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月琴组曲)

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月琴组曲)

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月琴组曲)一、赛马1、独奏乐器在音色上的选择《赛马》作为第一乐章描写的是蒙古族进行赛马的场景,独奏乐器月琴的音色和蒙古族的弹拨乐器“火不思”极为相像。

古代蒙古人的战鼓音乐、马背音乐,多用以“火不思”来伴奏。

因此,音响铿锵有力,如战鼓,似蹄声。

火不思: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

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

火不思一词为土耳其共和国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不似,“和必斯”、“吴拨思”、“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译,即琴的意思)。

民间称其为胡不儿或浑不似。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甘肃省北部等地。

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明代时民间相当盛行。

到了清代,蒙古族的风尚再度盛行,这是因为清朝入关前(叫后金),满族的文化受蒙古族文化影响较大,入关后,清朝除继承以汉族为主的中原文化外,又有意识地提倡满蒙文化,所以许多元朝习俗又兴盛起来。

清朝把蒙古族音乐列为国乐之一,除在欢宴蒙古王公时演奏外,每逢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大朝会和木兰行围时都要演奏。

《大清会典》图注述其形制说:“火不思,四弦,似琵琶而瘦,桐柄梨槽,半冒蟒皮,柄下腹上有棱,如芦节,通长二尺七寸三分一厘一毫。

”《清朝续文献通考·乐考》中也有:“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以皮为面。

”此时的火不思,是蒙古乐番部合奏乐器之一。

《大清会典·乐部·若燕乐番部合奏》有:“用云璈—箫—笛—管—笙—胡琴—琵琶—三弦—月琴—二弦—轧筝—火不思—拍板等。

”清代陕西梆子(又称西调)曾使用火不思为伴奏乐器。

民国初年,内蒙古东部喀喇沁王府乐队中仍在使用火不思。

火不思还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在河北省易县东韩村的十番会演奏中,至今仍使用火不思。

传统的火不思,形似饭勺,琴杆较长,共鸣箱较小,由于音箱蒙有皮膜,因而音色富有浓厚的草原风味。

刘锡津在描写蒙古族赛马的场景,在音色上的选择,没有按照约定俗成的以胡琴类的音色来模仿马头琴的声音,而是采用和蒙古族古代宫廷弹拨乐器“火不思”的音色极为相近的月琴来塑造音乐形象,如此一来,在创新的同时,更能贴近蒙古族的民族音乐特色,由此也更加凸显蒙古马背的豪迈洒脱的民族气质。

2、曲式特点《赛马》是复三部曲式,绝大多数的蒙古民歌,都是二段、对仗的四句式结构。

在《赛马》的两个框A段中,都是由A、B两个乐段构成,而且旋律也大多采用了4+4的方整四句式对仗结构。

3、调式特点蒙古民歌分为长调、短调两大类,以“1”调式(宫)、“6”调式(羽)为代表调式。

其次是“5”调式(徵);再次之是“3”调式(角)和“2”调式(商)。

认为蒙古民歌就是“3366”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从清代开始,由于民族的统一,战争减少,情歌得到了发展。

随之羽调式的蒙古民歌进行繁荣时期。

近百年产生的郭尔罗斯蒙古民歌,羽调式占百分之五十,宫调式、微调式大约各占百分之十五,角调式和商调式大约各占百分之十五。

4、节奏特点《赛马》是4/4拍子,主调在降B大调上,这与蒙古民歌一般都是四分之四拍是相一致的。

蒙古民歌的强弱,有它自己的规律性。

强音相对、尾音渐强是它的特点。

这种强弱规律,在蒙古民歌中带有普遍性。

这在《赛马》中,每一段结尾处的突强中均有体现。

我认为刘锡津在乐曲框B的节奏用的蒙古短调。

长调民歌:又叫“乌日图道”,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短调民歌:又叫“宝古尼道”,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

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

猜想,需要采访证实我认为刘锡津之所以在乐曲框B的节奏使用蒙古短调节奏,也是为了符合乐曲“赛马”的主题,不拖沓。

刘锡津早年曾在1975年9月赴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自治旗采风,我怀疑取材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或者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四胡和马头琴),还得继续研究。

4、旋律特点蒙古民歌的曲调,不论是唱词还是音乐,在音高、节奏和逻辑方法的结合,衬词与衬腔的运用上,都有着自然语音的表现规律和特点。

民歌,世世代代久唱不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本身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是一个完美的统一体外,语调音韵规律与其他各方面的有机结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观察到,产生在郭尔罗斯草原上的蒙古民歌,大部分在第一乐句的第一小节内,除同度音进行外,几乎是以四五度及八度上行起唱,这和生活语音习惯有关。

前弱后强:蒙古人,生活中的用语发音一般是从低向高,从弱到强的规律。

所以,在表达民歌的思想感情和塑造民歌音乐形象上都综合了这一特点。

同度进行:蒙古族民歌具有东蒙民歌的所有特点。

每首民歌几乎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叙事性强。

又因为蒙古语的发音“碎音”较多,民歌的曲调大多采用“同度进行”,但音乐效果亦不平淡。

在“同度进行”时,跳跃性大,再伴以弹拨乐三弦或火不思,效果更好。

这就是马背音乐的特色,也可以伴着马步歌唱,它的节奏也有特殊感,二拍子或四拍子的小节内,往往不是强弱关系,而是弱强关系。

这种节奏弱强分明,音调层次清晰,即使多次同音连续进行,也不显得平淡无味,反而显得更有特点。

同音相对:两个同音相连接,是两个不同“碎音”先后成对的出现在同音上,并改变了原来的节奏关系,不仅同音相对,也变成了强音相对。

郭尔罗斯的民间歌手们在自拉自唱时,一到这个地方就拉两弓同指按两个,其效果富有内在的动力、轻盈活泼的风格。

这种同音相对的效果,与马背音乐有关。

同音第二次出现时,犹如驼铃相击,也如摇篮似的马背,有着摇晃的感觉。

大跳音阶:大跳音是蒙古民歌的重要表现手法,在曲调进行中最富有特点。

蒙古民歌大跳音的出现,与蒙古语(阿尔泰语系)的发音特点密切相关。

蒙古语为首的“a”“e”等后元音,均发自舌根,再经舌边或舌尖的节制发出音来。

这样,由于节制体距离较长,就自然地产生了大跳音。

特殊装饰:蒙古民歌常用波音、滑音(下滑)、倚音来装饰。

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波音(上波音)的使用。

蒙古族民歌,包括东蒙民歌,在曲调的最高音和最低音处,在演唱或演奏时往往都要打出一个“波音”,“波音”出现时,即刻就拥有了纯美的草原味。

还有一种特殊的方式,下滑处出现“降音”的特殊效果,这种效果,被民间艺人们称之为“野味”,这在乐曲中多处体现。

二、驯鹿《驯鹿》描写的是大兴安岭使鹿鄂温克部落的驯鹿人与驯鹿穿行在林海深处快活的场景。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

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

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

他们的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

使鹿鄂温克部落在全国范围内只有243人,他们以饲养驯鹿、打猎为生,常年生活在寒冷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深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驯鹿曾是使鹿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1、旋律特点鄂温克族民歌具有宽广抒情、古朴苍劲的特点,结构方整对称,多由上下句组成,或由单乐句的不断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

《驯鹿》中的旋律完全符合上述特点,并且上下句对仗十分明显。

单乐句的重复在乐曲中也有多处体现。

乐曲中活泼奔放的旋律,表现出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温克人宽阔的胸怀、质朴的性格。

五声音阶式级进的小波浪式旋律线,小波浪线与平行直线的结合运用;旋律进行中四五度跳进;旋律进行中的上下八度跳进(主要适用于徵调式、宫调式、羽雕饰民歌中);旋律进行中的六度跳进、七度和下九度、下十度跳进,这些跳进主要是和情绪的变化以及夸张的语言音调有关,以上均为鄂温克传统民歌的旋律特点。

在《驯鹿》中级进的小波浪线似的旋律进行表现十分明显,并且在主奏乐器旋律呈小波浪级进进行的时候,协奏乐器尤其是铃鼓一直配以平行直线似的旋律。

在跳进方面,《驯鹿》的旋律进行中的八度跳进最多,其次是四五度跳进。

鄂温克族音乐有“扎恩达勒格”、“鲁克该勒”、宗教歌曲等。

在《驯鹿》中,作曲家采用了“扎恩达勒格”间奏的旋律音型。

2、节奏特点鄂温克民歌的节拍较为自由,变换拍子较多,多为三拍子,四拍子,而二拍子则较少,它的主要特点是节奏感鲜明,欢快流畅,宜于舞蹈。

《驯鹿》中整首乐曲没有变换拍子,一直保持在4/4拍子上。

3、调式特点在鄂温克民歌中以宫调式,徵调式为主,羽调式次之,而且音阶形态主要是五声音阶,偶有六声音阶。

鄂温克民歌中单一调式的较多,包含调式变化的民歌并不常见。

《驯鹿》的调性一直保持在d小调上,属于d宫调式,宫调式民歌在鄂温克民歌中约占1/3的数量,它的特点是在乐段的结束处特别强调短时值的商音与角音对长时值宫音的支持,以调式主和旋的三个组成音为骨干音,半终止在徵音与宫音,并强调主属音之间的支持作用。

鄂温克族民歌既使用比较古老的三音音列,又使用五声音阶。

鄂温克族民歌歌词多用头韵,衬词较多,唱抒情性长调时,常用带鼻音的唱法,使感情体现细致入微。

三、渔歌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

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

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赫哲族民歌有10多种,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喜歌、悲歌、古歌、渔歌、猎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歌、叙事歌、新民歌等。

妇女爱唱“嫁令阔”(类似于民间小调)老头爱唱“伊玛堪”。

“伊玛堪”是种民间说唱文艺形式,类似于北方的大鼓,形式具有史诗的特点。

皓月当空,篝火通明,赫哲族村屯充满了欢乐气氛。

赫哲族的小调优美动听,无论是曲调和节奏,都会使人感到江水波浪的起伏和渔船划行中的轻摇微摆。

但凡是男女老少都能触景生情,唱几曲即兴的调子。

主要曲调有赫尼哪调、嫁令阔调、萨满调、伊玛堪调、喜调、悲调、老头调、少女调等。

“赫尼哪”是一种民间小调,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的曲调,它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

著名的赫尼娜调有《乌苏里船歌》、《春季生产歌》。

1、调式特点赫哲族民歌音域不宽,一般都在八度左右,最宽不超过十一、二度,是非常典型的五声音阶,赫哲族的民间音乐作品多采用五声音阶,以宫调式和徵调式最为常见,其次是羽调式,商、角调式较少使用。

《渔歌》是G大调,属于G宫调式,色彩明亮,乐观向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