷类胚芽、豆类
食物中铜的吸收率为40-60%
微量元素(二)
名称
重量
分布
功能
缺乏症过量症
摄入量
主要来源
消化吸收
铬
6-7mg
骨、皮肤、脂肪组织等;除肺以外,各组织和器官中的铬浓度随年龄而下降。
1.加强胰岛素的作用。2.预防动脉粥样硬化。3.促进蛋白质代谢和生长发育。4.提高应激状态下的免疫球蛋白,增强RNA合成。
铬缺乏会导致生长迟缓、葡萄糖耐量损害、高葡萄糖血症。
50ug/天
肉类、整粒粮食、豆类
高糖膳食会增加铬的丢失,维生素C能促进铬的吸收。
钼
9 mg
肝、肾
1.黄嘌呤氧化物/脱氢酶、醛氧化酶和亚硫酸盐氧化酶的组成成分。
5.参与嘌呤与胶原的合成、抗体的产生、脂类从血液中转运及药物在肝脏的解毒
1.细胞呼吸障碍,食欲低。
2.儿童易烦躁、成人则冷漠呆板
3.面色、口唇粘膜及眼结膜苍白
4.疲劳乏、头晕、心悸、指甲脆薄、反甲等。
男子:
15mg/天
女子:
20 mg/天
广泛存在个食物中,主要为动物肝脏、全血、禽类肉类及鱼类。植物性食物中铁吸收率低。
碘缺乏病:甲状腺肿(高碘低碘均可导致)、流产、先天畸形、死亡率增高、地方性克汀病。
150ug/天
80-90%来自食物:海带、紫菜、海鱼、哈干、干贝、菠菜、海参、龙虾等。其次是饮水和食盐
食物中的无机碘化物在消化道内经过1-3小时几乎全部吸收,与氨基酸结合的有机碘可直接吸收。其它的有机碘吸收不完全。
锌
2-2.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