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观经济学作业 答案

微观经济学作业 答案

第一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一、解释概念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定时期内,对应于一定的商品价格所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是表示和衡量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它本身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是表示价格的变化所导致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程度。

比较静态分析:是静态经济模型所使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需求收入弹性:是用来衡量消费者收入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的变动程度。

供给:指企业(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一定的商品价格所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二、计算题1 已知某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值Ed=0.6,该产品原销售量为Qd =1000件,单位产品价格P =10元,若该产品价格上调20%。

计算该产品提价后销售收入变动多少元?解:因为:Ed=(ΔQ/Q)/(ΔP/P)即:(ΔQ/1000)/[(10*20%)/10]=0.6(ΔQ/1000)/(1/2)=0.6所以: ΔQ=12010*(1+20%)*(1000-120)-1000*10=10560-10000=560元答:该产品提价后销售收入变动销售收入变动了560元。

2 试求需求曲线P=8-0.5Q在价格P=4、P=6 时的点弹性?解:因为P=8-0.5Q,所以Q=16-2P根据Ed=(dQ/dP)*(P/Q),dQ/dP=-2所以当P=4时,Ed=-2*[4/(16-2*4)]=-1当P=6时,Ed=-2*[6/(16-2*6)]=-33 某地牛奶产量为100吨,社会需求量为120吨,牛奶的需求弹性系数为0.5,原价格为每吨500元,当价格上升为多少元时,才能使供给=需求?解:因为:Ed=(ΔQ/ΔP)*( P /Q)即:(20/ΔP)*(500/120)=0.5ΔP=166.7上升后价格为:500+166.7=666.7元答:当价格上升为6667.元时,才能使供给=需求。

4 已知需求函数Qd=14-3P,供给函数Qs=2+6P,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Ed、Es。

解:需求=供给,即Qd=Qs14-3P=2+6P 所以P=12/9=4/3 Q=10Ed=(dQd/dP)*(P/Q)=-3×(4/3)/10=-0.4Es=(dQs/dP)*(P/Q)=6×(4/3)/10=0.85 设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为0.5,该商品现在的价格为2元,求商品价格上升为多少,才能使需求量减少15%?解:因为:Ed=(ΔQ/ΔP)*( P /Q)即:(15%/ΔP)*(2/100%)=0.5ΔP=0.6(元)所以上升后的价格应为:2+0.6=2.6(元),答:商品价格上升为2.6元,才能使需求量减少15%。

6 某商品的价格由24元上升到30元后,需求量相应减少10%,问该商品的需求弹性是多少?该商品价格变化对总收益有何影响?解:因为:Ed=(ΔQ/ΔP)*( P /Q)即:Ed=[-10%/(30-24)]*(24/100%)=(-10%/6)*24=-0.4说明该商品为非弹性需求,当商品价格增加,总收益增加,当商品价格减少,总收益减少。

三、简答题1 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产生怎样的影响?答:(1)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的影响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结论是: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2)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的影响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结论是: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2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哪些?答:(1)替代品的数量和质量;(2)用途的大小;(3)必需程度的强弱;(4)消费支出的比重;(5)产品的耐用程度。

3 何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与销售收入变动有何关系?答:(1)需求价格弹性是表示和衡量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它本身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价格的变化所导致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程度。

(2)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与销售收入变动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与销售收入有着密切联系: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那么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那么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变动。

四、论述题1 运用供求曲线和弹性理论,分析粮食产量变动与农民收入变动的关系。

依此分析,你认为我国加入WTO后,短期内农民收入是否会减少?答:(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

根据弹性理论,商品需求弹性的大小会导致价格和销售收入的不同变化。

即:e d>1,即富有弹性,价格和销售收入反方向变动,e d<1,即缺乏弹性,价格和销售收入同方向变动。

e d=1,即单位弹性,价格变化销售收入不变。

(2)根据供求定理,需求曲线会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曲线会导致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粮食产量增加会引起供给曲线右移,均衡价格下降,粮食产量减少,会导致均衡价格上升。

由于粮食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因此粮食产量增加会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粮食产量减少会导致农民收入增加。

(4)我国加入WTO后,短期内进口粮食增加,使粮食市场的供给增加,使得供给曲线右移,粮食价格下降,农民的收入减少。

2 运用供求曲线和弹性理论,分析粮食丰收了为什么农民收入反而可能下降?依此分析,你认为政府应对农业实施怎样的保护政策?答:(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

根据弹性理论,商品需求弹性的大小会导致价格和销售收入的不同变化。

即:e d>1,即富有弹性,价格和销售收入反方向变动,e d<1,即缺乏弹性,价格和销售收入同方向变动。

e d=1,即单位弹性,价格变化销售收入不变。

(2)根据供求定理,需求曲线会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曲线会导致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粮食丰收会引起供给曲线右移,粮食产量增加,均衡价格下降。

由于粮食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因此会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粮食产量减少会导致农民收入增加。

即所谓的谷贱伤农。

(4)政府的政策包括:农业补贴和控制粮食产量等。

第二章消费者理论一、解释概念预算线:指表示在既定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可以购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最大数量组合。

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某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或数量)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也就是增加一个单位(或数量)商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

替代效应:指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消费者增加降价商品的购买量以代替或部分代替对价格相对上涨商品的消费,而效用水平未发生变动的现象。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消费者来说,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对它的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的满足水平或效用水平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消费者均衡:指消费者在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购买商品而获得最大的总效用的消费或购买状态。

边际替代率递减: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个特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满足的总和。

吉芬物品:需求量随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二、计算题1 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x=20 元, Py=30元,该消费者效用函数U=3XY ,求两种商品购买量各是多少?最大效用是多少?解:三、简答题1 用图形分析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说明其需求曲线的特征。

吉芬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吉芬商品价格下降后,对它的需求量由原来的OX1减少为OX3,反过来,价格上升后,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下降,消费者在此情况下会增加对吉芬商品的购买、消费,即收入效应为正。

即X1X3(总效应)=X1X2(替代效应)+(X2X3(收入效应),但同低档商品的情况相类似,实际上,X1X3(总效应)=X1X2(替代效应)+X2X3(收入效应为负)即X1X3=X1X2-X2X3,。

而另一方面,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以价格未涨的商品来替代它,即替代效应为负,但收入效应的力度大于替代效应,总的结果仍是需求量增加。

需求曲线的特征: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替代效应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和价格呈同方向变动,且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2 用图形分析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说明其需求曲线的特征。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M)收入和PY 不变,PX下降后所引起的总效应,即对于正常商品X的购买量从OX1增加为OX3,是由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即:需求曲线的特征: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在其共同作用下,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方倾斜的。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一解释概念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等产量曲线:表示某种生产技术水平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某种产品的不同的投入组合的曲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生产者在生产同等产量时多用一种投入的数量而必须减少的另一种投入的数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投入不变,只是不断增加某一种投入,则这一种投入的边际产出量最终会逐渐减少。

规模报酬: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变动所引起的产量(收益)的变动状态。

生产函数:表示一定期间内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它所能提供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论述题1 分析在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下TP、AP、MP曲线之间的关系,依此分析说明在短期内企业对劳动要素的使用量并非越少越好。

1.总产量与边际产量TP曲线上任意一点的MP,即为该点切线的斜率。

点A时MP 曲线达到最高点。

点A与点C之间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曲线是在以递减的速率上升。

点C,总产量达到最大。

过点C 以后,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也递减。

2.总产量与平均产量TP曲线上任一点到原点的连线的斜率,就是该TP水平上的AP。

这种连线的斜率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大,AP递增。

过了点B后,这种连线的斜率递减,表示AP递减。

3.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减;MP曲线穿过AP曲线的最高点。

2 运用图形分析厂商在两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下,如何实现资本与劳动要素的最佳组合?(书本第82页,三、投入的最佳组合)第五章企业一、计算题1 假定一成本函数为TC= TC=Q3 -10Q 2+17Q+66,写出相应的成本函数、TVC、AC、A VC、AFC、M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