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6、音乐之都维也纳 课时 2课时 主备人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2.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能按一定顺序介绍“金色大厅”。
教学准备 师 1.制作课件。 2.通过批改作业和写话交流,了解第一课时的学情,及时调正教学。
生 1.朗读课文三遍。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搜集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和文中提到的一些音乐家的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请课文脉络。 2.检测学生对预习情况掌握; 3.联系课文内容,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兴趣。 4.延学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5.在写作中体验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二次备课
测 (约5分钟)
一、导入 在我们家乡,你觉得什么东西能够成为我们城市的标志? 在欧洲的奥地利,它首都维也纳的标志就是音乐,古典音乐就是她的城市名片。(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有几个问题?(维也纳在哪里?为什么说她是音乐之都?……) 二、检测预习情况,理清文章条理。 1.给下列带点字注音 掺. 和. 草 坪. 装 饰. 街头巷.尾 镂. 花 乐. 章 2.划去括号内不合适的字 生(涯 崖) (坐 座)落 落( 坐 座 ) 类(形 型)众多 塑(像 象) (优 悠)雅 (搏 博)物馆山 (清 青)水秀 3. 维也纳在哪里?为什么说她是音乐之都?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4.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从这短短的两句话中,你了解了什么?(维也纳的地理位置,在阿尔卑斯的北麓。提到阿尔卑斯,我想大家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画面就是奶糖,而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重要的一条山脉。) 你觉得维也纳所处的环境怎么样?因为当你到那里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用再美的词来形容都不为过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有名山作为依靠,有名河穿城而过,这里一定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齐读第一自然段 6.维也纳为什么能称得上是世界音乐之都呢?指名朗读课文2—7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呢? 生交流:(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师:你们是怎样快速地找到答案的?(二、三、四自然段是通过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进行描写的,这样的写法条理清楚,事实明白。)
【设计意图】,充分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为学生理解、感悟
课文内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既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又便于学生借鉴写法。同时了解学情,注重落实导学的落实,及时调整导学的方向。
导 (约20分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读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2)教师引导理解“摇篮”。 A、这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摇篮”? B、“摇篮”是什么意思?(我们最初成长的地方) C、为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摇篮?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3)利用图片、抓重点字词引导理解(抓“许多著名的”、“都在”、“大部分”理解) 生简介音乐家。(出示图片) 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了吧! (4)教师总结:是啊,维也纳曾是那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音乐,所以被比作摇篮。 (5)拓展延伸:少年宫是____的摇篮。 ___是____的摇篮。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第二个原因是——? 师:你知道装饰什么意思吗?(装扮)是的,维也纳用音乐装扮着自己。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了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呢? 生:在这儿到处……铜像或大理石像。(有没有听出他读的时候主要抓住了哪些词。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出示图片) 师:还有谁要补充的?生:为了……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出示图片) 师:还有吗?生:就连王宫花园……也用鲜花……作为装饰。(出示图片) 师:是啊,维也纳用音乐装饰着自己,一起来把第二小节读好。 过渡:音乐之都维也纳到处充满着音乐的氛围。课文还从哪个方面来叙述?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女生读) 师:你从哪看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生:人们在漫步时……(两句) 师;从这两句话中这里体会到了……(音乐与自然、人类巧妙地连在了一起。)齐读。 生:维也纳的许多家庭……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维也纳人民沉浸在音乐中的画面)(出示图片) 说话练习: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合家欢乐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比如在我们中国八月十五是合家欢乐的日子,我们都做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过渡:而维也纳人民呢?他们真是把音乐当作精神食粮了啊!一起来读好这一句。 师:还有吗? 生:更有趣的是,政府会议……成了一种习惯。 师:你读懂了什么?(生交流) 师过渡:是啊,在维也纳小到普通人民大到政府,音乐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血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了维也纳人民的一种习惯。我们一起拿起书读这一小节,把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迫切需要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生配乐朗读第四小节) 【设计意图】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感受文章。在教学中充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边读边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延 (约5分钟)
四、延伸阅读 课文的第二至第四自然段都是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介绍维也纳的,尤其是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分述部分更是从不同的层面来描写,使文章的中心更加明确,内容更为具体。 (出示片段)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摘自《桂林山水》) 1.这两段文字的都采用的什么结构,分别围绕哪句话写的? 2.桂林的山和水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相同写作方法的文学片段,增加学生对总分结构的理解,便于写作生成深入进行。
写 (约10分钟)
按照“先总后分”的方法介绍一个事物或一处景色,分述部分更是从不同的层面来描写。 例文:我的书包既美观又实用。我的书包外形像一个巨型的面包,鼓鼓的,装满了我的精神食粮;书包绝大部分是天蓝色的,上面还有一个卡通人物,正在放飞一只白鸽,好像放飞自己的梦想。同学们都说我的书包最好看。实际上我的书包不仅好看,而且更加实用呢!我的书包分了许多层。中间一层空间很宽阔,能装许多课本;外面一层能装铅笔盒以及其它学习用品;两边各有一层还能装水瓶、雨伞等物品。最特别的是,书包最里面还有一个夹层,是专门放钱的地方。自从有了这个小金库,我的钱从来没有丢失过。怎么样,我的书包不错吧!
【设计意图】导、延所学的部分最终指向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种写也正是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验证。
后测 1.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是欧洲(古典音乐 ) 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 的城市。 2、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 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过( 大部分 ) 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