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脏腑经穴按摩

脏腑经穴按摩


胃肠疾病按摩提要
腹部按摩程序是胃肠疾病按摩的局部前方按摩。在这个程 序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先通降再升补。胃肠以通降为顺, 通降主要是胃肠的正常方向的蠕动及肝的疏泄功能的正常。 在摩腹、揉腹的基础上,点按下脘穴、天枢穴、水道穴以 通胃肠;搓摩胁肋,斜推少腹可疏肝理气,助脾胃运化。 升补主要是补脾升阳。操作以点按气海穴、关元穴及振腹 为主。对于胃脘痛、恶心更应通降,在胃肠通降的基础上, 以腹部分推法、直推法通降胃气,以大鱼际揉法舒缓胃气 上冲。 局部后方按摩以点按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并 横推下背部为主。 远端下肢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上肢取手三里、巨 虚上廉、巨虚下廉。
以经络穴位治病
经络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当人体生理功 能失调时,又是邪气所客之处,在防治疾病时又 是针灸按摩的刺激点。通过针刺、按摩等对腧穴 的刺激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阴阳平衡、脏 腑调和,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1、穴位的近治作用
穴位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 如眼区及其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穴均能治疗 眼病 胃脘部及其周围的中脘、梁门穴均能治疗胃痛 膝关节及其周围的鹤顶、膝眼、梁丘、血海穴均 能治疗膝关节疼痛。
肺脏疾病按摩提要
感冒是常见病,中医认为是“上受风邪”。 鼻咽部受邪出现流涕、鼻塞、头痛,治疗应以头面部为主, 按摩程序大致与头面部按摩程序相仿。如开天门、推坎宫, 点按攒竹穴、鱼腰穴、太阳穴、迎香穴。 感冒有项背部不适,可在项、背部按揉,以拿颈项为主, 并点按、拿捏风府穴、风池穴、肩井穴。 如果外邪侵犯气管等引发咳嗽、咯痰,则除了头面、颈项 部按摩外,应按摩胸背部。胸部以宽胸理气,调理肺气的 升降。可分推胸部、指揉肋间,点按中府穴、云门穴、天 突穴、膻中穴。背部点按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并以 捏脊方式,提拿颈背部膀胱经皮肤,或推擦背部督脉、膀 胱经,以促进在表之邪外散。 四肢部操作,上肢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经穴为主, 可点揉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曲池穴、合谷穴,并推 擦前臂桡侧两经循行部位。
经气的运行
泉溪河海(四海) 如环无端,阴升阳降,溢则入任督
穴位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它是经脉气血的会聚点,又是经脉上的敏感点。 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按摩的施术部位。
当外邪侵袭人体或人体内部功能出现不协调时,就 会在人体体表出现一些疼痛、酸困的点或线;古人 在按摩自身或他人的过程中,会逐渐进行总结,从 而产生中医特有的经络腧穴理论。这些线就是所谓 的“经络”,而这些疾病的反应点就是“穴位”。
一、背俞穴与腹募穴
背俞穴、腹募穴是脏腑病症的常见反应点。 背俞穴位于腰背部,腹募穴位于胸腹部。 五脏六腑的背俞穴、腹募穴分别是:
肺——肺俞穴、中府穴;心——心俞穴、巨阙穴 肝——肝俞穴、期门穴,脾——脾俞穴、章门穴 肾——肾俞穴、京门穴,心包——厥阴俞穴、膻中穴 胆——胆俞穴、日月穴,胃——胃俞穴、中脘穴 大肠——大肠俞穴、天枢穴 小肠——小肠俞穴、关元穴 膀胱——膀胱俞穴、中极穴 三焦——三焦俞穴、石门穴。
心血管疾病按摩提要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冠心病在非发作 期或轻度心脏缺血的情况下,可实行按摩治疗。 局部前方沿胸部任脉循行部位按揉,点按膻中穴、 巨阙穴,并横推胸部。 局部后方背部沿督脉、膀胱经循行部位按揉,点 按心俞穴、厥阴俞、督俞穴,并直推背部。 远端上肢取内关穴,下肢可取三阴交穴。
背腰部经穴
背腰部的主要经脉 背部正中的督脉 背部棘突两旁,督脉旁开0.5寸——夹脊线 背部棘突两旁,督脉旁开1.5寸——膀胱经1线 背部棘突两旁,督脉旁开3寸——膀胱经2线
背俞穴定位
三肺五心 九肝十胆 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 气海十五大肠六 七八关元小肠分 十九膀胱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络 于肢节,将人体外在体腔、四肢与内在的脏腑联 系为统一的整体。 同时,通过经络在人体内部的脏腑络属,使五脏 六腑之间产生相互的复杂联系。
经络系统的构成
经脉、络脉、经筋、皮部
经络: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 上下的径路。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通常称 “十四正经”; “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通 常称“十五络脉”。 经脉所供养的筋肉、皮肤即经筋、皮部,与经脉形 成统一的整体。
三、原穴
诊察十二经脉的原穴所发生的变化,则有 助于诊断疾病。 《灵枢· 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 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肺原太渊络列缺,大肠合谷偏历穴
经穴诊察方法
诊察经络腧穴异常有各种诊断方法,但以望诊、 触诊为最常用。在询问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初步 判定可能属于什么脏腑、经脉的病症,可能与哪 几个脏腑、哪几条经脉有关。然后循着相关经脉、 腧穴进行望诊、触诊。 望诊可能见到皮肤色泽的变化、瘀斑、瘀点、丘 疹、脱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 触诊可感到局部压痛、硬结、条索、凉热温度变 化及肌肉的坚实虚软等变化。 这样就可以判断人体的经络气血失衡状况和相关 脏腑经脉的病情变化,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参考。 正如《灵枢· 官能》所言“察其所痛,左右上下, 知其寒温,何经和(细胞-组织液-神经免疫系统-精神) 人之三宝:精气神(物质、功能、精神意识) (饮食-锻炼-冥想;性命双修) 中医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四诊:望问闻切(脉诊、经脉触诊) 中医治疗原则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亢则降之;陷则升之 体质辨证与养生 补益与规避;自然与追求;与疾病共存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
脏腑经络理论
一、形成基础 1. 古代解剖知识:《灵枢· 经水》:“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 而视之”。 2. 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详尽观察:“有诸内, 必形诸外” ,体现于中医四诊(望、闻、问、 切) 3.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哲学理论,对解剖、生理、 病理及临床治疗的阐释
3. 穴位的整体作用
针灸按摩腧穴不仅能对腧穴局部功能产生影响, 能对腧穴所在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产生调节作用, 而且还能对人体整体产生调治作用。 如合谷穴、曲池穴、大椎穴治疗外感发热,足三 里、关元穴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 针灸按摩腧穴可通过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 络,产生广泛、多层次、多系统的生理效应和治 疗作用。
以经络穴位察病
内在脏腑及气血的变化,都会使经络的状态产生 变化,使内在的疾病显现于外在的体表。特别是 腧穴作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位,更是疾病在体表的敏感反应点。 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 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 以及相应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的变化。 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 病的病理变化。 因此,可以通过对某些经络、腧穴的诊察来协助 疾病的诊断。尤其是按摩推拿,以手触摸体表、 肢节,既是诊察又是治疗。
如何以经穴刺激来维护人体的状态?
经穴刺激以调整体 经筋刺激以调局部
经穴按摩的总则:循经脉,点穴道 穴位是脏腑气血输注之处,是经络上的敏感点, 按压时应该有酸麻胀痛等得气感。因此,以常用 取穴方法找到位置后,应沿经络循行线路上下、 左右寻找触摸敏感点,即便有点偏离原来所定的 位置,也应该取比较敏感的地方。用敏感穴位会 有较好的按摩效果。通过多次按摩经验的积累, 你一定会找准穴位,取得满意的疗效。 触诊与治疗的完美结合
脏腑证治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阴阳。 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人体产生调节作用。 各科疾病取穴原则:阴阳互配
1.
2.
3.
4.
前后配伍:胸前要取心的募穴巨阙穴,位于心窝部位;在 背部取心的背俞穴心俞。 上下配伍:上肢取内关穴、神门穴,下肢取三阴交、公孙 穴。 远近配伍:胸前穴位、背部穴位与心的距离较近,为局部 取穴;而四肢的穴位与心的距离较远,为远端取穴。 在按摩中,往往以局部的就近按摩为主,以远端按摩为辅
经筋刺法及经筋按摩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归属于十二经脉。 经脉是包裹在经筋、皮肤中的气血运行的通道。 而经筋是包裹其外的肌肉、肌腱。 从现代医学解剖知识而言,经脉是看不到的、摸 不着的。明明确确的、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是 分布于经脉之外的肌肉、肌腱、韧带,还有肌肉 深层的血管与神经干。 因此,通过针刺、按摩经筋,可达到疏通经脉、 行气活血、舒展经筋的作用。
经脉组成及分布
1. 2. 3. 躯干的四条重要经脉(奇经八脉) 前后正中为任督二脉 冲脉前循任脉行 腰腹横行有带脉
上肢、下肢各有6条经脉,外为阳,内为阴 1.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2.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1.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2.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二、核心内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人体观
1. 五脏配属自然之五行,体现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 脏腑一阴一阳相为表里,内 在之腑归于脏 3. 脏腑居于内,其形见于外, 五脏各有外候 4. 五体:体筋、脉、肉、皮、 骨 5. 五官 6. 五脏的生理活动也化为外在 之精神情志表现,体现物质 与意识精神的统一性。
经络的功用
联络脏腑,平衡五脏阴阳(脏腑失衡) 五脏六腑之气既各司其职,又相生相克,维 持人体的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状态。 连通内外,濡养全身(传导病邪,病邪外显) 《灵枢· 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 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素问· 缪刺论篇》说:“夫邪客于形也,必 先合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 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合于经脉,内连五脏, 散于肠胃。”
腹部经脉及诊治
1. 2. 3. 4. 5. 6. 7. 腹部经脉 整体望诊、触诊 腹部点穴 中脘 下脘 天枢 气海 关元 水道 维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