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认识教育中的惩罚

正确认识教育中的惩罚

正确认识教育中的惩罚刘文明“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诸如此类的观点近年来很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许多教师越来越多地使用表扬的手段,而几乎不敢对学生进行惩罚,甚至到了谈“罚”色变的地步。

然而,学生在一片叫“好“声中成长得似乎并不好。

有人提出要认识到惩罚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呼吁还给教师惩戒权。

您认为,惩罚是教育的必需吗?对于违纪学生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批评教育方式,相关法律并无明确具体地规定,从而导致教师在学生的管理上无所适从。

相反,倒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的“教师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条文被过度解读。

于是,教师对严重违纪学生罚站被称之为“体罚”,批评教育几句更是被扣上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罚”的大帽子!打不得、骂不得、开除不得,不夸张地说: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已经苍白得只剩下一张只会进行“正面教育”的“嘴皮子”!个别小题大做的家长和不利的舆论环境,也使得教师不敢“轻易”批评违纪学生。

一.该不该惩罚韩国:几年前,韩国通过了《教育处罚法》,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规定十分详细而明确。

日本:日本法律规定,必要时可以依据监督机关的规定,对学生实施惩戒,但不得实施体罚,并对哪些行为属于体罚做了较明确的说明。

美国:在美国一些地方,如果学生不努力读书,要判刑入狱,曾有7名学生因学业成绩差,被判刑坐牢两个月。

同样是在美国,学生如果将学校认为不宜带进的东西带进学校内,学校将一律没收,并且不再还给学生。

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

瑞士: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如果有人无故旷课,瑞士法院就要对他提出诉讼,因为学习是学生应尽的义务。

对旷课的学生,一般都要处以罚款。

法国:中学对学习极差的学生,经班级理事会(成员由校长、教务长和该班所有任课老师组成)决定可给予留级处分;犯了严重错误的会受到开除处分;对于打架斗殴、迟到、旷课等小错误,犯错者将受到节假日必须到学校反省补课或做作业的处罚。

英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

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还将对其父母处以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

教师体罚学生方面,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规定了具体的要求。

例:用鞭子或皮带必须是经过认可的标准,必须备有惩罚记录,年龄在8岁以下的儿童禁止体罚,打手心时每双手不得超过三下,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过六下等。

最近又专门制定法律,允许教师以身体接触的方式去惩罚学生。

新加坡:根据新加坡关于体罚学生的《指导原则》规定,在辅导、留校的惩戒方式不能奏效后,校长、副校长和纪律事务长有权用藤条对违规学生进行体罚,但对象限于男生,部位限于手心和屁股,必须有见证人在场,体罚后写成书面报告,并立刻通知家长。

澳大利亚:在澳洲,有一些公立学校设立了警戒室,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会被叫到警戒室,由专门的教师依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惩戒,或者被送到农场从事体力劳动,最严重的是开除,如果再不起作用,就会被送到特殊学校。

……我国教育部2009年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特别作出了“第十六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的规定。

“教育部发言人称,教师正当惩戒不属于体罚,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

批评和表扬同样重要,一味不负责任的表扬会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瑕疵。

这说出了很多老师的心声。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不惩罚的办法只是对破坏分子有利,如果学校中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障。

”“凡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

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傅维利教授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二.该怎么惩罚(一).教育惩罚体罚的区别教育惩罚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主动施加的惩罚,它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教师要求的思想行为做出的一种否定;它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按照社会或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体罚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的手段,侵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侵权行为。

(二).惩罚是一门艺术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它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教育教学中如何恰倒好处的运用惩罚。

1.惩罚——不需要语言案例: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中就巧妙地处理过这样一件事。

考完试之后,一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试卷要求陶先生将“99”改成“100”。

陶先生仔细看了一遍试卷后,什么话也没有说,将“99”改成“100”,只不过随手在一个字上点了一个小红点。

许多年过去了,那个孩子还时常回忆起这件事,并总爱说一句话,那个小红点点到了我的心里去,它教会我怎样诚实做人。

原来陶先生点点的那个字是被那个孩子改过的。

面对孩子错误行为时,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当然这个眼神、这个动作既包含着对孩子错误行为的责备、制止,更包含着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2.表扬——也是一种最好的惩罚方法案例一:在非洲一个土著部落,当族中一个人犯了错误时,这个人就要站到村子中央。

族人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按长幼次序站好,把犯错误的人围在中央。

惩罚不是辱骂与拷打,而是每个人都来说一说这个人的优点或长处,而且所说内容不准重复别人。

案例二:如果家长会变得家长都不愿意参加,那么学校和老师真该好好反省了。

而一位母亲因为对家长会的“另类”表达成就了一个孩子家长会改变了人的一生.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还有你儿子不爱学习,这以后可怎么办啊。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

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

然而,回到家后,她满脸欢喜地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

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彩,沮丧的小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儿子没有睡懒觉,去得比平时早了半个小时。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怀疑是不是老师搞错了。

临别,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

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的儿子一定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我也知道老师在家长会上说了什么,是你不愿意伤了我的自尊心,让我能一直坚持下去,谢谢你妈妈……”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积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表扬在帮助犯错误的人坚定“自己还是一个好人、为社会接受的人”认识的同时,更加深自己对错误的认识,更有利于其悔改。

(三)不问——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案例: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在一次报告会上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女儿上初中时,每天早晨起不来,以至于他和他的夫人每天总要三番五次地喊。

这一天,他决定改变策略。

他买了一个小闹钟给他的女儿,并且告诉她,从第二天起不在喊她起床,迟到及由其引起的一切后果自己负责。

果然,第二天女儿在闹钟的提醒下早早地起了床。

生活中,有些常规的事、习惯的事,做父母或老师往往包办太多。

其实,太多的事,我们可以不问。

让孩子认识到那是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情感体验,增强责任心。

(四)顺应——让“错”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案例: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

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约翰.詹姆士.迈克劳德的作品。

迈克劳德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杀了一只狗,这只狗恰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迈克劳德以处罚,罚他画两幅图。

这就是博物馆收藏的。

迈克劳德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得益于校长对他小时侯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

迈克劳德和医学家班廷一起发明了治疗当时的不治之症——糖尿病的新疗法,这就是胰岛素治疗法。

他们因此而获得1923年诺贝尔生理奖。

惩罚的最终目的是教育。

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首要的是冷静下来,分析孩子错误行为的心理及动机。

是不是“好心办坏事”抑或是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应孩子的行为及心理,让事件发展下去。

不过这样的发展是在老师引导下向好的方面、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方面发展。

总之,一味“赏识”也许是温柔杀手,一味“惩戒”也许是冷面杀手。

学校好比是人才工厂,其产品必然要放到社会大市场中去,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和选择,而社会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大才必然具有创造能力和优秀的心理素质。

学生行为的偏差、有瑕病,不去拨开眼前迷雾,恰恰助长了学生坏习惯和不良行为的养成。

这其实是害了他们一生!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儿子在执行死刑前,唯一的要求是最后见母亲一面。

儿子见到母亲后说:“我就要离开您了,让我最后吃一口奶吧。

”不想儿子一口咬掉了母亲的奶头,说:“我恨你!当年我犯事时,你为什么不打我!”师宗县第九期小学语文骨干培训专题讲座专题:《正确认识教育中的惩罚》主讲:刘文明指导教师:傅泽林2010年3月18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