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108张)

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108张)


cC+dD,
①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或浓度不变。
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等)不变。
③温度、压强(化学反应方程式两边气体体积不相等)或颜色(某组分有颜色)不变。
总之,若物理量由变量变成了不变量,则表明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若
物理量为“不变量”,则不能作为平衡标志。
辨析易错易混·正误判断
题组二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3.(2017·石家庄高三模拟)对于CO2+3H2 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CH3OH+H2O,下列说法能判断
A.v(CO2)=13v(H2)
B.3v逆(H2)=v正(H2O)
√C.v正(H2)=3v逆(CO2)
D.断裂3 mol H—H键的同时,形成2 mol O—H键
4.一定温度下,反应N2O4(g) 2NO2(g)的焓变为ΔH。现将1 mol N2O4充入一 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体的分解反应。
(2)不能作为“标志”的四种情况
①反应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②恒温恒容下的体积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压强或总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如2HI(g) H2(g)+I2(g)。 ③全是气体参加的体积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如2HI(g) H2(g)+I2(g)。 ④全是气体参加的反应,恒容条件下体系的密度保持不变。
(3)升高温度,平衡 正向 移动,达到新平衡时,c(A)将 减小 ,c(B)将 减小 , c(C)将 增大 ,c(D)将 增大 ,A的转化率将 增大 。
解题探究 JIETITANJIU
题组一 选取措施使化学平衡定向移动
1.(2019·桂林高三质检)COCl2(g) CO(g)+Cl2(g) ΔH>0,当反应达到平衡 时,下列措施:①升温 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 ③增加CO浓度 ④减压
C.X2为0.2 mol·L-1
B.Y2为0.4 mol·L-1 D.Z为0.4 mol·L-1
2.(2018·长沙一中月考)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 2Z(g),若X、
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 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08 mol·L-1,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解题探究 JIETITANJIU
题组一 “极端转化”确定各物质的量
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Y2(g) 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 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
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Z为0.3 mol·L-1
放出的热量_<___ Q kJ。
2.总压强不变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作为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 答案 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相等的反应,总压强 不变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的标志;恒温恒压条件下,对于一切反应,总压强不 变均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的标志。 3.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作为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 答案 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物、生成物都是气体的化学反应,混合气体的 密度不变不能作为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
6.若上述题目中的(1)~(4)改成一定温度下的恒压密闭容器,结果又如何? 答案 (1)②③④⑦ (2)⑤⑦ (3)②③④⑤⑦ (4)②③④⑦
练后反思
规避“2”个易失分点
(1)化学平衡状态判断“三关注”
关注反应条件,是恒温恒容,恒温恒压,还是绝热恒容容器;关注反应特点,是
等体积反应,还是非等体积反应;关注特殊情况,是否有固体参加或生成,或固
由可逆反应的特点可知0<c1<0.14 mol·L-1。
练后归纳
极端假设法确定各物质浓度范围
上述题目1可根据极端假设法判断,假设反应正向或逆向进行到底,求出各物质浓度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从而确定它们的浓度范围。
假设反应正向进行到底:X2(g)+Y2(g)
起始浓度(mol·L-1)
0.1 0.3
2Z(g) 0.2
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考纲要求
KAOGANGYAOQIU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 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 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4.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 ΔH是恒量,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状态的标志;该反应是充入1 mol N2O4, 正反应速率应是逐渐减小直至不变,③曲线趋势不正确。
5.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的
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
⑤加催化剂 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解析 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所以升温和减压均可以促使反应
正向移动。恒压通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压。恒容通入惰性气体与加催化剂
均对平衡无影响。增加CO的浓度,将导致平衡逆向移动。
2.工业上利用Ga与NH3高温条件下合成半导体材料氮化稼(GaN)固体同时有氢 气生成。反应中,每生成3 mol H2时放出30.8 kJ的热量。恒温恒容密闭体系内 进行上述反应,下列有关表达正确的是
(1)二次电池的充、放电为可逆反应( × ) (2)在化学平衡建立过程中,v正一定大于v逆( × ) (3)恒温恒容下进行的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当SO3的生成速 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 ) (4)在一定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N2和3 mol H2充分反应,生成2 mol NH3
改变的条件(其他条件不减小生成物浓度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向 正反应 方向移动 向 逆反应 方向移动
压强(对有
增大压强 向气体分子总数 减小 的方向移动
气体参加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 减小压强 向气体分子总数 增大 的方向移动
的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 改变压强
提升思维能力·深度思考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充入a mol A和b mol B,发生反应aA(g)+bB(g) cC(g)+
dD(g) ΔH>0,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测得各物质的浓度。 (1)若体积不变,仅增加c(A),A的转化率将 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 变”,下同),B的转化率将 增大 ,达到新平衡时,c(A)将 增大 ,c(B)将 减小 , c(C)将 增大 ,c(D)将 增大 。 (2)体积不变,再充入a mol A和b mol B,则平衡 正向 移动,达到新平衡时, c(A)将 增大 ,c(B)将 增大 ,c(C)将 增大 ,c(D)将 增大 。 ①若a+b=c+d,则A的转化率将 不变 ; ②若a+b>c+d,则A的转化率将 增大 ; ③若a+b<c+d,则A的转化率将 减小 。
0
考点二
化学平衡移动
2
知识梳理 ZHISHISHULI
1.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
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平衡向 正反应方向 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不发生 平衡移动。 (3)v正<v逆:平衡向 逆反应方向 移动。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下: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考点一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建立 考点二 化学平衡移动 考点三 应用“等效平衡”判断平衡移动的结果 探究高考 明确考向 课时作业
0
考点一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建立
1
知识梳理 ZHISHISHULI
1.可逆反应 (1)定义 在 同一条件 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 化学反应。 (2)特点 ①二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小: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 小于 (填“大于”或 “小于”)100%。 (3)表示 在方程式中用“ ”表示。
改变浓度(mol·L-1)
0.1 0.1
0.2
终态浓度(mol·L-1)
0
0.2
0.4
假设反应逆向进行到底:X2(g)+Y2(g)
起始浓度(mol·L-1)
0.1 0.3
2Z(g) 0.2
改变浓度(mol·L-1)
0.1 0.1
0.2
终态浓度(mol·L-1)
0.2 0.4
0
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范围为X2∈(0,0.2),Y2∈(0.2,0.4),Z∈(0,0.4)。
(× )
提升思维能力·深度思考
1.向含有2
mol
SO2的容器中通入过量O2发生2SO2(g)+O2(g)
催化剂 △
2SO3(g)
ΔH=-Q kJ·mol-1 (Q>0),充分反应后生成SO3的物质的量_<___(填“<”“>”
或“=”,下同)2 mol,SO2的物质的量__>__0 mol,转化率_<___100%,反应
平衡 不 移动
温度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向 吸热 反应方向移动 向 放热 反应方向移动
催化剂
同等程度改变v正、v逆,平衡不移动
(2)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 平衡将向着能够 减弱这种改变 的方向移动。 (3)“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 ―充――入―惰――性―气――体→ 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 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 ―充――入―惰――性―气――体→ 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