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十七世纪的欧洲,针对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带来的人欲横流和社会混乱,开始重建理性和社会道德规范,强调人的情感对理智、个人愿望对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的服从。

作为十七世纪文学主潮的古典主义文学,必然重原则理性而少生命热情,重责任服从而少个性张扬,重规范戒律而少突破创新。

这是一次对社会意识和文学的清理,主体特征是节制、自律、规范、整合。

第一节概述一、十七世纪欧洲的欧洲社会与文学潮流十七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法国作为十七世纪欧洲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最高典范,其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妥协,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这种服从王权的政治格局促成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

英国是代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展潮流的国家,因此代表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清教徒文学成为英国文学的主潮。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政治经济的衰落,也阻碍了其文学的发展,代表贵族趣味的巴洛克文学在这些国家颇为流行。

二、十七世纪欧洲的三种文学(一)巴洛克文学“巴洛克”一词源于西班牙语barruco ,意为不规则的珍珠。

巴洛克风格指16——17 世纪的音乐、绘画、建筑和文学的风格,比喻非常规的、奇异古怪的美。

其特点表现为典雅华美的形式,夸张雕琢的技巧,晦涩玄奥的内容,文学方面继承了中世纪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

巴洛克文学发端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

代表作家及作品:意大利“马里诺派”的旗手马里诺的长诗《阿多尼斯》。

西班牙“贡戈拉派”的祭酒贡戈拉的叙事长诗《莱尔马公爵颂》和寓言长诗《波吕斐摩斯和加拉特亚的寓言》;戏剧家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

法国小说家奥雷诺·德·于尔菲的小说《阿斯特雷》;诗人阿格里帕·多比涅的《惨景集》,马莱布的《圣彼得的眼泪》等。

(二)清教徒文学英国17 世纪文学主要是体现清教徒思想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清教徒运动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手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教会改革的范畴,清教徒精神在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运动继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诸如遵守严格的道德规范,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反对烦琐铺张的宗教仪式和贵族奢侈浮靡的生活方式,提倡勤劳朴素的生活等。

清教徒文学把《圣经》奉为圭臬,弘扬清教徒精神,描写具有强烈宗教情感和革命叛逆精神的清教徒生活,常常取材《圣经》,师法中世纪宗教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以诗意浓郁的笔墨,偏执极端的情绪,表现对信仰、理想的执着追求。

清教徒文学的杰出代表是:约翰·班扬和弥尔顿。

牧师、散文作家约翰·班扬的寓言体小说《天路历程》,以梦幻文学的形式,叙述他在梦中的所见所闻。

作品描述了一个“ 基督徒” 在“ 宣道师” 的指点下,逃离“ 毁灭城” ,经由“ 灰心沼” 、“ 屈辱谷” 、“ 死荫谷” 、“ 浮华市集” 、“ 怀疑堡垒” 、“ 快乐山” ,最后到达“ 天国城” 的艰难历程。

小说表现了人在信仰指引下,战胜人性弱点,走向理想境界的主题。

弥尔顿出生于清教徒家庭,青年时代曾闭门攻读文学6年,渴望摘取诗歌桂冠。

后来有感于伽利略坚持真理的精神,积极投身清教徒运动,发表了《论出版自由》、《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为英国人民申辩》等政论文。

晚年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口授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失乐园》取材于《圣经·旧约·创世记》和《新约·启示录》,长诗中,上帝被描述成暴君形象,撒旦被塑造成革命清教徒形象,体现了弥尔顿惊世骇俗的反叛精神。

《复乐园》取材于《圣经·新约·路加福音》,通过耶酥拒绝魔鬼诱惑的故事,表现信仰高于一切的革命气节。

《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士师记》,表现了参孙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17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

(三)古典主义文学1 、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17 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是起源并且兴盛于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它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王权的御用保护是其繁荣的沃土。

笛卡儿的“唯理主义”是其哲学基础。

2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1)思想特征:主张为王权服务,为政治服务,拥护国家统一,歌颂贤明君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提倡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服从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反对贵族阶级的骄奢淫逸和腐化堕落。

(2)艺术特征:A 、文学理念:主张摹仿古希腊罗马文学,往往断章取义,曲解古人观点,以此制定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比如“三一律”;B 、创作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时代;C 、文学体裁:以高雅的和卑俗区分戏剧体裁:悲剧高雅,语言高尚典雅,喜剧卑俗,语言俚俗;D 、艺术语言:追求准确、精练、华丽、典雅的宫廷趣味;E 、人物形象:类型化、概念化,缺乏个性和艺术魅力;F 、组织机构:法兰西学院是古典主义作家翘首仰望的最高文学机构,1635 年由首相黎世留亲手创立。

学院制定规范化的文化准则来约束全国文化的发展,积极干预学文学创作。

院士的名额确定为四十名,号称“四十不朽者”,只有有人去世,才能补选他人。

法兰西学院院士是清一色的男性,直到1980年 3 月 6 日,几经周折,才补选女作家玛格丽特·尤尔瑟娜尔为新院士,从而打破了“ 男性俱乐部” 的惯例。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关于戏剧结构的创作原则,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符合三个整一:剧本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一昼夜(24 小时)。

这是泥古者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断章取义,歪曲误读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讲“ 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同时指出一出戏的演出时间应“ 以太阳的一周为限” 。

“三一律”是当时法国宫廷文人学者根据路易十四的政治意图制订出来的,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在《诗艺》中进行了集中概括:“不过我们要遵守理性制定的规则,希望开展情节,处处要尊重技巧;在一天、一地完成一件事,一直把饱满的戏维持到底。

” “三一律”是君主专制政体在戏剧艺术上的反映,其优势是舞台时空的高度凝练,戏剧情节的紧凑、集中等;其弊端是人物性格的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的绝对化、程式化等,严重束缚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3 、古典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联系古典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承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文学传统,比如: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封建反教会,肯定现世人生幸福的主题等;同时,又是对人文主义文学过分强调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创作缺乏规范等弊端的反拨,这种反拨因其矫枉过正而导致走向另一极端。

4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笛卡儿的“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笛卡儿以几何学的认识论来建构“唯理主义”哲学体系,认为人的错误在于人的自由意志突破了理性的约束,肯定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

这些观点对古典主义崇尚理性和规范的文学创作原则产生了直接的导引作用。

5 、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布瓦洛的美学论著《诗艺》奠定了古典主义的文学和美学原则。

具体表现为:文艺必须具有社会教化功能的道德美;作品必须恪守理性表达真理,情节必须合乎情理的理性美;故事必须真实,人物性格必须相称一贯,必须显示人性善恶的自然美。

6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成就: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为代表,英国和德国均受其影响。

布瓦洛的《诗艺》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

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洛马克》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典范。

《熙德》通过公民义务与个人爱情的冲突,表现理性战胜情欲的主题。

《安德洛马克》塑造了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遗孀安德洛马克机智勇敢的性格,肯定了理性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

拉·封丹把寓言戏剧化,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社会矛盾,开拓了寓言的新境界。

莫里哀的喜剧代表古典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四章第二节莫里哀一、莫里哀生平莫里哀(1622-1673 )是法国17 世纪古典主义喜剧的缔造者。

莫里哀生于巴黎宫廷陈设商家庭,但他酷爱戏剧,放弃了“王家侍从”的特权和荣誉,选择了被视为“贱民”的“戏子”行业,组织“光耀剧团”,取艺名莫里哀。

莫里哀毕生从事喜剧活动:做演员、剧团领导人,并自己动手创作剧本。

几度负债入狱。

后得路易十四青睐,剧团长驻巴黎。

1673年2月17日,抱病演出《无病呻吟》,卸装后咯血而死。

教会不许葬在教堂公墓,四天后草草埋葬。

二、创作概况分三个阶段:(一)1659 年—— 1663 年:开创期。

主要作品:《可笑的女才子》和《太太学堂》等。

《可笑的女才子》是一幅上流社会的讽刺画。

这出讽刺独幕剧,嘲笑了贵族沙龙矫揉造作、附庸风雅的恶习。

却因此触怒自命风雅的贵族阶级,一度被禁演。

《太太学堂》是近代“社会问题剧”开山之作。

这出五幕诗剧探讨了婚姻、爱情、妇女的地位和教育等问题,批判了修道院反人道的教育制度和封建夫权观念。

该剧为莫里哀赢得1000 利佛尔年金,荣获“优秀的喜剧诗人”称号。

(二)1664 年—— 1668 年:全盛期。

主要作品:《伪君子》、《堂璜》、《恨世者》和《悭吝人》《悭吝人》取材于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剧中塑造了一个著名的吝啬鬼阿巴贡的形象,批判了资产阶级狂热拜金的思想。

(三)1669 年——1673 年:创作晚期。

主要作品:《贵人迷》和《司卡班的诡计》等。

《司卡班的诡计》体现了平民的智慧。

这出三幕剧塑造了一个平民智者仆人司卡班的形象,赞美了下层人的智慧,因此遭到布瓦洛的批评,却恰恰体现了莫里哀的民主思想和喜剧天才。

三、莫里哀的喜剧观1 、观照现实:“修饰本世纪的肖像”。

反映现实人生的矛盾,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2 、批判意识:“ 抨击本世纪的恶习”。

实行“中常之道”,批判不彻底,表现了妥协倾向。

3 、民主思想:塑造平民英雄形象。

对下层人没有偏见, 对上流社会没有好感。

4 、笑的艺术:喜剧表现手法:性格的矛盾、喜剧语言、喜剧动作。

四、《伪君子》赏析1 、反复遭禁的“ 人间喜剧”1664 年5 月12 日,首次在凡尔赛游园会上公演(三幕剧),遭到“圣体会”和太后攻击,扬言要把莫里哀处以极刑。

11 月,在路易十四弟媳的别墅里演出。

1667 年8 月5 日,更名《骗子》正式在剧场公演,第二天被最高法院主席禁演。

8 月11 日,巴黎大主教张贴告示,禁止教民阅读或听人朗读该剧,违者开除教籍。

1668 年1 月,教皇颁布“教会和平”谕令,2 月5 日,《伪君子》终于能够以真面目公演,演出盛况空前。

2 、人物形象分析答丢夫:(1 )伪善:声言不图安逸,不好色,不贪财,不杀生,却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充分暴露出真实面目。

伪善的语言:第一次亮相的开场白:“劳拉,把我的鬃毛紧身跟鞭子都好好藏起来……倘使有人来找我,你就说我去给囚犯们分捐款去了。

”第一次见桃丽娜:“盖上你的胸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