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

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

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磨头镇中心初中戴子坤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根据教育局的要求,暑假期间各镇必须用两周的时间进行镇本培训。

作为镇本培训的一项内容,今天我想围绕有效教学这个主题跟大家交流。

有效教学是教育局近两年来教研活动的核心。

要谈论这个主题,我觉得让在座的大家谈更合适,因为磨头镇这几年来,真抓实干创大业,负重拼搏争一流,打造了磨头教育品牌。

2008年37人2009年47人2010年52人2011年56人2012年45人2013年48人进入如中的辉煌业绩,震动了如皋教育界。

这是我们永远值得自豪的历史经典。

毫无疑问,它是全镇教师智慧的结晶,是辛勤与汗水的结晶,是有效教学的光辉典范。

磨头镇的教育可以说,是底蕴深厚内涵丰富。

仅以镇中初三复习课的策略为例,通过强化双基,解决学生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马虎习惯的探索;分块突破,专项训练;知识在课本,考题在中考,课本知识与中考考题直接挂钩的探索(一堂课内50%与课本联系,50%与中考接轨,向课外拓展延伸);每课一练,短平快回归基础训练,半堂课讲,半堂课考,当堂巩固;做题后引导学生反思归纳,重点帮助学生学会审题和解题的方法;以校刊《龙游星梦》带动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不少老师已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另外像举行演讲比赛,中考百日宣誓,所有这些,都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

场南场北初中在学习金盛初中方面,走在全镇的前面。

所以,谈有效教学,在座的各位肯定有不少的体会。

作为抛砖引玉,今天我主要谈两个问题,一是对有效课堂的思考,二是对有效辅助手段的思考。

有效课堂的标准是什么?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我想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1、有所得。

要问学生,“这堂课你是否得到什么?”如果学生觉得一无所得,那你这堂课就毫无意义。

教育局陆小兵副局长曾经到马塘初中随堂听课,初二物理复习课,怎样上的呢?老师把一章公式定理密密麻麻写了一黑板,学生照抄不误,最后老师说这就是本章内容,本堂课到此结束,下课。

你们觉得本堂课怎样?陆当场发火,“你这堂课学生学到什么?”该老师回答不出。

这堂课的致命之处是学生学无所得,是一堂废课。

所以我们在上一堂课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学无所得,上了等于没有上,所以学有所得是一堂课的底线。

有了这个知识基础,再谈培养能力;再往前发展一步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生发展奠定了潜能。

也就是,知识是一堂课追求的最低层次的目标,提高一个层次是能力,再提高一个层次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上例中的这堂课连知识目标都未达成,仅是对学生已知知识的简单的机械的罗列。

本节中心句是:、、、、、、2、有效率。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广度,就整个班级的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大多数学生,兼顾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优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大家都有收获,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进步。

仅有少部分学生会的,绝不是高效课堂,最典型的就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叫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一下,这个教学环节就过去了,实际上这个学生会了,并不代表其他学生会,以少部分学生的会掩盖了其他学生的不会。

二是效率的高低。

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

比如你这堂课讲一元一次方程,结果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还是糊里糊涂,那么就是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到位,煮了夹生饭,课堂效益不高。

简单讲,高效,一是看是不是全体学生都有进步,二是看教学任务是不是已经很好地完成。

课堂效率与教师能力紧密相连,不少地方在测量教师的能力时,就以课堂效率为标尺。

例如,今年苏州的职称评定,明文规定,向那些花时间少而教学质量高的老师倾斜。

有个性。

我觉得一堂好课,教师要张扬个性,独特的设计,独有的风格,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它是教师创造力的体现,不是照搬现成的参考书,也不是从网上下载的大路货。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特色意识,就一定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吸引评课人给你以较好的评价。

举个有个性的课例,我们四月份,我们组织申报中级职称的老师进行上课。

数学组上的内容是“钟表里的数学知识”,大部分老师的教案设计大同小异,而洪卫华老师的课,你看,课堂导入,“我早晨出去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度,回来时是**度,请问,我出去了多长时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然后活动一是填空题,活动二是作图题,活动三是讨论题,“从5点起,时针转多少度,分针与时针第一次重合?”,学生连同听课的人,都一同沉浸在探究之中。

个性化体现在选题新颖独特,特别有生活化,加之她出神入化的引导,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4、朴实性。

教学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的艺术。

如王金战老师能把深奥的数学知识用普普通通的语言讲出来,犹如讲故事那么轻松。

听他的课,给人的感觉是:数学很简单,也很快乐。

而我们有些老师为了使课堂豪华起来,创设了繁琐的环节,转多少玄虚的弯子,故作深奥,把本来很简单的东西也搞复杂了,把学生弄得云里雾里,越学越糊涂。

另外一种是,创造华而不实的表面热闹气氛,不管有没有小组合作讨论的价值,也要安排小组合作讨论,或制作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

这些的缺点都是只注重作表面文章,不注重实际需要和效果。

家常菜最有营养,返璞归真才是应有的追求。

什么是有效教学?去掉虚的,无用的,把一些形式上的可有可无的环节抛弃,就是有效。

5、时代性。

经过学金盛初中的洗礼,我们的课堂有了活力,像穿衣服一样逐渐时尚起来。

金讲,老而旧的课堂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现在有些大手术,不再是像我们想象的开膛破肚,有很长的刀疤,而是一种微创手术。

我家邻居儿子去南京动心脏手术,花费8-9万,刀口只米粒大小,回来后众亲戚来看望,看不出是动了大手术的人。

这就是医疗水平的时代性。

课堂的时代性,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明确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现在听课,主要不再看老师的课堂表现(到杜郎口听课,一堂课下来,有时看不出哪位是教师,一上课就是学生走上前面进行组织),而转向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形象一点讲,现在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用一只眼睛看,看什么,看学生,老师的表现基本不看。

看学生,首先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看其广度又看其深度。

广度看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人数之广),是否自始至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时间之广);深度看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所达到的层面。

最后看学习的效果,学生是否能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所以我们上面讲,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实际效果的课不是好课。

犹如吃的炒米,有得嚼,没得咽。

概括一下,一看学习的过程,二看学习的效果。

学会使用“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教研室在研究全国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精心打造的如皋所独有的课堂模式,以金盛初中为典型,向全市辐射推广,为提高推广力度,并规定,凡是评优课不是这种模式的一律一票否决。

金局长讲,所有班级,所有教师都要会使用这种模式,所以我们应该把它作为自己的必备技能。

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教学案一体化,不仅强调学生的自主的课堂活动,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导学),规定了活动一是什么,二是什么,要求是什么,非常具体,就好像学生是汽车,老师是路标,随你怎么开,但要按照路标走,不能横冲直撞,比杜郎口模式更先进了(杜郎口课堂的弱点就是松散,失控,瞎扯,叫他自主学习,自主得过了头,浪费时间,等听课的人跑了,晚上弥补白天的不足),而我们的模式能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准确控制教学的高度(知识的层次,识记,掌握,运用)和厚度(知识的课堂容量饱满),确保重点、难点和考试点的训练,时效更突出,更能够使课堂获得成功。

用教师的一桶水换来学生十桶水。

今天的老师和学生是什么关系?过去我们说,教师就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这个观点念是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

而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传统观念了,现在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虽然只有一桶水,却要换来学生十桶水。

这就像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老师是教练,学生是运动员,刘翔的教练孙海平肯定跑不过刘翔。

教练孙海平的作用是制定训练方案,指点迷津,点燃激情,激发冲击力。

教师的作用也是如此。

据说,杜郎口为什么规定一定要让学生讲,老师少讲或不讲,就是因为杜郎口的师资质量不高,学生不愿听,并反映到校长崔其升那里,说老师讲的还不如我来讲,校长一试,果然积极性非同小可,学生主动探究和乐于表现的欲望,像海啸一样突然爆发出来。

我们不要总认为自己是学习的权威者,不信你可以试试,你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学生一堂课可以写出来,你不一定能写出来,这就是能力,你的优势是会评讲文章,不在写,好的老师当然自己不评讲,而是组织学生来评讲。

就是说,我们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甘当教练员,陪练员,用自己的一桶水激荡起学生的十桶水克服老师滥讲的毛病。

我们在观念上比较落后的典型表现为“三顾三不顾”:只顾教不顾学,只顾讲不顾练,只顾优生不顾差生。

其中关于讲的问题,讲授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老师不是不讲,而是我们存在“滥”讲的情况。

课堂也是方阵式,四周也是挂满了小黑板,就是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老师唾沫四溅一讲到底,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涎垂到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样的课,给人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皮鞋是高跟的时新的,却在搞原始的刀耕火种,钻木取火,甚至是茹毛饮血,从猿到人,好像只有那个穿高跟鞋脚进化了,其他还没有进化得好。

我们可以想一想,学驾驶是教练讲会的吗?练会的。

坐在车里去了几次石塘小学,但头脑里石塘小学在哪里怎样走一直含糊。

后来我骑摩托车,问问路,自己一次就知道了。

老师光讲,就好像老师驾着车,学生坐着车,教学生学驾驶去认路,学生怎么会?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可以说他永远也不会,可见让学生自己实践的重要性。

金讲,有一位老师口吃,非常不愿意讲话,但很奇怪,他教的物理这门课,却年年考全校第一,学校领导亲临课堂看个究竟,原来因自己口吃,课堂基本让学生自己看书,让学生讲,实验也是让学生照着课本讲的做。

我们应从这些例子当中获得启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提倡10+35。

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新闻联播的播报人,一人讲全国听,而是娱乐节目主持人,把活动过程组织起来,不断把气氛推向高潮。

教师把舞台让出来,学生动起来,气氛活起来,效果显出来。

”我们的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

这是七十年前我们的教育前辈陶行知先生给他自己学校的评价。

他提倡活的教育,知行意统一,教学做合一,官教兵,兵教兵。

“奇怪”当然是他自己调侃幽默的一种说法,是说这种创新的做法,在旧势力的眼里显得奇怪。

新课程理念也体现了这一原则。

只要有一个学生会,就不讲,让学生讲,让学生课堂实践的机会最大化,既让优生得到锻炼,又带动了后进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