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后习题详解1.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主要有哪些?答:目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是从生物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提出证据证明,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在人出现之前产生的。
他根据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界早就已经存在教育活动。
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书》中,认为史前社会的教育是从无意识的模仿开始的,当模仿的过程变成了有意识的过程时,教育就真正出现了。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①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学者。
他们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为基础,批判了前两种主张,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②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只有当人认为在自己和自然界之间需要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时,只有当人学会使用它们时,只有当人面临着制作劳动工具和选择劳动手段的任务时,才会在人类社会中产生老一辈向晚一辈传授劳动经验、知识和技巧的需要。
2.史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形态。
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活动一般是与生产活动、家庭生活、宗教仪式,以及禁忌活动等融合在一起的。
从总体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它是与原始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与人的生存密切联系的。
其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史前人类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分不开的,模仿成为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2)教育的内容日益多样和复杂;(3)儿童作为社会的成员逐步受到重视,儿童公有公育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4)与性别有关的男女儿童的教育,特别是男孩的教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3.作为一种相对成型的教育方式,成年礼的意义何在?答: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是一个人由个体走向社会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在“成年礼”制度形成的过程中,一些因素对于学校教育机构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成年礼”活动的举行对教育对象有一定条件的要求。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处于史前社会阶段的民族在举行“成年礼”的过程中对青少年都有一定条件的要求。
(2)“成年礼”活动的举行需要一定特殊的有隔离作用的场所。
在许多史前人类举行的“成年礼”过程中,建立一定的和固定的场所是必要的。
(3)“成年礼”活动的举行需要接受特殊的学习和教育。
(4)“成年礼”活动的举行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负责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教育者。
总之,史前社会阶段的教育虽然从总体上看还处于一种比较落后的水平,但却已经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成年礼”教育,这种“成年礼”的教育可以称其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是专门对青少年进行考核,使他们步入成人社会的教育。
2.2课后习题详解1.试析文明的进程与学校兴起之间的关系。
答:(1)文明古国的进程①古埃及的文明进程古埃及的居民主要是由非洲北部迁至尼罗河流域的土著构成,他们创造了铜石并用的文化。
a.古埃及文字经过长期演变,古埃及形成了一套由表形、表意、表音和部首符号组成的文字系统。
b.古埃及文学文字的创造奠定了古埃及文学繁荣的基础,古埃及的文学作品内容和题材都十分丰富,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军事和社会世俗生活的状况。
c.古埃及宗教宗教在古埃及文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宗教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d.古埃及文明在天象、数学、水利、生物和建筑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西亚古国的文明进程古代西亚的地理位置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地域面积广大,包括了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
a.西亚古国的文字西亚古国的文字包括楔形文字和腓尼基人字母。
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腓尼基人字母是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
b.西亚古国的文学作品西亚古国留下的文学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
此外,还有一些反映尖锐的阶级矛盾和贫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如《主人与奴隶的对话》《咏受难的诚实人的诗》等。
c.西亚古国的法典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叶,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居民苏美尔人就已制定出了成文法典。
两河流域出现的法典主要有《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法典》《俾拉拉马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亚述法典》等,其中影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d.西亚古国的宗教两河流域形成的关于世界的起源、诺亚方舟等传说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的来源。
古代希伯来人形成的犹太教及其经典《圣经》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e.西亚古国还在天象、数学、农业生产、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③古印度的文明进程a.古印度文字印章文字主要是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铜制成的印章和护符上,虽然至今仍不能完全解读这些字,但它是古代东方最早的文字之一。
b.古印度文学作品古印度的文学作品包括宗教诗集《吠陀》、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小说等。
另外,古代印度在语言学、语法学等方面也取得了成就。
c.古印度宗教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是雅利安人创立的吠陀教,后演变为婆罗门教,影响了印度的种姓制度。
佛教。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印度出现了列国林立的局面,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不满,出现了各种思潮,佛教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d.古印度文明在天象、数学、医学、农学、建筑艺术方面也取得了杰出成就。
(2)学校的兴起①学校产生的原因学校的产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a.生产力的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产品,才使得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生分离,一部分人可以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同时,社会产品更加丰富,为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和条件。
b.奴隶制国家的出现第一,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的运作并确保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需要一部分掌握了政治、文化、宗教等诸方面知识的人来参与奴隶制国家的管理,这就要依靠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教会他们这些知识和技能。
第二,组织领导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也是国家的基本社会职能之一,只有行使好这些职能,国家政权才能得到巩固和强大。
c.文字的出现以及科学知识的丰富第一,文字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只能通过耳传口授传递信息,文字产生后才有可能记录更多更广的知识经验,并把它们传授给其他人。
第二,文字使知识的继承和传递更加可靠和规范,为学校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第三,学校教育内容是源自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科学知识。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都更加丰富。
②学校产生的意义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教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教育逐渐开始从人类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在专门的地点和场所进行的、运用特定手段并为了实现某些特殊目的的特殊活动。
人类教育的历史方向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3)两者的关系①学校的产生主要是依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文明进程的推进使人类社会得到了进步和发展,推动了学校的产生和壮大。
②学校起到了传播文明和生产劳动知识的功能,人们接受教育后可以更好的在社会生存并进一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
2.怎样评价东方文明古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答:(1)古代东方国家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关于学校的起源的几次重要的考古发现都集中在西亚的两河流域一带。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国。
学校的产生无疑是一种进步现象,它对于传播科学文化、发展社会生产起了极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为了保存日益增多的知识,单靠口耳相传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便创造了文字,出现了教学的场所和专门的人来进行教学工作,学校教育由此产生了。
(2)亚非文明古国的骄傲与对其他国家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国,而且其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教育机构种类繁多,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
后来各国纷纷前来学习,从而对其他各国甚至是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可以说,亚非文明古国的教育是世界教育的发端,并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3.古代东方国家的世俗学校教育和宗教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答:(1)世俗学校教育的特点①初等教育普及。
②视教师为神圣的职业,全民尊师。
③具有宗教神学气息。
④强调记诵。
记诵是一种古老的、常用于学习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
从几种世俗学校的学习内容来看,都脱离不了最基础的读、写、算等知识。
古代希伯来的教育对记诵法十分推崇,学生经常被要求高声朗诵并逐字逐句地记忆经典。
⑤注重练习和实践。
古埃及、苏美尔的文字都很难书写,学生只有在反复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因此,抄写成为了学生日常最重要的作业,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书写练习。
此外,世俗学校还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
世俗学校、职官学校的学生都要在行政机关实习,以锻炼专业知识和技能。
⑥盛行体罚。
在世俗学校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体罚的方式来训育学生。
为此,古代苏美尔的学校里还有专门的惩罚机构“学监”,凡违规者,均要遭到“学监”的鞭笞。
这种严酷的教育方式至今仍影响着东方各国的学校教育。
(2)宗教学校教育的特点①开办时间早。
②门徒众多。
③教学内容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教义,已扩展到了世俗教育内容。
④重学术,是宗教研究和其他高深学问研究的中心。
⑤社会影响力大。
⑥由于各国、各地区宗教之间的差异,其宗教学校教育也各有特点。
4.如何看待古代宗教机构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答:寺庙本为宗教活动的场所,但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兼有学校教育的功能,因此发挥着独特的社会教化的作用,其中以印度的佛教教育最为典型。
(1)佛教寺庙教育①基本情况佛教寺院教育接受8~20岁的儿童入学,8岁儿童需进行第一阶段学习,年满20岁后则通过考试进入第二阶段学习,考试合格者可继续留居寺院,成为正式僧侣,称为“比丘”,开始正式从师修习佛教教义,经过10年研习后方可在寺中担任僧侣。
②教育内容佛教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佛教经典,以宗教知识为主,但也要学习哲学、文学、历史、数学、逻辑学、天文学等。
③教学方法a.记诵是佛教教育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指要求受教育者反复诵读佛教的经典,并能烂熟于胸。
b.讲解是指僧侣详细阐述教义或解答僧俗的疑惑,帮助他们尽量理解掌握。
c.辩论是指让僧侣们展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以获得更接近真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