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摘要:凝思虑于心间,慎观多姿百态,探以人为本之旨意,寻教育理念之新意,如今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但它的宗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相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了。
教育的关键不是传授知识的多少,而是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
关键词:人格;教育;发展
一、分析特征,把握有度
人格是一个人整体形象的内在特质,它是一种涵养的展现,也是一个人健
康心理的诠释,体现的是内在美。
现今,许多学生着眼于外在美忽略心灵美,由此而衍生出许多人格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因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变化,因为年少他们很容易迷惘,产生些许的误区。
他们渴望理解和尊重,更盼望能自由飞翔,希望摆脱一切束缚为自己做主,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叛逆阶段易显露
他们人格中的问题。
“教育以育人为本,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传统教育往往把学生看做先定的,线条性的,简单的动物,而非从人的角度看待学生。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一个“人”通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如何使人成为“人”,在学校教育方面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并进行心灵的沟通,从理解、包容的角度分析学生的人格差异。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给予其自由的空间,以适可而止的方式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正如柏格森所言,“人没有不可改变的存在,他总保持有决定他自己存在的自由。
”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弃对学生的教导,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人格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需要时间融化不良因素,弥合某些裂痕,教师必须有耐心与恒心教育学生,以自己的真诚感化学生,让其感悟美好人格的重要性,就像美丽的花儿不用言语自有蝴蝶来其身旁起舞,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教师的指引其实就是最好的鼓励,教师以接纳之心认识学生多方面的形象,“使一个人成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是他所选择的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美的形象,在其成为“人”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人格
的发展亦具重要意义。
二、循序渐进,探究心理
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格中要注意将其融入群体,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烦忧,教师可以从侧面了解学生的人格变化,关注其心理动态。
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在必要时要偏爱有人格缺陷的学生,不要对孩子过早作出好的或坏的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深化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师者道德之父,智慧之母也”,教师要以自己的品格和睿智教育学生,教导其尊重他人,学会与人相处,“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教师尽量鼓励学生发现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让其进行自我探讨,自己去推论,教师少讲,引导他们去多发现,在此中寻找教育理论的契合点,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仁教感染,深入剖析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不是将其圈在良好人格的条
条框框里,民主的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
“人,没有一种完全不变的本性,人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自身的,人类本性的一个特点恰恰在于他通过反思以改变自己的本性。
”正如林格伦所而言:“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无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要“授之以渔”,给其广阔的天地进行自我管理,雅斯贝尔斯说,“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
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会丧失殆尽。
”
孔子在《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中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所以教师只有对学生各个方面加以了解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不能片面的、一成不变的定义学生的人格,“每个人的人性世界不是某种隐藏于背后有待于发现的东西,而是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通过这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生成的东西。
”
将“教育与日常实践结合起来”。
健全的人格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因人格缺陷引发的事情给我们了留下太多的深思和遗憾,教育是培养有人格的人,不是培养有才无德之人。
教育不能成为压迫、控制学生发展的枷锁,而应作为引导的力量顺遂学生的本性,让其向着更新的方向展示个性的魅力,学生的心理趋于良性,为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打下
坚实的基础,否则,教育本身就不会也不可能存在价值合法性的依据,只会日益偏离教育的本质,更加无法满足学生人格发展的要求。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极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育中用心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避免学生成长道路上偏离正常的人生轨迹,真正做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让学生意识到含有芳香之气的人格是最迷人的。
参考文献:
[1]熊匡汉:教育以育人为本与学生个性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版
[2][美]A.J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