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正确理解语句结构,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国的文化及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得体地应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差异;渗透;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当中。
因此,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一、进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来往越来越密切,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存的必然。
然而,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解决它已成为整个世界面临的首要问题。
不同的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民族。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世界,吸取其他民族的精华,使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发展交际能力成为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
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视了
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学生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
因此,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二、把握教材中的文化教育信息
现行英语教材的对话、文章以及练习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的渗透,其中有些文章则是专门讲解英语背景文化知识的,如 body language, american english, australia, new zealand, a freedom fighter等等。
教师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地理、风俗习惯、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
例如,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 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的道歉语。
“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或madam。
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又如,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
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
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
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
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再如,在讲解 book 1 unit 22 britain and ireland 这一单元的交际功能项目是识别身份(identifying people)。
在对话中david 说了这样一句话:“i’m from britain. 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 i’m from scotland. i’m scottish.”对此学生有点不太理解。
我结合后面的阅读课britain and ireland的教学,介绍英国的全称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分为 4 个部分:scotland, eng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它们有不同的民族:scottish, english, welsh, irish,正如我们对中国人不能说“你来自中国,你就是汉族人”一样,因为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
这样,了解了英国的历史与民族,再与学生熟悉的中国文化作对比,就不会出现“you are from britain, so you are english.”这样唐突的问题。
三、在教学中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渗透
在教学中直接给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能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扩展知识的广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教学jefc unit 12 bookⅱ时,让学生知道在英美国家,人们对于谈论天气有着特别的兴趣,在他们看来,初次见面或在彼此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谈论天气是最稳妥的办法。
因为天气这一话题人人都可以发表见解,且不涉及他人私事,也不至于失礼或引起误解。
当然,英国人尤其喜欢谈论天气,还与他们
国家多变的天气有关。
教学jefc unit 10bookⅱ时,先给学生介绍美国摇滚乐的大致
发展过程以及它的风格、节奏、旋律,而后再让学生听“披头士乐队”演唱的歌曲,使学生对摇滚乐有了感性的认识。
又如,教学jefc unit 3 bookⅱ时,组织学生观看录像thanksgiving。
尽管课文对thanksgiving作了介绍,但内容并不直观。
观看录像后,学生对thanksgiving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what things are the same /different on thanksgiving and mid- autumn festival?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unit 8 book ⅲ时,第一步,教学生唱圣诞快乐歌;第二步,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what holidays are there in your village?are some holidays more special or important in your village than to others? why? 第三步,教师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编写短剧介绍过圣诞节的各项内容,然后把该剧分为三幕,让学生表演。
actⅰchristmas preparation (including decorating the christmas tree, singing christmas songs)act ⅱ christmas eve (including telling the story of father christmas, putting stockings at the end of the beds and father christmas giving presents)act ⅲ christmas day(including christmas greeting , opening the presents , having breakfast )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了解了英语国家中重要节假日及其庆祝方式;了解了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人们的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了英语国家人们在言
谈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等。
有一篇阅读是这样的:“why don’t you go to church?” asked the minister of the nonchurch goer.“well, i’ll tell you.the first time i went to church they threw water in my face, and the second time they tied me to a woman i’ve had to keep ever since.”“yes,” said the minister, “and the next time you go they’ll throw dirt on you.”要充分理解这个语篇才会知道:一、“他们把水浇在我脸上”实指父母将新生婴儿抱到教堂受洗礼时,牧师将水浇在小孩脸上。
二、“他们把我和一个女人系在一起,从此以后,我一直得照顾她”此句暗指在教堂举行婚礼。
三、“他们要向你身上撩土”指西方人死后由牧师做最后祈祷,向棺木撩土再进行埋葬的背景知识。
如果阅读者不熟悉英美国家的宗教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导致理解受阻,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幽默。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在教英语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的教育,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加强文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福义.《谈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j].《教育探索》,1998年02期
2.王颖.《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3.闫玲英.《英语教学与文化差异》[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3期.77-79.
4.袁利军.《英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s1期; 92-93.
5.吴雪松.《谈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78-80.
6.王秀琴.《浅谈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j].《衡水师专学报》,2004年03期,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