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翻译史复习重点
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中西翻译发展史可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一,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宗教典籍翻译开启了中西翻译史的帷幕。

二,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认识。

三,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P45~53
1.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此时翻译阶段为佛经翻译的初期,译者没有原本,全凭外来僧人“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

译者多为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包括三部分:口译(传言)记录(笔受)检验(证义)。

此时多采用直译法。

2.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此时由于统治者对佛
教的逐渐接受,佛经翻译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逐渐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由私译转为官译,由个人翻译转为大规模的集体翻译。

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

由于译出的经典不断增加,佛经的目录整理应运而生。

总体来说,翻译理论和技巧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的总结与整理。

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

彦宗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

译文质量较前一阶段有多提高。

此时多采用意译。

3.隋唐北宋时期:此时的翻译活动与之前有明显不同,译场较大程度缩小规模,译场在参加人员方面极为挑剔,只有具备特殊能力的僧人或世俗官员才能参加,除工作人员,其它人禁止入内。

各职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为培养新一代译者,各地僧院设立翻译学校。

然而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导致中国佛经翻译活动从公元11世纪迅速衰落,译场时代随之结束。

佛经翻译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有哪些影
响?P56~57
1.印度语支的文本给中文带来大量陌生的
语言形式:名词三个数格和三个人称的复杂语法结构,过去时和现在时等。

2.影响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佛教的激发。

3.佛教理论武装当时学术名流的思想,研究佛学蔚然成风。

4.佛教的慈悲、平常、无常、无我的思想深入人心,人民受其鼓舞。

5.佛教为中国的文学带来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鼓舞晋唐小说创作,禅宗思想影响诗歌创作。

6.促进形成文词酣畅,想象力丰富的新文学——变文。

朴素而活泼的语录体的产生。

圣经翻译对西方宗教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P64
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带来技术上的便利,译为民族语的《圣经》广泛流传,早期的宗教改革家借助《圣经》新译本传播其宗教思想。

翻译在宗教和政治斗争中被用作反对当时
罗马教廷的武器。

促进民族国家的独立。

马丁路德在避难期间,与学者合作翻译《圣
经》,其译本促进了现代德语的形成。

威克
利夫译本《圣经》。

是第一部完整的英语《圣
经》译本,文字浅显流畅,琅琅上口。

使《圣
经》得以为普通人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
打破了教会垄断特权。

之后出现大量英译
本,随之带来的是对教会使用文本的态度的
变革,而这直接促发了英国的宗教改革。

19世纪西方的圣经翻译有哪些特点?P67
此时的《圣经》翻译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里,产生欧洲主要语言的大量修订本和新译本,多为考古学和《圣经》手抄本研究带来的新发现和新见解。

第二时期,大量传教士翻译成“第三世界”国家语言的新译本。

1870年至1881年对《钦定版圣经》的修改
仍然采用集体合作的模式,追求的目标是平
易通俗的译文。

20世纪后半期出现的两个英
译本圣经,影响这些译本的都是独立译者的
译本,宗教文本的翻译与宗教机构的权威性
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对新大陆的及
更多殖民地的开垦,《圣经》在某种程度上
帮补了欧洲殖民国家的殖民征服。

P69第二个时期中出现了几百种其它语言的
译本......
20世纪末,很多人使用“无性别歧视”语言。

女性主义的翻译已有突出的影响。

“译名之争”仅仅是一个语言理解和表达的问题吗?为什么?P83
圣经中译与中国新文学有什么关联? P87 官话和合译本是公认的圣经中译的杰作,其出版在五四时期,对于“白话文”和“新文学”运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圣经故事的意象和“雅歌”式的文体,是冰心,矛盾,周氏兄弟等新文学作家的重要学习资源,他们的创作,都与《圣经》中译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
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中国的语言,文学,文化更是经由翻译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1.佛教典籍的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和语言。

P143
佛经翻译不仅为汉语语言增加了很多新词
汇,还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的发展。

有很多研究显示,汉语的双音化过程在魏晋以前是缓慢的,但自从佛经翻译盛行的魏晋以后,开始出现更多的双音词和多音节次,四字格成语更是明显增加......
2.佛教典籍的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佛教典籍对中国音韵学最重要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四声,二是字母,三是等韵图表。

佛经译者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汉子的拼音方式。

在句法方面,佛经翻译使用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以及解释句。

助词“于”的被动句式也取自佛经。

在文体方面,由于佛经翻译讲求思想的普及性,因此引用了一种散文和韵文交错使用的口语化文体—变文。

这种形式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读起来琅琅上口。

还出现了一种记录禅师谈话的特殊文体—语录体,这种口语文体朴素而活泼且自由。

这种朴实平易的口语化文体的普及与发展,佛寺禅门遂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3.佛教典籍的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的肥沃
的土壤。

佛经译本的广泛流传,对于文学题材,文学结构,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学题材:由于印度思想的渗透,以及佛教神话与寓言故事的传播,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

明代的白话小说更是文学题材受佛经翻译影响的典型代表。

不仅小说的主线围绕佛教的传播,主要人物和故事也是基本取自佛经。

文学结构:佛经译本不仅影响了白话小说的内容,而且还影响着其文化结构。

自唐代起,佛经翻译还因讲经的方式,衍生出一种韵散交错的变文形式。

即散文体中穿插诗词。

这种文体被广泛运用到我国的白话小说。

两宋时期的“话本”甚至把佛经的文学结构囊括入内,可见佛经在当时已经被看作一中独特的文学形式。

文学语言: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语言产生很大影响,一部分归功于佛经原文独特的文学性,还有很大部分归功于译者译笔的文学性。

P148 还在于很多诗人和文学家走在
思想和文学观上深受佛经影响。

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他把佛家清净理念加诸于自然景物。

营造一种禅定境界。

甚至中国诗歌评论和其它文论都采用了很多佛教语言。

佛教典籍的翻译不仅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历时极为长久的第一次翻译高潮,而且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和文化。

为中国民族的文学,文化构建和创新做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由此也看出清翻译在接纳,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为例,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选材影响译入语社会思想观念的?翻译改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道德观;A爱情小说的翻译有助于打破当时的封建礼教束缚
B侦探小说的翻译有助于引进西方的法制观和人权观
C科学小说的翻译有助于破除迷信,增强科学意识
严复等人的社科翻译改变了中国社会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态度的理解
《天演论》是严复在1894年根据英国生物
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编译的。

该译文语言使用骈文,读起来音节婉转,极富节奏感;其内容更突出“社会进化”的观点,1897年在《国文汇编》上刊载后影响非凡,使读者深受震撼,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该书一方面给读者敲响警钟,加深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另一方面用“物竞天择”的进化理论号召读者自强奋起。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不仅是中国人获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新鲜知识,而且“还获得了一种观察事物和知道自己如何在危机时代生存、行动的方法和态度”,使得中国的知识份子进一步坚定引进西方文化的决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