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学重点整理啦啦

考古学重点整理啦啦

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北宋中叶,吕大临《考古图》标志着金石学诞生。

三、考古学研究的对象1、实物资料(文化遗存),分为遗物和遗迹两大类。

2、各种精神文化。

如美术观念、信仰等。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同一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

这种共同体,应该是属于有着共同传统的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与民族的形成有关。

同样的工具,同样的技术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种文化的特征。

(3)断定文化遗存的年代A、考古学上的“年代学”相对年代: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类型学和地层学的研究。

同时也采用自然科学技术等手段。

绝对年代:是指遗迹和遗物形成时距今的具体年代。

确定绝对年代的可靠依据:年历学、碑碣、墓志、铜器铭文、甲骨、简牍及其它各种器物的纪年铭文。

对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存,断定绝对年代必须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

B、断定文化遗存年代常用的主要方法: 其一,文字资料。

其二,地层学的研究。

地层学:是对地层堆积的层位上下、对堆积时代的相对迟早关系的研究。

即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

必须遵守的原则:一是叠压关系;二是打破关系。

其三,类型学的研究。

类型学:是将同类遗存按其形态的差异程度不同进行排比,研究其相互序列和相互关系。

必须遵守的原则:一是类型学所研究的遗存必须是同一类的;二是类型学必须要有“地层学”作依据。

其三,地质年代学。

如田野地质的结构、古物学的证据等。

其四,自然科学方法。

如碳的放射性同位素断代法(简称c14法)、热释光法、古地磁法等。

考古学的分支一、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是按照考古学研究的年代围划分的。

它们所研究的时间围以文字的发明为界限。

1、史前考古学研究文字未出现以前的历史。

2、历史考古学历史考古学仅限于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

其共同性是:二者研究的对象都是遗迹和遗物。

3、二者的不同:一是研究任务不同;历史考古学必须参考文献记录,可以与历史学分工合作,共同探明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历史;而史前考古学没有任何文献记载作依据,它担任着探明史前时期人类历史的全部任务。

史前考古学主要是研究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并要充分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相结合。

二是研究方法不同;史前考古学主要是研究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并要充分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相结合。

三是断定绝对年代的手段来不同。

史前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技术;而历史考古学则主要研究青铜时代,尤其是铁器时代,它必须要与历史学相配合,同时还要依赖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和古建筑学等分支,在断定绝对年代上则主要依靠文献记录和年历学的研究。

二、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被正式提出来的。

1904年美国考古学家北莱和德国的赫伯·特施密特共同主持了对中亚科佩特山北麓安诺遗址的发掘,开创了大型探方发掘的先例,并注重发掘技术,田野考古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

此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均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了调查的对象和围,方法逐渐完善,技术快速进步。

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航空照相和红外线摄影等探测方法和摄影技术发现、探测遗迹和遗物。

三、特殊考古学(填空)按研究对象的不同有:美术考古学、考古学、古钱学、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等。

按所用手段和方法不同有:航空考古学、水底考古学等。

按地区的不同有:欧洲考古学、非洲考古学和中国考古学等。

各地区的考古学又可按时代不同分为:古典考古学(希腊、罗马考古学)、商周考古学等许多分支。

一、考古学萌芽期(北宋至19世纪20年代)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

1、宋代金石学的创立著作: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明诚的《金石录》等。

2 20世纪20年代,济主持的对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成立、殷墟的发掘,标志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3 梁思永在殷墟第四次发掘中发现并创立“三叠层”,开创考古学层位关系的先河。

4 1929年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发掘中出土了“人”第一个头盖骨。

三大刊物:《考古学报》、《考古》和《文物》创刊。

仰韶文化1922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渑池的仰韶村发现分布的中心地区: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主要文化遗存:石器、器、房屋、墓葬、窖穴、灰坑等。

(1)分期与类型分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西王村类型(2)仰韶文化器器:主要有泥质红和夹砂红。

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

A、半坡类型:典型器形:尖底瓶、细颈壶、红顶碗和彩盆等纹饰:绳纹、线纹、锥刺纹等彩常见纹饰:宽带纹、平行条纹、三角纹、网纹、鱼纹、人面纹等图案彩绘多用黑色,很少用红色B、史家类型出现少量泥质灰,器表多素面磨光,纹饰和半坡相同。

彩数量较少出现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C、庙底沟类型器以泥质红数量最多,慢轮修整口沿相当普遍。

典型器型:曲腹盆和碗、瓶。

纹饰:鸟纹、鱼纹、花瓣纹等彩绘多施于器表的腹部和口沿上,无彩。

D、西王村类型红最多,灰次之,黑最少口沿轮修已相当盛行,出现模制彩很少(3)仰韶文化的房屋建筑和聚落布局A、房屋建筑:半坡类型:多为半地穴式的四面坡式建筑,只有少数是平地建筑。

形制为方形或圆形庙底沟类型:地上建筑增多,新出现长方形制的房屋,屋顶构成人字形。

西王村类型:地上木构建筑较多,房屋面积较大,分间房屋比前期增多。

有的大房屋呈现“前堂后室”的布局。

B、聚落布局仰韶文化聚落以向心布局为典型形态。

这种向心布局,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是牢固的。

半坡、北首岭、寨三处半坡类型聚落布局最为清楚(4)仰韶文化墓葬及其葬式埋葬方式:土坑葬、瓮棺葬土坑葬:分布在氏族公共墓地,排列整齐,葬式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多人二次合葬(捡骨葬)和同性合葬,还发现男女分区合葬。

有少量的割体葬现象埋葬方向大多数向西或接近向西。

随葬品主要是罐、钵、尖底瓶等器。

瓮棺葬:绝大多数为埋葬幼儿,埋葬在居址附近。

常用以较大穴器放置尸体,以盆或钵作棺盖。

有的棺盖底部还特意凿有小孔。

北首岭、寨、半坡等遗址都有发现瓮棺葬。

郭沫若诗:“半坡小儿冢,瓮棺盛尸骸,瓮盖有圆孔,气可通外。

墓集居址旁,仿佛犹在怀。

大人则无棺,纵横荒隈。

可知爱之心,万劫永不(5)仰韶文化社会经济状况农业和家畜饲养:采集和渔猎经济:手工业经济:2、齐家文化1924年首先在省广和县齐家坪发现。

分布在、省境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主要遗址有省永靖县大何庄,皇娘娘台,广和齐家坪,县海家湾,贵南尕马台,大通上家,乐都柳湾等。

(1)石器(2)冶铜业: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

(3)器:红为主,彩数量较少。

彩绘以黑色为主,红色较少。

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室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

(4)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葬式:仰身直肢葬、屈肢葬和俯身葬等。

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

成年男女合葬墓都是一次葬。

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

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以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随葬品多寡悬殊。

随葬礼器:玉琮、玉斧、玉铲等。

(5)房屋: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3,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历城龙山镇而得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等省。

主要遗址:历城县城字崖、日照两城镇等。

(1)石器:多为磨制,穿孔技术发达。

(2)器:磨光黑为主,其中的蛋壳黑是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产物。

白比较盛行。

(3)房屋建筑: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

(4)冶铜业产生(5)成组玉器出土(6)设防城堡出现一、青铜时代的主要特征1、有文字可考的历史2、使用两种金属工具——青铜器和铁器3、大型宫殿建筑和城市的兴起4、社会大变革时期西周:(一)墓地和埋葬形式 1、斗鸡台墓地 2、沣西墓地 3、房山黄土坡燕国墓地 4、土墩墓主要发现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

(二)墓葬特点1、族葬制度很牢固2、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方面差别很大前者为土坑竖穴墓,随葬器、青铜礼器等;后者为土墩墓,随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

3、中原地区的殉人仍很盛行,用人殉葬的现象在大、中、小墓都有发现(三)列鼎制度所谓“列鼎”,是指统治者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使用者只能按其等级地位使用不同数量的鼎,用鼎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

其具体规定是:“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列鼎制度萌芽于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趋于成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最为盛行。

其实质是强化和巩固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巩固统治集团部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分配秩序春秋铁器的发明金属货币的产生金属铸贝——空首布(一)西汉长安城位置:位于今市西北约3公里处,临渭岸1、修建过程(1)汉高祖五年始,兴建长乐宫、未央宫、武库(2)惠帝时,开始修城墙,并修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修筑桂宫、北宫、明光宫和建章宫;开辟上林苑,并开凿池;开凿漕渠(4)王莽时,兴建明堂、辟雍、宗庙和社稷等2、形制与布局(1)总体布局平面略呈方形总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有“斗城”之称城墙外设有壕沟(2)城门、街道、闾里每面城墙有3门,共12门主要街道有8条闾里160个3、布局特点宫殿区:城中南部未央宫(西宫):城西南、形制:平面呈方形,面积约5平方公里。

为皇帝朝会之处,门:四面各一“司马门”阙:设“东阙”和“北阙”,阙上装饰“罘罳”。

长乐宫(东宫):城东南阙:设有东阙和西阙武库在长乐、未央两宫之间桂宫:未央宫北靠近西城墙北宫:未央宫北明光宫:长乐宫北为后妃们居住的宫室,各宫殿之间都架设飞阁和地面复道相连。

宫出土大量建筑材料、铁器、铜器、瓦当、和货币等建章宫:城西南位于直城门外的上林苑。

号称千门万户,有跨越城垣的飞阁与未央宫相连。

前殿西北有太液池,建“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池西北有神明台、井干楼(4)居民区位于东北隅宣平门附近宣平门附近居住有不少权贵,被称为“宣平之贵里”未央宫北阙附近为“北阙甲第”(5)工商业区:东、西九市位于城西北隅横门大街两侧东市: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各种手工业作坊区(6)上林苑位于城西南至东南一带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扩充和改建有离宫别馆数十处,周长达100多公里。

最主要的建筑是建章宫另有池、温室、“上林三官”等各种机构据《汉旧仪》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记载,苑豢养百兽,“长安八水”尽在其中。

东汉时,上林苑被废弃(7)礼制建筑:南郊王莽执政时,建立明堂辟雍,兴建灵台。

建立新朝以后,又建“九庙”明堂辟雍用以“正四时,出教化”,后为帝王“明经讲学”之处3、布局特点1、平面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的基本原则,即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工商业区,十分整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