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平衡
2、小组活动:先分组边思考边填表,并在组内交流。
3、分组汇报:表格中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化的?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描述表中刻度数和棋子数之间的关系。
4、归纳小结: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5、教师追问:这样的猜测、验证说明了什么?(前面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思考、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归纳。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陈木闸小学庄贵
有趣的平衡
计划课时
1
教
学
内
容
分
析
《有趣的平衡》属于六年级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通过验证这一规律,发现当杠杆“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小组活动,
归纳小结。
思考、合作、交流、归纳。
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提出质疑,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
2、通过图片来反映活动,学生看得比较具体,同时通过观察、分析、操作,为活动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2、实验活动二: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在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拴绳的那个中点是支点,当支点两边等距离的物体质量相同的时候,竹竿保持平衡。
把规律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巩固练习
1、回答问题:如给出竹竿一侧的棋子数与刻度数的乘积和另一侧的棋子数,那么刻度数应该是多少?
2、同桌互练:甲同学说出竹竿两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中的三个数,让乙说出最后一个数。
3、全班齐练: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8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教
学
目
标
1、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发现规律,初步感知杠杆原理;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并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体验。
4、通过小组合作与分享,拓宽学生思维视野,感悟差异,丰富学习经验。
教
学
重
难
点
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这一规律.
棋子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
教具
学具
准备
一根长约1m的竿子,棋子等。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
含
教
法
设
计
、
学
法
指
导
︶
本节课是一堂教学实验课,而且趣味性很强,学生应该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并引导其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用数学语言描述现象和原理的能力等到全面发展。
㈡合作互动,探索规律
1、感知平衡现象
教师出示跷跷板、天平等图片。
提问:①这几幅图都共同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现象?你是怎么知道的?②这里的平衡与什么有关?
追问:质量是不是平衡的唯一标准呢?
2、实验探索规律
⑴活动要求。在动手之前,一要明确活动每一步的任务和要求;二是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活动步骤合作活动;三是活动时要边动手边思考:与前面学习的哪方面知识有联系?怎样应用我们学习的知识来更好地完成这个活动?
“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积不变时,
“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㈠创设情境,引出课流引新。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实际上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的名称就是“有趣的平衡”。(板书课题)
谈话交流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让学生从熟悉的玩跷跷板活动中产生疑问,引出新知,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合作填表:
左边现象右边
刻度数棋子数刻度数棋子数
3 4平衡4 3
6 1平衡3 2
6 1平衡2 3
追问思考:请认真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
组织交流:3×4=4×3、6×1=3×2、6×1=2×3,
归纳板书: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谈话思考,观察回答。
讨论交流。
归纳小结。
思考、讨论、交流,
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培养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小结
回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交流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积不变时,“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⑵实践探索
实验活动一:
谈话思考:活动的第一个步骤做什么?
观察回答:课件出示第114页第一幅图。
教师小结:一要注意竹竿粗细均匀;二要选好中点;三要从中点向左右两边,每隔8厘米做一个刻度记录,尽量相等。
小组活动:按上述要求操作,检验是否平衡。
实验活动二:
提问思考:①如果两个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②如果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讨论交流:先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小组活动:动手验证交流观点的正确性。
归纳小结:左右两边刻度相同,放入的棋子同样多,就能保证平衡;当左右两边棋子同样多时,杠杆中点两边的刻度相等才能保证平衡。
实验活动三:
操作思考:①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②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棋子呢?在刻度2上呢?
3、实验活动三: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填表,在填表中交流,在交流中发现,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一般条件下竹杆保持平衡的规律,而且为学生在初中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做好了孕伏。
㈢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1、思考:课件出示第115页第二幅图后提出问题:①这幅图中告诉了什么条件?②你对“左边在刻度4处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