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中国传统文化鉴赏——对联文化摘要: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驳其意。

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

一、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 岳庙” 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 对” ,又要有“ 联” 。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 对” ;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对联的要求如下: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

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 双音步” ,一是一字一顿,叫“ 单音步” 。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

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上联中的“ 窗” 和下联中的“ 门” 是平对平,“ 西” 与“ 东” 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三、对联的形式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

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门第春常在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如福星高照其贴法有三: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实用性和艺术性如前所述,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

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

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

这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

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

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

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

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

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

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

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

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严肃性和游戏性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

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

由于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

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

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

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

游戏性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

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

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五、对联的创作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

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

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六、对联的审美价值对联应当是中国文化中独具韵味的形式。

对联以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熔为一炉,令人神往,具教化、欣赏、研讨、把玩的作用,不管庙堂、江湖还是山林,皆喜闻乐见,因而能够历久不衰,生生不已。

中国的文学作品,不能没有对联。

中国的文化人,不能不写对联。

中国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对联。

红彤彤的春联贴上家家户户的门口,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意味深长的楹联嵌刻在楼台亭阁,为江山胜景、人文遗址平添无穷韵味。

祝寿有寿联,奠祭有挽联,寄托情怀,舒展思绪。

写对联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习惯。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以《红楼梦》的对联最具代表性。

中国对联的文辞美、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皆可以在《红楼梦》的对联中找到例证。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撰太虚幻境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撰宁府上房联等等就充满了哲理美。

而意境美的就更多了: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曹雪芹撰大观园藕香榭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曹雪芹撰拟贾宝玉题潇湘馆联,这些就是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1. 《中国对联文化》课件作者:崔亚红2.《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对联》作者:崔钟雷出版方:哈尔滨出版社3. 《中国对联文化的翻译与传播》作者:王向华《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10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