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代儒学ppt

汉代儒学ppt


1.概述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
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受到冷落、遭受打击、地位 上升、成为正统的过程。 (1)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儒家学说,其核心是“仁” 和“礼”,主张仁爱,维护周礼。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儒家 学说,提出了仁政,认识到“民贵君轻”、人民的力量。春秋 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崩溃、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变革时 期,儒家学说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打击奴隶主阶级,建立封 建制度、统一国家、相互争霸的需要,没有得到新型统治阶级 的重视。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2节 汉代儒学
儒 学 的 兴 起
背景:焚书坑儒的批判 罢黜百家
表现
太学出现
科举选官(略)
一 、 焚 书 坑 儒 的 批 判
课堂探究⒈ 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 朝时期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 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 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立太学
(2)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 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是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初步建立了地 方教育系统 思考:汉代太学规模的不段扩 大,反映了文化教育怎样的趋 势? 思想、文化和教育 越来越受到重视
太学生参政意识的表现:
(1)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少年英锐, 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因 此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接受的儒学教 育中的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也对他们敢于批评时政的倾 向有一定影响。 (2)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较早的史例。当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 势力有所收敛。
8.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 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 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 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 D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9.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源于天”,主张“屈 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D B.融合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主权力膨胀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隋唐时代,更为完备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开 始实行。
3.关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
(1)打破了门第限制
(2)有利于选拔人才
(3)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1)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 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 生活。 (2)科举制的创立和健全,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 治体制的稳固 (3)科举制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 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治国平天 下为唯一志向,这就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 备力量。因此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 才力量相对薄弱。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 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2)指出材料二中观点的积极作用。
实施仁政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
2-1. 唐朝时规定:“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现象,实质上说明唐朝科举制( ) B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C.明确规定了对考试人员的资格限制 D.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
2-2. 科举制的实行,是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其主要原因在( C ) A.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员 B.科举制是由孔孟创立的 C.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D.考生全部来自朝廷设立的太学
太学创建的意义有哪些?
(1)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 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 变,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少数出身社会 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东汉太学生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早期选官制度 “世官制””经以“世官制” 为主。 汉武帝时代,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得 以确立。
李斯
(1)焚书:BC213,李斯建议
(2)坑儒:BC212,咸阳
课堂探究4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
措? (1)积极作用: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 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 的政权。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 位):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 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 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秩序。 (4)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 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5)影响:
①为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 论依据; ②儒学独尊,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③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 思想的长期泛滥; 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 文化的发展。
6. 董仲舒所提倡的“三纲”是指( ) A ①“君为臣纲” ②“父为子纲”③“夫为妻纲” ④孝为“天 经”“地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 汉武帝问太子:“我刘家天下是从何处而来?”太子以下的 回答,汉武帝最满意的是C ( ) A.高祖用武力夺来的 B.祖上传下的 C.上天赐予的 D.百姓拥戴而来的
B 【例题1】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

1-1.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 影响不包括( ) B 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促进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C.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D.教育开始被儒学所垄断
秦始皇像
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
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 批评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课堂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
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 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 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 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一、焚书坑儒 1、原因 (1)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 批评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2)秦政治统一的需要。 2、经过


(2)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 打击。秦朝利用法家思想,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由于实行严刑峻法,剥削沉重,仅存二世,就被农民 起义推翻了。
(3)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主流文化批判。汉武帝 初年,开始大批起用儒学之士,并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 后来董仲舒提出的确立独尊地位,禁绝与儒家相异的学术这一 建议和文化上实行“大一统”的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儒学 地位上升,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立为正统思想。
二、罢黜百家—儒学兴起(西汉)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致力于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需 要新的统治思想 董仲舒迎合统治者需要,改造 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背景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 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表现
尊儒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倡儒
兴办太学 在各郡设立学校
秦朝实行“焚书坑 儒”,西汉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二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 转变体现了什么?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 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 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关键是因为??

1. 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 B ) A.完全一致 B.正好相反 C.压迫限制 D.大力推崇 D( 2.“举贤良对策”是下列哪位统治者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武帝
3.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要是因为 它( C )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D.有利于文化教体的发展 4.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不包括以下内容( B ) A.“君权神授” B.“节用而爱人” C.“天人感应” D.“天人合一” 5.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措施不包括( A ) A.举贤良对策 B.兴办太学 C.设五经博士 D.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10.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设立“孔子奖”,这是 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 界上在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那么孔子在教育方面的 贡献有( ) C ①三纲五常 A.①② ②君权神授 B.②③ ③有教无类 C.③④ ④因材施教 D.①④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春秋繁露》 材料二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此人之 所以乃上类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 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 ,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 反应),春秋夏冬之类也。 ——《为人者天》 材料三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深察名号》 请回答: 材料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