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科学:1.6同步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科学:1.6同步练习(含答案)

2019年九年级上册科学【双休集训】(考试范围:1.6)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2019•大连)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A.石灰石可用作补钙剂B.亚硝酸钠可用作调味品C.烧碱可用于中和过多的胃酸D.氯化钠可用于消除公路上的积雪2.某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硝酸铵属于氮肥B.“含氮量”中的“氮”是指氮元素C.硝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D.硝酸铵中氮、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2∶4∶33.小科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滴入适量经过稀释的硫酸溶液。

该实验过程的操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A.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手被腐蚀B.乙中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是为了防止试剂滴落到试管外C.丁中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主要是为了避免瓶中试剂受污染D.戊中将水缓缓倒入浓硫酸并搅拌,是为了防止局部过热引起酸液飞溅4选项物质杂质试剂和方法A NaNO3Na2CO3滴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B KCl K2SO4滴入适量Ba(NO3)2溶液、过滤C CO CO2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D H2HCl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5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向盛有少量无色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该溶液一定呈碱性B向盛有少量无色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C向盛有少量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该固体一定含有碳酸盐D 点燃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该气体一定是氢气6.为了预防樱桃在成熟期发生果实开裂,果农常施钾肥。

下列属于钾肥的是()A.NH4NO3B.CO(NH2)2C.Ca(H2PO4)2D.K2CO37.在发酵面团中加入某种白色物质揉和,既能使蒸出的馒头疏松多孔,又能除去面团中的酸,这种白色物质可能是( )A.白糖B.NaHCO3C.NaOH D.NaCl8.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CuSO4溶液显蓝色是由Cu2+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A.将CuSO4溶液加水稀释B.观察Cu(NO3)2溶液C.观察Na2SO4 D.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9.将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NaNO3、NaCl、Na2SO4B.MgCl2、NaOH、KNO3C.CuSO4、CaCl2、MgCl2 D.BaCl2、AgNO3、KCl10.某溶液中存在着Mg2+、Ag+、Ba2+三种阳离子,现用NaOH、Na2CO3和NaCl三种溶液使它们转化为沉淀并分离出来,每次只允许加一种试剂,滤出一种沉淀,则所加试剂顺序正确是( )A.NaCl,NaOH,Na2CO3B.Na2CO3,NaCl,NaOHC.NaOH,NaCl,Na2CO3D.NaCl,Na2CO3,NaOH11.下列化肥中,能促使植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的是( ) A.KCl B.CO(NH2)2C.Ca3(PO4)2D.K2SO412.有四种物质的溶液:①Ba(OH)2②Na2SO4③HNO3 ④FeCl3,不用其他试剂就可将它们逐一鉴别出来,其鉴别顺序是( )A.④③②①B.④①②③C.①③④②D.①④②③13.(2019•淄博)小明想验证FeCl3溶液显黄色是Fe3+的原因,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A.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CaCl2溶液,仔细现察,溶液没有颜色B.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Ca(OH)2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C.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AgNO3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D.向FeCl3溶液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变浅)14.下列由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B.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此固体一定是金属C.CaCO3与BaCl2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因为能生成沉淀D.向某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该溶液显碱性15.某溶液由NaOH、HCl、H2SO4和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Cl和H2SO4一定存在B.NaOH、H2SO4和MgCl2一定不存在C.HCl和MgCl2一定存在D.HCl一定存在,NaOH、H2SO4一定不存在,MgCl2可能存在16﹒(2019·嘉舟)某同学在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后,绘制了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制取MgSO4的思维导图,其中所选用的物质错误的是()A.①—MgB.②—MgCl 2C.③—H2SO4D.④—Mg (OH )217.将等质量的CaCO3(块状)和Na2CO3(粉末),分别浸入一定量10%盐酸和10%硫酸溶液中,产生CO 2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CO3一定没有剩余B.消耗HCl与H2SO4的质量比为73:98C.消耗CaCO3与Na2CO3的质量比为1:1D.CaCO3生成的水多18.为确定含杂质的硝酸钠溶液的组成,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无色溶液B的溶质是硝酸钙B.原溶液中的杂质一定是氯化钙C.原溶液中的杂质可能由三种物质组成D.该实验中涉及的反应类型不止一种19.下列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溶液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C.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D.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20.在锥形瓶甲中放入10g块状CaCO3,在锥形瓶乙中放入10g粉末状CaCO3,分别同时加入等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

如图对该实验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描述合理的是( )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28分)21.小明通过实验研究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将大约20克已研细的氢氧化钡晶体倒入烧杯中,再把烧杯放在事先已洒上少量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向烧杯内加入大约10克氯化铵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后静置片刻,提起烧杯,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粘在一起,玻璃片上的水结成了冰。

实验过程中,小明闻到了一股刺激性气味,说:“怎么像厕所里的气味?”这是因为反应生成了。

22.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某校在端午节开展了包粽子活动。

粽子吃起来咸淡适中,有同学猜想其中一定含有食盐。

于是从煮过粽子的锅里取少量的水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你认为这样的实验现象能否证明食盐的存在,并说明理由。

23.宁波有较长的海岸线,每年能生产大量的食用盐。

从海水中结晶的食盐一般混有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为了除去上述杂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先将固体溶解,然后向溶液中依次加人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得到较纯净的食盐。

(1)加入BaCl2溶液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杂质。

(2)以上方案不够完善。

应在过滤后增加一个步骤:往滤液中加入适量的。

24.小波用实验方法区别稀盐酸和硫酸钠溶液(记作A、B)。

(1)他向A、B两溶液中分别加入Na2CO3溶液,观察到A溶液中产生无色气体,则A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他向A、B两溶液中分别加入BaCl2溶液,B溶液中的现象是。

(3)他还用了下列试剂中的一种区别A、B溶液,这种试剂是__________。

(填序号)①石蕊试液②硫酸铜溶液③醋酸溶液④氯化钾溶液25.在元旦联欢晚会上,被誉为化学魔术师的晓慧同学为同学们表演了一组化学魔术,在三支盛有液体的玻璃杯中,分别倒入用酒瓶装的一种液体,同学们看到下列奇特现象:A杯中变成了“红葡萄酒”(变为红色);B杯变成了“汽水”(产生大量的气泡);C杯中变成了“牛奶”(有白色沉淀)。

请你来揭开魔术秘密:(1)酒瓶中的液体可能是。

(2)B杯中产生的气体是。

(3)写出C杯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26.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

用毒重石(主要成分为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图:(1)滤液2中可利用的物质除水外,还有(填化学式)。

(2)下列措施中,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氯化钡晶体产量的有(选填序号)。

①将毒重石进行粉碎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③将滤液2通入到滤液1中27.实验后的废液一般需回收处理,不能直接倒入排污管。

小科实验后收集到含有碳酸钠和氧氧化钠的混合废液10.22g,他向废液中缓缓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与滴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当废液恰好处理完毕时,溶液总质量为20g。

溶于水的气体忽略不计,则(1)废液恰好处理完毕时,溶液的pH为。

(2)图中m= g。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28.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确定其组成,小杨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

请回答:(1)写出步骤④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2)根据实验中的现象,能否确定原固体粉末的组成?若能,请写出各成分的化学式;若不能,在原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对上述方案中的试剂作一改进,并描述相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以确定固体粉末的组成。

29.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

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CO2 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填序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