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药物性皮炎)
口腔护理每日两次,可用碳酸氢钠漱口,溃 疡或结痴部分可外用金霉素甘油
厚痂护理
可以选择用石蜡油软 化后清除,也可选择用 生理盐水或高锰酸钾
溶液进行清洗
由于患者渗血、渗液较多,外用 药膏容易引起厚痂,而痂皮下有 较多的渗液及分泌物,有恶臭,而
且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08 小结
小结
1
能引起药疹(药物性皮炎)的药物种类较多
直接杀死靶细胞
单个核细胞活化、浸润
过敏反应:局部组织损伤
3.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只发生于少 数过敏体质
者
抗过敏药和 糖皮质激素
有效
病情的轻重≠药 物的药理及毒 理作用、剂量
有交叉过敏或 多价过敏现象
3.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临床表现复杂,皮 损形态各异,同种 药物致敏同一患者 在不同时期可发生
不同类型药疹
安全性高准确性低。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组胺游离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 药物诱导淋巴细胞刺激试验 琼脂弥散试验
05 诊断
诊断
02
潜伏期
01
用药史
03
典型临床表现
06 治疗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局部护理
系统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治疗目的与关键
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免疫吸附、血浆 置换。
07 护理
护理诊断
1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疾病所致的皮肤破损有关 2 体温过高 与感染和药物热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发热、表皮剥脱
3
消耗增加及食欲下降有关 4 知识缺乏 缺乏药物致敏知识 5 有感染的危险 与皮损面广、表皮脱落、机抵抗力下降有关
非甾体抗炎 镇痛药
镇静催眠抗 癫痫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链霉素、红霉抗菌药物素、 氟康唑、磺胺类、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等 氨基比林、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 洛芬等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血清制剂、 疫苗
血清制剂、疫苗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疫苗等
02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一)变态反应 包括多数药疹。
2 药疹皮损多种多样
3
重症药疹需要及时治疗、积极抢救。
4
治疗中避免药物交叉过敏、多价过敏。
5
眼结膜、口腔黏膜及渗出糜烂皮损需精心治疗护理。
6
尽量明确致敏药物,避免再次使用。
感谢观看
(十二)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好发部位 周身及内脏。 典型皮损及临床特征 (1)剥脱性皮炎样、红皮病、重症多形性红斑样 (2)头面肿胀紫癜及脓疱等皮损
(十二)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常见致敏药物 抗癫痫药、磺胺类,别嘌呤醇、硫唑嘌呤、 甲硝唑、 特比萘芬、米诺环素、钙通道抑制剂、雷尼 替丁等。 预后 需积极抢救,及时治疗,死亡率高。
(五)湿疹型药疹
好发部位 下肢或周身泛发。 典型皮损 (1)局限性或泛发丘疹、丘疱疹、红斑、水疱等 (2)糜烂、渗出、苔癣样变 预后 及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六)紫癜型药疹
好发部位 (1)下肢躯干 (2)胃肠道 典型皮损及临床特点 (1)瘀点、瘀斑,可伴风团或血疱 (2)关节肿痛、腹痛、血尿、便血
糜烂渗液护理
糜烂渗出较多时, 首先进行全身清洗
外用药全身涂擦后 使用纱布覆盖、也 可使用暴露疗法, 患者全身裸体置于 支被架内
新型敷料换药:银 离子藻酸盐➕泡沫 敷料
01
02
03
糜烂渗液护理
糜烂渗出处:紫草油,抗生素软膏, 凡士林纱布邮票法贴敷
干燥处:激素软膏
黏膜护理
生理盐水冲洗后外用眼药水或眼膏,也可 在睡前使用红霉素眼膏,若眼睑闭合困难, 可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生理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外阴部清洗 后,碘伏消毒或持续湿敷
荨麻疹
湿疹 急性泛发型发疹性脓疱病
痤疮
药疹(drug eruption)亦称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是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 甚或脏器炎症反应。
随着新药不断面世、用药人群增多及滥用药物等,药 疹发生率不断增多,药疹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需要引起 高度重视。
(二)非变态反应性药疹 此类药疹较少见。
1. 变态反应分型
Ⅰ型(速发型)
用药后1-6h
Ⅱ型(细胞毒型)
用药后5-15天
Ⅲ型(免疫复合物)
7-8d血清病或荨麻疹,7-21d血管炎
Ⅳ型(迟发型)
用药1h后任何时间可能出现, 通常是在 用药后几天发生过敏反应
2.各型变态反应参与的药疹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特征
(九)剥脱性皮炎型或红皮病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B:袜套样脱屑
常见致敏药物 抗生素、抗癫痫药、磺胺类、巴比妥类、解 热镇痛类。 预后 需积极治疗,及时抢救,有死亡风险。
(十)痤疮型药疹
好发部位 (1)面部、头部 (2)胸背部 典型皮损 (1)毛囊性炎症性丘疹、丘脓疱疹 (2)囊肿结节
(十)痤疮型药疹
Ⅰ型 Ⅱ型
荨麻疹型药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过敏 性休克等
血小板减少型紫癜型药疹、药物性溶血 性贫血及粒细胞减少等
Ⅲ型 Ⅳ型
血管炎型药疹、血清病样综合征等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麻疹型及湿疹型 药疹等
Ⅰ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
巨噬细胞
过敏原
肥大细胞
B细胞 免疫球蛋白(IgE)
Ⅱ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
变应原
吞噬、联合调理作用 A
04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 尿粪常规 组织病理 试验
试验方法
体内试验
(一)体内试验
1.皮肤试验 皮内试验、划破试验、点刺试验和斑 贴试验等。 2.药物激发试验 内服试验剂量(治疗量的1/8~1/4 或更小量)。 体内试验禁止应用于速发型超敏反应性药疹和重型 药疹患者。
(二)体外实验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多型红斑型药疹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或红皮病型药疹
重型
(一)固定型药疹
好发部位 (1)皮肤黏膜交界处 (2)四肢 典型皮损 (1)局限性水肿性红斑 (2)水疱、糜烂、色沉
(一)固定型药疹
致病药物 (1)解热镇痛类、磺胺类 (2)巴比妥类、四环素类 预后 停药,预后好。
(二)荨麻疹型药疹
好发部位 (1)四肢驱干 (2)头面粘膜
典型皮损 (1)红色或肤色风团 (2)持续时间长水肿明显
预后 停药,预后好。
(三)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好发部位 头面、躯干四肢、皱褶部位 典型皮损 (1)针头至粟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 密集对称分布 (2)弥漫性鲜红斑
(三)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 穿刺治疗
对症护理
皮损 护理
心理护理
病情观察 消毒隔离
皮损观察
听取病人主诉
听
看
看病人的皮疹情况
触碰病人的皮肤
触
闻
闻病人皮肤发出的气味
皮损护理
糜烂渗液护理
水疱护理
一般护理
黏膜护理
厚痂护理
一般护理
患者置于单人病房或抢救室,必要时使用 层流床,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桌面和地 面用消毒剂擦拭。
刺激 机体
抗体
B 补体的溶解作用
机体 损伤
细胞
C NK细胞的ADCC作用
Ⅲ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
机体
刺激因子-抗原
B淋巴细胞克隆 扩增-抗体
免疫复合物
沉积于血管 引起损伤
Ⅳ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
初次刺激
抗原
机体
致敏T细胞
再次刺激
CD8+CTL
细胞因子:IFN-γ、 TNF-γ、IL-2、IL-3等
CD4+Th 1
常见致敏药物 (1)青霉素、磺胺类 (2)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等 预后 停药,及时治疗,预后好。
(四)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好发部位 (1)面部、躯干四肢皱褶部 (2)泛发周身 典型皮损 (1)泛发性无菌性小脓疱、水肿性红斑 (2)可有瘀点瘀斑、非典型靶形红斑和水疱
(四)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常见致敏药物 (1)普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氯喹 (2)抗生素、解热镇痛、抗痛风、抗癫痫等药 预后 及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八)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常见致敏药物 (1)抗生素、解热镇痛类、磺胺类 (2)巴比妥类、卡马西平、别嘌呤醇、抗结核等 预后 需积极抢救治疗,有死亡风险。
(九)剥脱性皮炎型或红皮病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A:急性皮损
好发部位 (1)躯干四肢 (2)手足 典型皮损及临床特点 (1)周身弥漫潮红、肿胀、水疱、糜烂、渗出 (2)落叶状鳞屑、手套袜套样剥脱、发甲脱落 (3)高热、寒战、内脏受累
病房温湿度适宜,定时通风,限制探视, 床上用物均需消毒且质地柔软,保持床铺 干燥平整。
被子可用架子支起,同时协助患者勤翻身。
一般护理
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 饮水加速过敏药物排泄。
由流质、软食、普食逐渐过渡,食物不 宜太烫。
全身情况较差者可静脉补充。
水疱护理
小水疱时可自行吸收。
大水疱,可在水疱最低位消毒后用一次 性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但不能去掉水 疱疱壁皮肤,以免破坏皮肤的机械屏障 功能引起感染。
分型
01
固定型 药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2
03
04
05
荨麻疹 型药疹
麻疹型或 猩红热型 药疹
急性泛发 性发疹性 脓疱病
湿疹型 药疹
06
紫癜型 药疹
分型
07
08
09
10
11
多型红斑 型药疹
大疱性表 皮松解型 药疹
剥脱性皮 炎型或红 皮病型药 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