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音乐:西厢词
编制:ShuNan2011。

2
《富春山居图》是元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而充满了传奇色彩。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谢谢观看再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