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检测
A.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极少数是曲线X,其余的都是曲线Y的趋势
B.曲线X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N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C.不考虑迁入迁出,BC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的K值不同
20.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时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13.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某同学在分析某种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在营养和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数量变化模型时,采取如下的模型构建程序和实验步骤,你认为建构的模型和对应的操作不合理的一组是
A.观察研究对象,提岀问题:细菌每20分钟分裂―次
B.提出合理假设:资源空间无限时,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33.(2015秋•肇庆期末)如图兔种群迁入一个澳大利亚后,该种群在一个时期内,种群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兔在刚引入澳大利亚最初一段时间,种群数量呈现指数增长,会形成急剧上升的曲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然而,这种情况在自然界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增长就会慢下来,并稳定在一个环境能承受的水平上.这样的种群数量曲线就呈现出型,即对数增长曲线.稳定的种群会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在(K值、 值)上下波动.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___(填“K1”或“K2”)。
(4)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___________(填“完全”或“不完全”)适用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
32.生态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毫升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反复实验,得出图中所示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1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B.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用8%的盐酸只是为了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C.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根尖固定后要用体积分数70%酒精洗两次
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应用滤纸进行引流,将盖玻片边缘的滤液吸至计数室内
2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A.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
C.黑光灯诱捕法
D.取样器取样法
7.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这个池塘中大约有鲫鱼( )条
A.380B.382
C.385D.386
8.种群的空间特征一般不包括
A.均匀分布B.随机分布C.垂直分布D.集群分布
9.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D.第8年兔的种群密度大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
16.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错误的实验方法是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B.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C.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适当稀释
D.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四条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全部计数
A.样方法B.五点取样法C.标志重捕法D.黑光灯诱捕法
10.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生物B.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
C.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D.生活在某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大熊猫
11.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J”型曲线增长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B.环境恶劣
C.没有捕食者D.在实验室内的理想条件下
(1)大草履虫所处的实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增长不可能按照曲线增长.
(2)在有限环境中,随着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这就会使大草履虫的出生率,死亡率,从而使大草履虫群数量增长率.
(3)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增长为曲线增长.
13.D14.A15.D16.D17.B18.C19.A20.B21.D22.C23.A
24.D25.B 26.D27.C28.B 29.B30.C
31.数学JdK1不完全
32.(1)J型
(2)种群密度下降 上升 下降
(3)S型
33.(1)J曲线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S K
(2)降低 提高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19.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3.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 )
A.死亡率降低
B.出生率高
C.牛群基数大
D.雌牛比例大
4.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群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C.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D.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慢
26.如图为某岛屿上环颈雉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统计环颈雉的数量可用样方法
B.图中5年内环颈雉种群数量曲线出现弯折是绘制失误造成的
C.5年后环颈雉种群的增长倍数 仍会保持不变
D.由于种内斗争加剧个体数量最终将趋于稳定
标记数/ 只
初捕
50
28
22
50
重捕
50
32
18
10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C.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
5.下列种群的数量特征中,最基本的是
A.种群密度B.出生率和死亡率C.性别比例D.年龄组成
6.调查某片林地中马尾松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ຫໍສະໝຸດ )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
D.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
21.下面是调査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J”增长模型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需要建立如图所示的____________(填“数学”“物理”或“概念”)模型。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_____型曲线。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处于___________段。
B.同一物种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种群
C.种群间的个体相互交配而形成同一物种
D.一个种群中可有一个或多个物种
29.下图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25.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B.某培养瓶中生 活的两种 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
一、单选题
1.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 )
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C.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Nn=2n
D.进一步实验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修正:根据Nn=2n画出数学“J”型曲线图
14.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部分实验设计思路,其中错误的是
A.由于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比较困难,故采用目测估计法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