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而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深入了解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研究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历史回顾到现状分析,最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未来进行展望,系统地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做出详细分析。
一、中国金融结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展,与之相对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
金融体系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转变为现在多种金融工具共存的全方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也从单一银行制逐步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行业的结构体系。
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格局,这种格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银行业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市场。
经过改革,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分离,股份制银行逐步设立,证券、保险等新型机构开始出现,我国资本市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结构仍未改变,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主要融资方式。
据统计,1995年,我国间接融资10568亿元,直接融资仅有1380亿元,间接融资占比达88.4%。
到2003年,我国间接融资比例仍保持在85.1%左右。
在此期间银行存贷款也是我国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如1978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3%,1986年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87%,1991年,该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84%。
同样地,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形式,整个银行业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正式渠道信贷资金比重一直处于平稳高位状态,1993年该比例为96.31%,2003年98.26%,平均保持在98%左右。
(二)中国银行业主要以国有性质为主,政府为实际控制者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银行业体系逐步出现多样化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
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不断涌现,银行总体规模不断壮大。
然而,在多样化的银行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仍占主导地位,以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占比为例。
2003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276583.8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151940.6亿元,占整个银行业总资产的54.9%,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额只占总资产的13.8%,相当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1/4。
这种以国有性质为主的结构模式使得我国银行服务主要以政府为导向,银行大部分贷款投向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项目,相应地,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获取资金变得相对困难。
(三)银行业利率受到管制,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利率一直受到管制,利率水平和结构均由中央银行统一管理,包括银行业的存贷款利率上下限也均由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对此受到限制。
这种利率水平的确定很难适应经济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1996年,中央银行放开同业市场利率,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启。
然而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过程中,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管理始终没有放松,这也造成了我国银行业多年来的高盈利。
银行利率的限制虽然使得银行实际存贷款利差趋于扩大, 但是这种限制不仅损害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而且使银行缺乏经营转型的动力。
未来,利率市场化需进一步推进,银行存贷款利率应完全放开,最终由市场供求所决定。
二、近年出现的新变化——对中国影子银行的思考
最近几年,特别是2010年后,中国金融结构层面发生很多新变化,主要标志是一些新型融资方式的兴起,如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证券公司创新平台等。
这些业务急剧放量,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
如信托业,其资产管理规模在2013年第一季度末达8.72万亿元,已超过保险业,成为第二大金融部门;券商资产规模同样出现暴增,目前其资产管理规模已逼近2万亿元,相对于2007年的800亿元,增涨了近24倍;此外,表现更为突出的则是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起步较晚,但自2005年开办以来却得到迅速发展,2011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4.59万亿元,到2012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达7.1
万亿元。
这些新型融资方式量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直接融资方式的拓展,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融资短板。
然而,对于这些传统以外融资方式的快速发展,从理论界到金融实务部门也都对此产生很大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些新型行业的急剧发展蕴含着较高风险,特别是看到美国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影子银行后,也将其冠名为“中国的影子银行”。
这些担心并非全无道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新型融资方式与国际上所谓的“影子银行”是有所不同的。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相对于国际“影子银行”,中国新型融资杠杆比率相对较低;第二,通过中国新型融资方式获取的资金主要还是流向实体经济,而并不是停留在金融内部进行循环和套利。
三、对未来中国金融结构展望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我国金融体系未来的发展目标,即构建促进宏观经济稳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一目标同时也是衡量中国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标准。
我认为,要达到此目标,未来中国还应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丰富和完善中国金融结构,提高金融体系的弹性和活力。
一些重要方面改革如下:
(一)进一步降低金融业进入标准,鼓励国内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等各类投资者进入到中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
同时,要特别注意增设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因为国际经验证明,中小银行和社区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二)尽快完成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形成机制,推动中国银行业彻底走向商业化、市场化经营;
(三)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切实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按照审慎监管原则,从功能型监管入手,协调监管部门相互协作,最终形成以功能监管为基础、三会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