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肇始于《黄帝内经》,它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补充、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其中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对中医学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明清时期,王清任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家,对中医学的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敢于超越前人。

到了近代时期,由于西学东进,西方以欧州文化的中心,西方的文化东进以后,在咱们国家思想界、文化界、科学界出现了中学和西学之争,人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思想文化界这种学术的争论,在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和西方文化进行交流,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医界。

在近代时期,中医学术界提出了“中西汇通”和“中医科学化”的概念,试图用西方的西医学来解释中医学,或者是把两者混到一起。

尽管最终这两种思潮都没能够为中医学理论在近、现代时期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思路、方法,(没能够)推动中医理论发展,但是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医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使我们认真思索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直到今天,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重视,促进了中医学术界不断地去探索怎样发展中医学术,怎样实现中医现代化。

那么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包括思想界、文化界,尤其是我们中医学术界,在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或者正在探索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我们这一节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第一个问题讲讲什么叫做医学模式。

首先说一说什么叫模式。

模式,从现代意义讲,是指范本、模本、样本的样式,也就是说,模式是一种样式。

模式作为学术的术语,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涵义。

它既是思想体系,又是一个思维方法。

那么模式在医学领域里就叫医学模式。

什么叫医学模式呢?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念,是人们考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

这个定义简单地记,医学模式指观点和方法,是人们在观察、处理、分析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讲一下医学模式的类型。

按照医学发展的历程,人们对人类健康、疾病的分析、观察、处理过程中,所持的观点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古代时期,一种是神灵医学模式。

所谓神灵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由神灵在作祟,那么解决疾病的问题必须祈求神灵。

在中国,也同样经历(过)这个时期,祈求神灵来治病。

那么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也有,治病不找医生,不去看医生,像那些跳神、请巫婆、巫师,还有旧的、古代的神灵医学模式的痕迹。

除了神灵医学模式之外,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对世界本质认识(的)提高,认为世界不是上帝、不是神灵创造的,人(的疾病)也不是神灵所为叫自然医学模式。

自然医学模式在世界医学范畴之内,有古希腊的医学、印度的医学,包括中国的医学。

那就是说,这个时期,古代科学发展时期,叫自然哲学时期,人们所持的医学模式叫自然医学模式。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自然、社会和人是一个整体。

因为疾病是有原因的,不是神灵在作祟,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

虽然中医学就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来说),属于自然医学的模式,但是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它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最完美的医学模式。

在当今世界,中医的医学模式,代表着医学发展的趋向,体现了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当然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有它历史的局限,但是(其)本质和现代的医学模式(一致),代表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近代时期,这个大家要熟悉,就是以欧州文化为中心的西医学。

简单地说就是生物医学模式,它把人作为一个生物学的人,不把人看成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那么治病就是治这个人的病,抛开这个人的思想、历史、感情等社会属性,单纯(地)从生物学属性来对他进行治疗,这种医学模式叫生物学模式。

直到今天虽然已经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但是在人们的思维当中是根深蒂固了。

在咱们的医疗行为当中,一旦你用西医思考这个疾病的时候,想判定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时候,大概大家想的就是生物学模式吧。

看它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病理过程是什么,生理生化发生哪些改变,按照你现在掌握的西医的这个水平,很难把这个人作为社会属性的病人来考虑。

尽管如此,毕竟是生物医学模式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直到今天,它还往前发展,只是人们的认识又提高了,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

你就记住,西医医学,分析还原的医学,它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后医学科学的发展,仍然是要进行高度分析,高度还原的,问题是还原分析以后,如用什么思维方式来组装(综合)这些。

而不是今天简单的一加一就等于二了,那是西医的观点,而中医的观点那一加一可能就等于三了。

讲到这里,希望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要对西医医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它是一门科学,它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有它的哲学体系(、)科学体系。

作为我们来说,要善于学习它的长处来补充它(中医)的短处,遵循我们自身的规律来完善自己,而不是排斥另一个来固守我们这个。

这是现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有的科学胸怀。

到了现代,随着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转变,近代时期的西医学,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难以回答现实当中、医疗当中所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才提出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那么突出表现为现代医学——西医学也注重心理因素、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这个问题,中医学从《内经》开始早就说的很清楚了,而西医学今天刚刚认识到。

今天,作为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是把这个病人既承认生物心理有形和神,又承认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这样一个医学模式,和我们讲中医的医学模式天地人三才一体,何其相似乃尔。

只是现代医学整体的医学模式是在二十世纪初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而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提出。

但是不同的历史发展水平,那么我们从我们中医来看,我们尽管从宏观上,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但是微观的细节我们把握的不是很清楚,比较模糊。

那么现代医学,它是先在微观上把握清楚,然后上升到宏观来认识。

两种不同的思维路线得出同样的结果,从这里看,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具备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

这个话不要讲,说你现代医学是跟着中医走的。

那么它是西医学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它必然最后提出这个概念来。

而中医学提出的早,也在不断地发展,不存在谁优谁劣。

按照科学规律运动的结果,我想这样来认识,我们就能正确处理中医和西医的关系。

这里面包括学术纷争和人际关系,因为掌握医学必须通过人实现。

那么究竟中医和西医如何来认识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第二、我们讲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什么样的医学模式叫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就是反映了中医学在观察、分析、处理生命、健康、疾病过程中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

也就是说,中医学如何来认识健康?什么叫健康?一、一个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社会和环境——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条件下,这三者处于和谐的状态,意味着健康。

这是指,一是指人、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二、就机体本身形体和神灵又合一。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范畴。

在我们医学领域,把“形”定作是形体,“神”定作是生命的过程、功能,或者再简单点说,就是结构和生理的功能,处于一个统一状态,科学状态,意味着人是健康的。

那么这里面的要素,人、环境、自然,人本身形和神,就这个形体和生理功能处于一个和谐状态,意味着健康,是用这样观点来看待健康的。

这是一。

二、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

疾病发生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正气意味着天地人三才一体,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在这种条件下,人是健康的,反映出来是正气。

那么致病因素的邪气作用机体以后,形成了邪正交争的局面,邪正交争的结果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维持健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达不到形神合一、天人合一、三才一体这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就认为他是出现了疾病。

邪正交争是中医学发病学的基本原理,没有邪气构不成疾病,就是说这一对矛盾如果是分离的话,那么不会出现疾病的概念。

那么什么条件下呢?只有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正不胜邪的条件下,会怎样呢?会打乱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形神合一、天人合一。

而用中医学本身的术语讲,说生命的运动过程,是气化的过程,是阴气和阳气的运动过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是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一旦邪正交争的结果使阴阳的运动发生了异常,就会出现疾病。

那么用阴阳来表达健康,《内经》叫“阴阳匀平”,后世医家叫“阴阳和合,或者叫“阴平阳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阴阳的动态平衡,这个词还得仔细去琢磨,我总觉得叫“和合”含义要比那个“平衡”更深刻一些。

那么健康状态叫“阴阳和合”、“阴阳匀平”,而阴阳不合和变成阴阳失衡,这是中医病理学一个最大的概念,就是用邪正交争和阴阳失调这样一种观点来分析、来认识、来处理疾病,都用这样的观点来处理疾病。

所以我们讲《内经》说,看病的时候,“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第三、治病求本,防重于治的防治观。

在预防和治疗上,中医学强调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治疗观念。

至于“本”,从历史到今天,对“本”有不同的解释。

从气、阴阳、五行学说来说,特别是阴阳学说来说,那阴阳学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用这样一个观点来说,那么治病求本,本于什么?实际是本于阴阳。

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指)找出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阴阳失调,在这个条件下,治和防如何来处理呢?中医强调治未病。

这和西医学治疗观是截然不同的。

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既病以后,要防止疾病的传变,制止疾病向不良方向发展。

这是中医整体医学模式一些基本观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的医疗观点。

根据这样一个医学模式,中医学看待生命运动,讲生命本源于气,气的运动,根本原因是阴阳的某种运动,阴阳的某种运动贯穿生命过程的始终,它可以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也可以表现为异常的生命过程。

它符合正常的规律,始终处于阴阳和合斗争的结果,运动的结果,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健康状态。

一旦在病因的作用下,阴阳的和合发生改变,那就打破了正常的生命秩序,由正常转为异常的生命过程,就表现为各种病理变化,用中医的术语讲,就是阴阳失调。

一旦出现了疾病,中医强调的叫上工治未病,防重于治。

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是)中医学整体医学模式的一个基本观点,把它再抽象出来:一、中医学看人,一定是在自然、社会环境当中来考察这个人是否健康、是否有病?二、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三、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时候仍然是用动态的观点来处理健康、疾病的问题,体现了中医学系统整体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