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1. 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 A.完全一致 B.正好相反 C.压迫限制 D.大力推崇
B )
2.“举贤良对策”是下列哪位统治者实行的选拔人才的 D 制度(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武帝
3.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 要是因为它( ) C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D.有利于文化教体的发展 4.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不包括以下内容( ) B A.“君权神授” B.“节用而爱人” C.“天人感应” D.“天人合一” 5.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措施不包括( A) A.举贤良对策 B.兴办太学 C.设五经博士 D.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大一统得到巩固; (2)专制主义政体定型; (3)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董仲舒 ( BC179—BC104 )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 上《天人三策》,受到 重用。晚年辞职回家, 从事修学著书,著有 《春秋繁露》一书。
第2课 汉代儒学的兴起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 问题: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
一、 焚书坑儒的批判
1、为甚么要 “焚书坑儒”?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 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文化成为政治 权力的附庸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 时政。
6. 董仲舒所提倡的“三纲”是指( ) A ①“君为臣纲” ②“父为子纲”③“夫为妻纲 ” ④孝为“天经”“地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 汉武帝问太子:“我刘家天下是从何处而来 ?”太子以下的回答,汉武帝最满意的是 ( C ) A.高祖用武力夺来的 B.祖上传下的 C.上天赐予的 D.百姓拥戴而来的
东汉太学生
太学生参政意识的表现:
(1)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少年英 锐,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与民间接触比较 密切,因此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 接受的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也对他们 敢于批评时政的倾向有一定影响。 (2)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 活较早的史例。当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 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 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 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焚书坑儒的 目的: 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巩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巩固政治统一。
“陕 焚西 书渭 堆南 ”传 遗说 址中 的 秦 朝
3、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1)积极作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下,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 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 策;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限制了思想 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使儒学的 发展因此进入低潮。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 展。
C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13、(2011上海)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
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 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 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D、明天理,灭人欲
14、(2010浙江)儒道思想犹如中国 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 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2. 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1)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主 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 活。 (2)科举制的创立和健全,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 体制的稳固。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 化臣民的工具。 (3)科举制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 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治国平天下 为唯一志向,这就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 力量。因此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 力量相对薄弱。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2、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进一步强化。
四、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曾经以“世官制”为主。 (2)汉武帝时代,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 体地位得以确立。 (3)隋唐时代,更为完备的选官制度——科 举制开始实行。
D
9.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源于天” ,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 的一项是(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融合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主权力膨胀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 道家、阴阳家 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 先秦儒学) (3)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为国家“大一统”提供 理论依据,有利于巩固统治,所以被汉武 帝采纳.
2、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重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将儒家经典定为教科 书;兴办太学与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实现了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4、太学创建的意义有哪些?
(1)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 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 大的作用
(2)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 情形得到改变,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 以拓宽,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 入仕的机会。
3.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
(1)打破了门第限制
(2)有利于选拔人才
(3)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1)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2)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3)是一定意义上的公平与公正的选官制 度,是隋唐以来的一定程度的政治民主化的 公正的选官制度,是隋唐以来的一定程度的政治民主化的具体表现之一。而明清时期的“八股 具体表现之一。 (4)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却是封 建制度严重衰落的具体表现。
D
10、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 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D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11、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 的含义 A.人定胜天 C.君权神授
C
B.无为而治 D.仁政思想
12、(2011广东)“夫仁政,必自经 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 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 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课堂探究3、
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 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 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2)原因
始皇像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 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A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5、(2007广东)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1-1.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在历史 B 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促进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C.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D.教育开始被儒学所垄断
1-2.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无本者不立,无末 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 是( ) C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外儒内法
1-3隋唐科举制确立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 ①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 C 制的巩固 ②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④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削弱了贵族特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 D.②③ 1-4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设立“孔子奖”,这是 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 C 励世界上在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那么孔子在教 育方面的贡献有( ) ①三纲五常 ②君权神授 ③有教无类 ④因材施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 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立太学
2、汉代太学规模的不段扩大, 反映了文化教育怎样的趋势?
思想、文化和教育越来 越受到重视
3、汉武帝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采取 哪些 措施? (1)创立太学 (2)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培养政治
材料四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
……仁、义、礼学思想
思想主张 作用
君权神授 加强君权、服从统治、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爱护百姓 仁政、三纲五常
减轻负担、缓和矛盾;为 人处事标准,社会安定
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大一统
思想统一、加强 中央集权、国家安宁
启示结论: 思想文化的发展必须与时俱 进,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 需要,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统 治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君权神授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