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栓预防指南

血栓预防指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下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预防和减少PE的发生 推荐:对多数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下腔静 脉滤器


下列情况可以考虑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1) 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漂浮血栓; (2) 急性DVT,拟行导管溶栓或手术取栓等血 栓清除术者; (3)具有PE高危险因素的患者行腹部、盆腔或 下肢手术。
一项亚洲7 个国家19 个骨科中心407 例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 及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调查研究表明, 经静脉造影证实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3.2%(120/278)。 国内邱贵兴等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30.8%(16/52)、 预防组为11.8%(8/68)。 余楠生等报告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0.6% (83/402),膝关节置换术后为58.2%(109/187)。 吕厚山等报告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 47.1%(24/51)。 陆芸等报告股骨干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0.6%, 髋部骨折术后为15.7%。
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表2
DVT诊断流程
四、早期治疗

1. 抗凝: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 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 (1)普通肝素: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 脉持续给药。起始剂量 为80~100 U/kg静脉推注,之后以 10~ 20 U.g-1.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 APTT)再作调整,使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 值(INR)保持在1.5~2.5。普通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 hepa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在使用的第 3~6天应复查血小板计数。 (2)低子肝素:出血性副作用少,HIT发生率低于普通肝 素,使用时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凝血功能。临床按体质量 给药,每次100 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肾功能 不全者慎用。



推荐:

急性期DVT,建议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联合 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在INR达标且稳定 24 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也可以 选用直接(或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
高度怀疑DVT者,如无抗凝禁忌证,在等 待检查结果期间可行抗凝治疗,根据确诊 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抗凝。有严重肾功能不 全的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
推荐:
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在
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1年、出血 风险较小的前提下,首选导管接触性 溶栓,如不具备导管溶栓的条件,可 行系统溶栓。
3. 手术取栓
是消除血栓的有效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 梗阻。 推荐: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手术取栓。 对于发病7d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 者,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也可行手术取栓。
(三)药物预防措施
1.普通肝素 2.低分子肝素 3.Ⅹa 因子抑制剂 4.维生素K 拮抗剂
5.药物预防注意事项

(1)药物预防过程中只能使用一种药物,不能换用 (2)对存在肾功能、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应注意药物剂 量。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不适用于严重肾损害患者。

(3)在行椎管内操作(如手术、穿刺等)前、后的短时 间内,应避免使用抗凝药物。


二、临床表现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
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 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 和心率加快。 股青肿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临床表现为患 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

推荐

对于慢性期患者,建议服用静脉血管活性 药物,并长期使用弹力袜;有条件者,可 使用肢体循环促进装置辅助治疗。
DVT的临床分期
急性期:发病后14 d以内; 亚急性期:发病15~30 d; 慢性期:发病>30 d; 本指南提及的早期,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 期。

中国骨科大手术 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四、早期治疗

(3)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如阿加曲班):能进入血栓内 部,对血栓中凝血酶的抑制能力强于普通肝素。存在HIT 风险的患者更适合使用。 (4)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磺达肝癸钠):无需监测凝 血功能。对肾功能影响小于低分子肝素。 (5)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是长期抗凝治疗的主 要口服药物,效果评估需监测凝血功能。治疗剂量范围窄, 个体差异大,药效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 (6)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治疗剂量个体 差异小,无需监测凝血功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 断和治疗指南(第二 版)解析

2008年3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 学组发布了我国第一版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yenou8 thrombosis.DVT)诊治指南。

2011年12月10日,李晓强等教授经过反复研究, 认真修改最终完成对第二版的指南的修订。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 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 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 肢深静脉为多
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措施
基本预防 物理预防 药物预防
(一)基本预防措施



( 1)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2)规范使用止血带; (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4)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宣教,鼓励患者勤翻身、 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多饮水,避免脱水; (6)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 糖及控制血脂等。

二、临床表现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 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 胀、疼痛,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 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 性硬皮病和溃疡。PTS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1.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 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 评估。 2. 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 诊断的首选方法。 3. 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 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 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 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 5. 静脉造影:准确性高,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 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

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 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人工全 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replacement, TKR)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



(二)物理预防措施

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 力袜等,推荐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 对患侧肢体无法或不宜采用物理预防措施的患 者,可在对侧肢体实施预防。

下列情况禁用物理预防措施: (1)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下肢严重 水肿; (2)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 炎或肺栓塞; (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 不适用于下肢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 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 严重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及下肢 严重畸形等。

6.药物预防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①近期有活动性出血及凝血障 碍;②骨筋膜间室综合征;③严重头颅外伤或急 性脊髓损伤;④血小板低于20×109/L;⑤肝素诱 发血小板减少症者,禁用肝素和低分子肝素;⑥ 孕妇禁用华法林。 (2)相对禁忌证:①既往颅内出血;②既往胃肠 道出血;③急性颅内损害或肿物;④血小板减少 至(20~100)×109/L;⑤类风湿视网膜病患者。

2. 溶栓治疗

(1)溶栓药物:尿激酶最为常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
一般首次剂量为4000 U/kg,30 min内静脉推注;维持剂量为 60~ 120万U/d,持续48~72 h,必要时持续5~7 d。



(2)溶栓方法: 导管接触性溶栓是将溶栓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 作用于血栓 系统溶栓是经外周静脉全身应用溶栓药物。 溶栓治疗过程中须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 FG) 和凝血酶时间 ( TT),FG<1.0 g/L应停药,TT的INR应控制在2.0~3.0。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指来自静 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 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下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干年后,由于瓣膜的破坏和回流障 碍而导致的临床综合症

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具体方案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全膝关 节置换术


1、基本预防措施和物理预防措施 2、药物预防 手术前12 小时内不再使用低分子肝素,术后12~24 小时 (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4小时)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 肝素;或术后4~6 小时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恢复至常 规剂量。 磺达肝癸钠2.5 mg,皮下注射,术后6~24 小时(硬膜外腔 导管拔除后2~4 小时)开始应用。 利伐沙班10 mg,口服,术后6~10 小时(硬膜外腔导管拔除 后6~10 小时)开始使用。 不建议单独应用低剂量普通肝素、阿司匹林及右旋糖酐,也 不建议常规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预防肺栓塞。有高出 血风险的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建议采用足底静脉泵或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进行物理预防,当高出血风险下降时可采 用药物联合预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