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医鸣脏腑按摩技法

冯医鸣脏腑按摩技法

冯医鸣脏腑点穴按摩技法-------临床实站操作适用于初学及中医爱好者冯氏脏腑点穴按摩技法是一种治疗脏腑慢性疾病为主的按摩疗法。

适应症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脂肪肝神经衰弱女子经期不调月经痛子宫寒冷子宫肌瘤便秘腹泻腹胀小儿积食等有显著疗效。

病情轻者可三次手法即可痊愈。

为了满足多数读者的强烈要求本书以脏腑简单实用的方法展现给大家使大家通过读书可治疗疾病。

下面介绍简要取穴法配图:﹙一﹚腹部穴位1、建里部位:在脐上三寸,腹正中线上,在中脘下一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2、气海部位:在脐下一寸五分,腹正中线上,当关元神阙之间取之。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腹痛泄泻3、章门部位:在腋中线,第十一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处。

功效:理气舒肝,和胃定痛,止咳定喘。

主治:失眠吐血消化不良腹肋胀闷疼痛咳喘呕吐腰痛等。

4、梁门部位:在脐上四寸,旁开两寸取之。

主治:胃痛呕吐腹中积气胀痛5、巨阙部位:脐上六寸,腹正中线上主治:心胸痛心悸胃痛呕吐6、幽门部位:在脐上六寸巨阙两旁各五分处取之。

主治:胸肋满闷呕吐吞酸7、天枢部位:挟脐两旁各两寸取之,或神阙穴旁开二寸取之。

主治:腹胀痛泄泻痢疾水肿8、带脉部位:在章门穴直下与脐相平处。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多,腰疼,经闭,疝气等。

带脉为开通周身气的气血主穴。

9、关元部位:在脐下三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淋病对睾丸炎。

功能性子宫出血。

10、中极部位:脐下四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遗精阳痿早泄尿频水肿月经不调白带过多11、归来部位:脐下四寸,中级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等。

12、水道部位:脐下三寸,关元穴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带下病,痛经,小便不通,小腹胀满,膀胱炎,睾丸炎,慢性阑尾炎等。

13、水分部位:脐上一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并能治疗慢性肠炎,肠结核等。

14、阴交部位:在腹正中线上,脐下一寸。

主治:腹满,水肿,疝气,经闭,崩漏,带下,阴痒,脐周围痛,产后恶露不止等。

15、中脘部位:在脐上四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吞酸嘈杂,食欲不振等。

16、上脘部位:在脐上五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腹胀,暖气,食欲不振等。

17、神阙部位:在肚脐窝正中。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二﹚胸部穴位1、天突部位:在胸骨上窝正中,仰头取之。

主治:咳嗽,喘,咽喉肿痛,气阳痰阙等。

2、璇玑部位:天突下一寸,在胸骨正中线上,天突与华盖之间。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胸闷胀满,为开胸利气之要穴。

3、华盖部位: 璇玑穴下一寸,在胸骨正中线上,胸骨角处。

主治:咳嗽,哮喘,胸肋长满等。

4、彧中部位:在第一,第二肋间,华盖穴旁开二寸。

主治:咳嗽,哮喘,胸肋长满等。

5、膻中部位:在胸骨上,当两乳头之中取穴。

女子可在第五胸肋关节之间,胸正中线上取穴主治:胸痛,胸膈满闷,产妇乳汁少等。

6、气户部位:锁骨中点下缘,璇玑穴旁开四寸。

主治: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心烦,胸部疼痛等。

部位:在胸前壁之外上方,第一肋间隙外侧,距胸骨正中线六寸。

主治:胸闷堵塞,咳嗽气喘,胸痹,疼痛等。

8、云门部位:在锁骨外端下方凹陷中,距在脉六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肩膀疼痛等。

腰背部穴位1肩井部位在肩上陷中,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央取穴。

主治:头颈痛、肩背痛2大椎部位: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

主治:热病感冒咳嗽肩背疼痛。

治疗腰背部和督脉各穴时,无论何证,必先施治此穴。

3风门部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被正中线外侧1.5寸。

主治:伤风咳嗽,为散风解表主穴。

4肺腧部位:第三胸椎旁1.5寸。

主治:腰背疼痛,发热及肺结核。

5心俞部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惊悸,神经衰弱、风湿性心脏病。

部位:第七胸椎下,旁1.5寸。

主治:贫血、吐血盗汗等病。

7肝俞部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胃病眼病月经不调神经衰弱慢性肝炎等为平肝气要穴。

8胆俞部位:第十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口苦胸痛胀满9脾俞部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胃痛水肿腹胀黄疸等症。

10胃俞部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1.5寸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11肾俞部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肾部一切疾病12大肠腧部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1.5寸主治:腹痛、腰痛、泄泻等。

13小肠俞部位:平第一底孔旁1.5主治:腰痛、疝气、白带、糖尿病、骶骨神经痛等14命门部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主治:脊柱强直、腰酸痛、遗精白带、小儿癫痫等。

15长强部位:尾骨末端四腿部穴位1涌泉部位:足心陷中主治:失眠强肾等症2公孙部位: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主治:胃痛,泄泻、月经不调、足跟痛等3、解溪部位:踝关节前横纹中央,两筋间。

主治:头痛,眩晕,踝关节等。

4、足三里部位: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坐骨神经痛等。

5、阴陵泉部位:在胫骨内踝下缘,胫骨内侧之凹陷部取之。

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膝痛等,与彧中并用。

6、三阴交部位:内踝上三寸,当胫骨后缘,与外踝上三寸悬钟穴相对。

主治: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月经不调等7、承山部位:在小腿后面正中,腓肠下分肉问陷者中。

俯卧或站立,用力伸直足尖使足跟上提,当委中穴与足跟之中点,出现“人”字沟处取穴。

主治:腰腿痛,转筋,痔疾,下肢瘫痪及坐骨神经痛等。

8、委中部位:窝横纹之中央主治:腰背痛,下肢瘫痪,急性肠胃炎,坐骨神经痛等。

9、环跳部位: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另一取法,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空的连线上中1/3与外1/3连接点,侧卧屈骨取之。

主治: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等。

部位:大指,食指伸展时,当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

功效:疏风解表,镇痛通络。

主治:感冒,偏瘫,各种疼痛,面神经麻痹等。

祖国医学中医推拿疗法,千百年来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如正骨推拿、一指禅推拿、 内功推拿等、大多数保健按摩馆都已背部为主,往往忽略了脏腑按摩的重要性,可是大家都知道心、肝、脾、肺、肾的重要性。

可是,被许多按摩师说按后背就能治疗内脏。

那就是引泉解渴 ,而当今内功推拿作为脏腑治疗治疗有效方法, 只掌握在少数人当中。

为什么呢因为得学武术啊没有几年的功夫怎能学成,有些人说我吃药得了,不知道大家体会没有,许多人越吃药身体越不好为什么?那就是你的体内不运化的原理,毒素的长期堆积,造成身体越来越虚,那有些人说我有排毒啊!不知道大家好奇的观察一下大多数西医的平均寿命是多少,被自己的医理偏见害死多少人,你本不是医怎知中医理,难道看几天养生堂就能调理自己了吗?可知大多数打的咨询电话是卖药的,不用把脉不用望诊,就给你开一个月的药,对方自称医师实则就是个刚毕业的学生,真是可悲。

这也是给中医界丢脸。

只想提醒大家中医脏腑点穴不难,你做推拿给你背部按摩,那做脏腑就是给你肠胃按摩,那就好比你的腹部好似一潭水,有死水不行,有死水则好似腹水胃内停水、淤泥过多也不行、淤泥过多则会出现、脾胃湿浊,气虚乏力等症,那我们要让这潭死水便活,就需要开闸泄水如子宫肌瘤便秘等症。

脾胃好比死水,只有把脾胃之气调动起来则周围器官才会气血顺畅,脾生肺、肺生肾、肾养肝、肝养心、心生脾良性循环。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那么脏腑点穴按摩技法通过最简单的望、闻、问、切便判断出脏腑的疾病状态啦!望:腹部形态,是鼓胀还是瘦瘪,鼓胀则可能胀气,瘦瘪则久病或长期营养不良者。

通过观察皮肤的滋润干燥,能判断腹部的气血盈亏。

这就是我们常说正常人要温润如抚玉,肥腻如凝脂的肚子啦。

再说聞诊,一当嗅觉讲如:闻气味便秘的人口臭。

胃胀的人反酸味等等。

二当听讲:如揉腹时发出汩汩声音、则表明腹部瘀滞之邪较深,最少疾病在3-5年时间,,正气很虚弱,若发出啪啪声,有气从肛门排出,则说明正气较盛,浊气浅,大约一个疗程左右就好了。

敲击若发出扣石之声说明脏腑功能较好,三次手法就可痊愈了。

再说问诊:问患者病史长短,可判断你要操作的疗程多少次,如病人患病3年以上则需要治疗3-7个疗程可痊愈。

如患者主诉这两天胀气则一次手法就好啦!当然还要询问疼痛的部位和感觉。

再说切诊:大家都知道中医把脉很难,不跟师不得已领其精髓,让很多人望而止步。

那么咱们学脏腑就要切诊怎么切呀我们换个词语叫触诊。

比如一摸肚子从里头往外有凉气,则表明患者有寒症。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可不要夏天摸别人肚子说寒症,夏天大多数人手温总是比肚子热的哟!得按常温判断,相反热症也一样。

还要摸一下有无硬块积聚现象。

中医积症就是有型而不移动的块状物,表明病的很久数血分。

聚则痛无定出,聚散不定表明患病还比较,数气分。

中医讲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只要有瘀滞点,就会使身体产生不适,产生胀气疼痛等病症。

只有消除这个瘀滞点,气血运行好啦人就百病则消了。

所以现在养生方法重在调气比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啦!那么如何运用手法呢?我觉得最简单,最实用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点法:通经散结,行气活血之功效。

揉法:温经散寒,活血散瘀之功效。

拨法:梳理肌筋,松弛挛缩解除粘连功效。

压法: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消郁化滞作用。

四种手法图案配资料。

在用补泻法就行啦!一般学中医就会说补法泻法,什么轻补重泻或重泻轻补,还有调法。

大概二十多种搞得人很乱,我认为就会补法泻法两种就可以啦!什么是补法,简单说就是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比如久病气虚之人除了手法补外,还要配合滋补的食疗方子等等。

那么泻法呢!就是直接祛除体内病邪的作用就是泄啦!比如病人体内有结石或肿瘤,直接运用手法把病灶部位,消除排泄掉就可以啦!有很多医生把病情分析很复杂,其实所有的病症只要摸清原因发病机理是很简单的。

有些医生喜欢吹嘘自己如何了得,把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喜欢套用周易等书经典,让人认为学识渊博,其实是误人子弟。

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问我胀气怎么治呀?胀得难受西医院查不到啊!中医吃了许多药也没见好转,什么肾胀啊、肝胀气、肠胀气搞得很晕。

我说三次让你不胀你相信吗?他说不信,我说试一下结果两次就好啦排出20多个屁。

他说在你这怎么就这么简单啊?我说是啊气排出去就行啦!何必过于纠结什么病的。

我带的学生当中有小的十六七岁,大的有65以上的,还有日本的、瑞士的、德国的用中医理论教老外累死啦!只有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教会如何祛病就行啦。

西医有很多病名比如胃溃疡、浅表性胃炎、胃酸等!中医就是胃痛吗?只要胃好了不就行啦?为什么还要追究什么病名呢?大道至简啊!把话说回来补法就是手法慢一点柔和一点。

泻法就是手法重一些快一点就行啦!具体病症治法:,胃痛患者常感到胃部疼痛,恶心、反胃疼痛等,按照祖国医学同病论治的原则去治疗。

多因为郁闷、气滞不舒、忧愁过度而气结痰凝、饮食不调、胃部受寒形成的各种胃病。

临床按之胃区则有发硬或有条状硬块,或伴有压痛胀闷感或胃区有水声或伴有咕咕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