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比较政治制度考研初试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政治秩序和治理
一、政治秩序
1.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在这一概念中,包含几个关键的要素:第一,政治秩序是一种政治生活状态,用来描述政治生活的有序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第二,政治秩序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政治共识的存在;第三,政治秩序意味着有效的政治治理。
2.良好社会的标志与条件
(1)良好社会是指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
(2)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良好社会,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良好社会的条件是:具有普遍的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实现高度的政治制度化;存在有效的协商机制;具有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二、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
1.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
政治合法性关系到一个政权的统治能不能为广大民众所认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不能建立长治久安的政治秩序。
正由于如此,政治合法性的问题成为政治学讨论的核心问题。
2.从政治秩序的角度来看,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存在三个基本的方面:
(1)政治正义观:观念合法性。
政治正义观是人们在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政治的信念体系,它反映了人们对什么样的政治安排才是公平合理的问题的认识。
一个政权,如果其行为能够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政治正义观,那么,该政权就具有了政治合法性。
(2)政治制度基础:制度合法性。
政治正义观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
如果现存的政治制度不符合政治正义观,那么它将丧失其政治合法性,反之,如果它符合政治正义观的要求,它就能够获得政治合法性。
在当代社会,宪政构成了政治合法性的制度基础。
(3)政治体系的绩效:绩效合法性或政绩合法性。
政治合法性的另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政治体系的绩效,或政府的绩效,它指政治权力的实际作为和表现,是指政治体系对社会进行治理的实际业绩。
政治合法性在效率上的体现又称为“政绩合法性”。
三、治理与“善治”
1.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这一概念具有如
下几个要素:治理的目的是维护政治秩序;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善治的精神主要表现为契约观念和效率精神。
(1)契约观念:契约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以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协商合作,共同治理。
这一契约观念包含着几个原则:第一,自愿原则。
第二,一致同意原则,契约是一种达成一致同意的行为,运用到治理中去,就要求行动的各方对于行动要达成共识。
第三,责任性原则,在契约中,当事人对自己所做的承诺都担有义务。
第四,公开性/透明性原则
(2)效率精神: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它对效率的强调则不局限于管理效率,同时还关注制度本身的效率。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3)治理模式的变化:从统治模式向善治模式的转变
传统统治模式的特点:第一,政治色彩浓厚。
在古代社会,政治、行政二者合一,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管理行为是作为政治的附属行为,公共性尚未得到充分自觉。
此时的治理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很少具有公共利益的色彩。
第二,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论大行其道,最高统治者——君主或教皇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政府权力来源于神,来源于最高统治者。
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在欺压愚弄人民的同时,居高临下地统治着人民,防止人民起来反抗。
第三,政府职能包罗万象。
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国家和社会高度融合。
国家可以随时侵入社会,但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参与也往往缺乏制度化的渠道。
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不明导致国家权力的分化程度也比较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
政府职能一方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这使得治理的效率非常低下。
第四,治理方法单一。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治理主要运用酷刑和宣传教化的手段。
统治者一方面用残酷的刑罚威慑民众,另一方面用教化的手段用宗教或宗教化的思想禁锢民众。
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善治模式的特征: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
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
心。
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
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
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或部门的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
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
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
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
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
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
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