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目录:
关于大学生时事问题关注度的调查报告 (3)
前言 (3)
调查对象与方法 (3)
调查结果 (3)
调查分析 (3)
附录 (7)
关于大学生时事问题关注度的调查报告
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的子民,我们应该对国家的过去、国家的现在、国家的未来都拥有一定了解。
国家的过去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各种历史资料加以了解,国家的未来是我们结合对国家的认识和国家的现状而产生的蓝图,而国家的现在,就需要我们不断及时观察时政来了解。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无数多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向我们扑面而来,作为处在时代最前列,也是最能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精华的大学生,每天要接受无数多的信息,能否筛选和获得时事问题便成为一个我们需要研究的因素。
本次的社会调查报告针对研究当今大学生的时事问题关注度,意在鼓励大学生对国家现状积极了解和唤醒大学生对国家的责任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5年9月20日至10月22日,广州市在校大学生69人。
(二)、调查方法
通过投递问卷对大学生实时了解情况进行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样本容量69,数据客观。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9份,回收问卷69分,其中有效问卷69份,回收率100%,问卷填写男性比例为47.8%,数据均较为正常。
三、调查分析
本调查问卷目的是调查大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
约有56%的样本显示,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对于时事的关注足够。
换言之,两个学生中只有一人对自己了解时事政治有信心,这反映了大学生集体对于时事
事件的关注仍没有到达一个高层次。
对于时事热点的兴趣,47.8%的调查对象表示会在无聊的时候关注,而34.8%的调查对象认为时事热点的关注是有必要的,因为这种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才驱动了大学生对时事的了解。
在大学生对时事关注的取向上,大部分大学生更关注生活热点和娱乐八卦,仍有26.1的大学生更关注时政、军事、经济。
我们理性的分析,更多关注生活热点等无可厚非,大学生活本身就是脱离了家庭的生活,生活热点对于大学生步入社会有着一定的教育作用。
而时政军事等,往往大学生只有在自身非常热爱或者其与专业知识有关时才会更倾向选择。
如今属于网络科技发达的时代,约有91%的大学生选择从网络(包括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取得信息。
从网络获得信息的好处在于信息获得量大,大学生可以通过最简单最省时的方式来了解时事。
而通过电视新闻和报纸的只有43%。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网络信息的速食度仍然很高。
电视新闻和报纸中的报道优点在于对受众的印象更为深刻,但由于方式的不便捷,很少有大学生选择这种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样本中没有大学生主要与朋友、家人的聊天中获得信息,这反映了部分时事仍然对于人民生活过于遥远。
大学生对关注时事的目的一般在于丰富课余生活或者提高看待事物的能力,这与大学生更多关注生活热点或者娱乐八卦的结果比较吻合。
其中只有1人选择“发挥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这表明更多学生认为“关注时事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国家”,这种结果的出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普遍的利己主义。
在社会热点的交流上,大学生普遍选择与其他人进行分享。
分享的方式有多种,其一是在网络上(约占14%)。
这体现大多时事事件具有较高可读性,同时也间接说明了媒体对于时事热点有着良好的包装。
11%的学生选择不与任何人进行交流。
这份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对于较为严肃、官方的时事事件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考察,这个问题采用了多项选择的方式,保证了数据的可靠。
在调查问卷的八个选项中,平均值达到了41.85%。
这比预期中要好,
因为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大学生对所有事件都有所了解。
其中约有69.6%的大学生了解中国军队亮相红场的事件,而也门撤侨只占21%,这可能反映大学生对国内事件比较了解而对海外事件了解不足。
对于宽带提速降费、中东综合征患者入境、股市波动等热点的了解程度也比较高。
这说明大学生对于生活方面的大事件了解程度还是比较好的。
之后我们用两道问题来详细了解大学生对时事事件的真实取向,这些选项的设置不完全代表调查对象的真实想法,我们只是假设了每个时事事件最偏向的属性,所以,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应是模糊的。
其中“某明星婚后出轨,与神秘女郎同进酒店”属于娱乐八卦类,“国务院最新政策出台”属于时政类,“科学家观察到距太阳系一亿光年超新星爆发”偏向于科技新闻类,“老太连划16辆车不听劝阻反诬路人”属于生活类。
数据统计分别为30.4%、13.0%、39.1%、17.4%。
其中最高的是科技新闻,这反映了大学生以学习为主,从而更加愿意接受知识的现象。
而时政仍然是距离群众生活距离较远的一类事件,时政新闻的专业度或许令很多大学生无法驾驭,所以只有最少的大学生更乐意首先阅读。
另一道题同样属于一个模糊的题目,在数据差别不大的情况下,这道题没有明显意义。
题目中的三个选项为“两老汉吵架三个小时一人被骂死”,“大妈收养百余流浪狗,热心人帮忙照看”,“少女吸毒表示只是因为好玩”。
这三个问题均为生活事件,而三个问题的不同在于此事件的积极/消极度。
“两老汉”偏向于中性,“收养流浪狗”偏向于积极,而“吸毒只是好玩”偏向于消极。
结果中有45.2%的大学生更好奇于中性事件,37.4%乐于获取积极的信息,17.4%乐于获取消极信息。
对于积极信息摄取多于消极信息是正常的。
前文中我们分析到,大学生关注时事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而最多的关注在于一个中性事件,笔者在这个中性事件的选项设置上,更偏向于“无关痛痒的事件”,也就是说,从理论上了解这些并不能带来任何的影响(即不能获取知识、经验)。
但是最多的学生倾向这类的事件。
这首先反映了网络世界的空虚。
另外这类容易引起民众“围观”的事件经常由媒体的包装而变得扑朔迷离,事件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可能已经弱化,所以才让更多大学生乐意去关注。
接下来是大学生了解时政的程度或深度,约有56.5%的学生只选择了解这些时政事件的大概,这同
样表现出网络平台上信息的速食性。
另一方面,有34.8%的学生选择认真看完报道并且关注一些报道的拓展。
对于时政这种有关注意义的事件来说,全方面了解是一种好的现象。
网络平台的好处在于读者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读者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其他人士对于此事件的理解。
最后一个问题是开设“时事讨论”的课程,47.8%的调查对象愿意上,他们的原因也在于这门课本身的价值。
8.7%的大学生认为无论什么课只要轻松就会上。
这反映了大学生极端的物质主义和投机主义,看到这样的选项有大学生选择,实属一种悲哀。
另外43.4%的大学生不会去上这门课,一部分理由在于自己就可以关注时事,所以课程是否有开设的必要还值得商榷。
的确这样的课程更加偏向于“轻松”的课程。
而不会选择上这门课的大学生中,约1/4认为如果学校开设这门课,可能它的意义更多的是“洗脑的政治课”而不是单纯的讨论课。
这反映一部分大学生对大学政治教育的反感,害怕自己听到过多这样的课程。
四、建议与反思
从整份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时事关注的积极性一般,更多关注生活事件,将关注时事看作消遣,深度较浅,偏向于“走马观花”式的了解,有“围观者”的心态。
我认为要想对大学生时事有更多了解,一方面是强化大学生对时事的关注,例如开设课程或者在一些公共场合布置新闻栏(如食堂电视更多播放的是新闻)。
对于时政的普遍不关注基本与距离生活较远和报道枯燥晦涩有关。
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时政教育,例如解读某项政策对民众生活的改善等。
另一方面,媒体对于当今民众的舆论导向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大学生建立自己的世界观有着重大的影响。
部分媒体为了扩大其影响力,不惜制造假新闻,利用夸张的描述和歪曲的事实博得眼球。
我希望网络平台可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净化,从而给大学生一个公正、真实的了解世界的窗口,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世界观,摒弃过分的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
自我认知往往要比他人的灌输更好。
我希望学校可以营造出一种自我了解时事的氛围,只通过政治
课教育,学生很可能就认为这是一种政治灌输,失去了自我解读时事的积极性。
在大学生了解时事的过程中,一些良好目标的培养必不可少。
让信息化作知识、经验而不是单纯的娱乐或者部分考试所必需的工具才是重要的。
娱乐八卦固然不可少,但要知道大学生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分子,只有掌握天下事,才能掌握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
了解时事,主要是时政,是一个优秀、合格大学生必须要履行的。
关心国家,是让建设祖国的第一步。
五、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