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9艾滋病病毒(HIV)危害性评估[1]

09艾滋病病毒(HIV)危害性评估[1]

一、概述1、病毒的发现和来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导致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的病原体。

1981年艾滋病被首次于报道和描述,1983年病毒被首次分离到。

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研究发现HIV的序列与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有高度同源性,因此人们用HIV 最初是由动物传播给人类来解释HIV流行的起源。

根据这种假说,人类并不是HIV的天然宿主,HIV-1的天然宿主可能是黑猩猩中的p.t. troglodytes, 简称SIVcpz(P. t. t)。

研究表明,大约是在1930年,p. t. troglodytes将HIV于传染给人类,而HIV-2可能起源于乌黑白眉猴、SIVsm或短尾猴SIVstmo。

SIV在d然宿中不致病,如感染乌黑白脸猴、非洲绿猴、黑猩猩等,但当跨种属传播至非d 然宿主时,使后者发病。

SIV感染弥猴可导致与人艾滋病相似的疾病。

2、病毒分类及特征2. 1病毒分类学地位及抗原群HIV属逆转录病毒科中的慢病毒属或组(Lentivirus genera)。

根据病毒抗原不同可分为日HIV-1和HIV-2两种型别,同时各型内又根据核酸差异分成不同的亚型。

2. 2病毒的生物学特征2. 2. 1病毒形态成熟的病毒直径为100~120nm,圆形,电子显微镜下可见一致密的圆锥状蛋白的核心,内有病毒RNA分子和酶。

其外层有包膜,为两层的磷脂蛋白膜,膜上为突起,约有80个突起。

病毒的结构蛋白为核心蛋自(Gag)及包膜蛋白(Eev)。

Gag蛋白的P17, P24与P13与病毒核心相联系。

外膜蛋白是一个大分子糖蛋白(gp120),形成病毒体表面的刺突。

跨膜蛋白(gp41)的作用是将包膜蛋白固着于细胞膜上。

2.2. 2病毒培养特性将病人自身外周或骨髓中淋巴细胞经PHA刺激48~72h作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加ILZ)1-2周后,病毒增殖可释放至细胞外,并使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最后细胞破溃死亡。

亦可用传代淋巴细胞系如HT-H9、Molt-4细胞作分离及传代。

2.3病毒基因组及编码产物HIV-1的基因组长度为9. 3kb,HIV-2为9.7kb左右。

基因组的两侧有LTR,3个结构基因(gag, pol、env)和至少有6个调控基因(tat、rev、nef、vif、vpu、vpr )。

病毒的结构蛋白为核心蛋白(Gag)及包膜蛋白(Eev)。

2. 4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及理化特征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低。

HIV对PH 敏感,pH2能完全灭活病毒;但HIV耐碱,PH9时,病毒效价下降不多。

HIV 对热很敏感,对低温耐受性强于高温。

56℃处理30min可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 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但不能完全灭活血清中的HIV。

在室温(23~27℃)液体环境中病毒可存活15d以上。

HIV在干燥情况下,数h内病毒效价下降90%~99%。

HIV对消毒剂和去垢剂等化学因素很敏感,50%~70%酒精、2%甲醛、5%石炭酸、1%来苏尔、0.1%家用漂白粉、0.1%戊二醛、O.3%过氧化氢、0.25丙内醋、0.1%次氯酸钠、l%NP—40和0.2%Triton X 100均可使病毒灭活。

标本经丙酮或甲醛处理,可使病毒灭活。

3、病毒流行病学艾滋病自发现以来,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病例数不断增加,而且来势十分凶猛,特别在非洲和东南亚各国更为严重。

由于到目前为止仍无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根治艾滋病的药物,这将加速艾滋病的流行。

HIV/AIDS的流行己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的灾难全球至2004年底活着的HIV感染者己有4300多万人,每天约有14000人被HIV感染,其中1/2以上为小于24岁的青少年。

自1983年HIV首次感染大陆的中国公民以来,我国呈加速流行的趋势,社如上到2002年底,我国实际HIV感染者己超过100万;预计到2010年,如果控制不力,将可能达到1000万,疫情非常严峻。

我省HIV的流行主要以性传播途径为主,目前母婴传播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4、病毒的危害程度分类我国将HIV归为二类病原微生物,WHO将其归为于生物安全危险度3级病原微生物。

5、病毒的感染5.1传染源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通分泌物、乳汁中。

5.2自然传播途径可通过性接触(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吸毒、介入性医疗操作等)和母婴传播(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三种途径传播。

5.3易感人群和宿主5. 3.1易感人群人群对HIV普遍易感。

5.3.2宿主HIV的主要宿主为人类,感染人后引起艾滋病。

5. 4病毒的致病性、传染性5. 4.1感染剂量未见报道。

但以下是实验室感染风险的相关报道。

针刺或皮肤割伤暴露HIV 感染的血后,经皮肤感染HIV的平均风险为0. 3%,也就是说99.7%的针刺或皮肤割伤暴露不引起感染。

眼、鼻或口腔勃膜暴露HIV感染的血后感染率估计为0.l%。

不完整的皮肤(non-intact)暴露HIV感染的血后,估计感染率低于0.10%有关无损伤皮肤暴露少量血后是否造成HIV感染未见报道。

暴露其它体液或组织后的感染率未被量化,但与HIV感染的血相比,可能会低。

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暴露的血量越大、损伤越深越容易感染。

以下几种情况可增加HIV的传播风险:(1)直接暴露AIDS病人的血。

(2)针头刺伤直接在动脉或扑脉处。

(3)深部损伤。

用病毒载量的方法评估HIV传播风险尚未建立,血浆病毒载量(HIV RNA)仅代表外周血中细胞外游离病毒的水平,非病毒血症期的潜伏期感染细胞也可传播感染。

检测不到病毒或病毒滴度<1500 RNA copies/ml只意味着低滴度暴露,并不意味着传播机率。

5. 4.2致病性和传染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IDS),是HI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以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害为特征,病死率极高。

由于该病可经血、性、母婴间传播,在人群中蔓延迅速但又无有效的预防疫苗与治愈药物,因此己被认为是20世纪及21世纪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5. 5动物实验数据在AIDS流行早期,研究人员用感染者的淋巴细胞悬液接种包括非人灵长类在内的不同动物,只有黑猩猩能感染。

HIV-1感染黑猩猩往往是无症状的,对免疫系统无损害。

5.6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及预后5. 6.1HIV感染涉及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初始感染到终末期,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参照2001年制定的《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试行),将艾滋病的全过程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5. 6. 2急性期:HIV进入人体后,在24-48h内到达局部淋巴结,约5d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份。

部分感染者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1后1-2周左右。

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

临床症状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5. 6. 3无症状期: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

在此期,感染者体内HIV持续复制,具有传染性,故又将无症状的病人称为HIV感染者。

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

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在无症状期HIV在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魂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

5.6.4艾滋病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

病人CD4细胞计数明显下<200/mm3,,EIV-RNA拷贝数明显升高。

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HIV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

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痈及痴呆等。

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①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②淋巴结直径≥1厘米,无压痛,无粘连;③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6、早期诊断早期快速诊断方法有:HIV病毒载量测定和P24抗原检测,如果发生感染通常可在数日内测出HIV的RNA或早期病毒抗原。

HIV病毒载量测定是测定病毒复制过程中RNA在血清中的拷贝数,能够早于P24抗原检测法发现病毒感染。

P24抗原检测是检测经过裂解处理后HIV核蛋白中的p24成分在血清中的浓度,是HIV病毒复制水平的标志。

ELISA抗体检测可以在暴露后的长时间里跟踪检测是否发生感染。

7、预防或治疗措施7.1实验室预防7.1.1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实验室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病毒培养液等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培养液飞溅到工作人员的面部时,工作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性液体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工作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培养液的实验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尽量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和利器,必须使用时应倒放在耐扎的容器内,使用后收集在特定的带盖的容器内保存至最后消毒处理或毁掉。

尽量使用塑料质的实验物品。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实验室台面的锐角危险在BSL-3实验室中,各实验区空间一般较为狭小,在放置了各种实验设备,实验人员穿戴两层防护用品后,行动难以自如,存在被绊倒的可能,如果实验台的台面和其他部位存在锐角设计,有可能在意外发生时造成工作人员皮肤损伤和防护用品破裂,从而感染致病性生物因子。

要求BSL-3实验室内的物品,特别是实验台面必须消除锐角隐患,加装锐角保护器或直接通过加工,磨去锐角。

(7)艾滋病实验室应配备实验室专用的工作鞋,鞋面覆盖足背,鞋底防滑。

(8)皮肤有伤口和擦伤不要进实验室,必须进时,应密封伤口处。

(9)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10)应设有专门储存阳性血清、质控品的低温冰柜和/或血清库毒种库,并应上锁,专人管理。

(11)应使用螺旋帽的塑料管盛放含HIV的样品,禁止使用Eppendorf'管,以防止在开启管盖时发生样品崩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