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超详细知识体系全攻略行政法学知识体系索引表行政法概述——行政、行政法的法律渊源、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行政主体—行政主体资格、行政主体类型、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总论抽象行为—抽象行为的种类、抽象行为的制定、抽象行为的效力与监督具体行为—具体行为的特征、具体行为的成立、具体行为的效力行政许可—许可的设定、许可的实施、许可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处罚的种类、处罚的设定、处罚的实施、处罚的执行、治安处罚行政行为法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其他行为-行政征收与征用、行政奖励与给付、行政裁决与调解争议内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复议与诉讼衔接关系争议结构—处理争议者(行政诉讼管辖法院、行政复议机关)行—提起争议者(行政诉讼原告、行政复议申请人)政—受到争议者(行政诉讼被告、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法争议过程—一般过程(起诉、受理、审理)学行政争议法—特殊过程(撤诉、缺席判决、合并审理、一审期间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中对其他争议的处理)争议规则—证据规则(举证、取证、质证、认证)—法律规则(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争议结果—行政诉讼裁判、行政复议决定执行制度-行政诉讼裁判的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赔偿范围—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行政赔偿范围、司法赔偿范围国家赔偿法赔偿关系—赔偿请求人、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司法赔偿义务机关赔偿程序—行政赔偿程序、司法赔偿程序、国家赔偿的方式与计算行政案例(行政法案例的分析方法)-提问分析法、意思表示分析法、知识结构分析法行政法彩色笔记第一部分 行政法总论行政法学体系:行政组织法(行政主体)一般行政法 行政行为法(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监督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 主要内容:行政;行政法的法律渊源;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核心考点: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法律渊源关于行政法的渊源,还有以下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根据行政诉讼法关于涉外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规定,国际条约优先于国内法律的适用(保留条款除外),但根据我国加入WTO 时的约定,国内法律优先于WTO 规则的适用,只有在没有国内立法时,才适用WTO 规则。
注意:涉外行政诉讼是指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行政诉讼。
二、必须是有权解释的机关对作为上述行政法法律渊源的解释,才可作为行政法的渊源,其他的无权解释机关的解释不得作为行政法的渊源。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P6 —— 控制权决定基本原则专题一:行政主体主要内容:行政主体资格;行政主体类型;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
核心考点:行政主体资格。
★★★行政主体资格(重点掌握其判断标准)★★行政主体类型:P18中央行政主体第一级★国务院第二级★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议事协调机构办公机构办事机构(只有组成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其他国务院可自主决定)第三级★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机构☆上述国务院下属单位的内设机构(专利复审、商标评审)地方行政主体第一级★地方各级政府★中央主体派驻地方的机构第二级★派出机关★工作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议事协调机构办公机构办事机构(只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下属部门与机构,乡镇人民政府没有下设部门与机构)第三级☆上述第二级主体的内设机构☆上述第二级主体的派出机构(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被授权的企业组织★被授权的事业单位★被授权的社会团体★被授权的群众自治组织(如某些公用事业企业)(如高等院校)(如某些行业协会)(如村委会、居委会)说明:★表示有行政主体资格;☆表示经授权可能有行政主体资格;未标注者表示无行政主体资格。
注意:国务院行政机关内设的司的设立、撤销与合并,由国务院批准;处的设立、撤销与合并,由该机关批准。
★★中央与地方行政机关、行政机构★★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一、一般行政机关即使越权也仍然由自己承担责任,如县政府拘留他人,而一般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一般不能以自己名义作出决定,如果擅自以自己名义作出决定,则由所在机关承担责任,但《消防法》规定,公安部里面的消防局,公安局里面的消防处、消防科,有权以自己名义作出决定,也有权以自己名义承担责任二、国务院直接批准成立的综合执法机关、国务院授权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综合执法机关,它们有行政主体资格,其他综合执法机关都不得以自己名义作出决定,如果擅自以自己名义作出决定,则由成立综合执法机构的机关承担责任三、地方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的区别: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有三类:(1) 行政公署:省、自治区政府——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公署;(2) 区公所:县、自治县——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设立区公所;(3) 街道办事处: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经上一级政府批准派出。
政府工作部门的派出机构主要有:2000元以下罚款(1) 税务所,由税务局派出;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的法律地位包括三种:(1) 被法律、法规、规章授权。
在授权范围之内有行政主体资格。
(2) 被行政机关委托。
不是行政主体,没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力。
(3) 越权的情况:种类越权由设立派出机关、派出机构的机关承担责任。
在授权的幅度上越权,以由越权者自己承担责任。
四、多个机关联合执法的,看谁对外署名谁就是被告(类似上级批准的情况)★★★《公务员法》1、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1)行政处分;(2)辞退或者取消录用;(3)降职;(4)定期考核为不称职;(5)免职;(6)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7)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的不服的:30日 15日公务员原机关复核(30日)同级人事部门或原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诉(60日,最长90日)申诉机关的上一级机关再申诉注意,对省级以下的机关的申诉决定不服的,才能再申诉。
2、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对行政处分不服的:30日 30日行政机关的公务员监察机关复查(30日)上一级监察机关复核(60日)3、公务员认为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上级机关或者有关的专门机关提出控告。
4、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60日 15日聘任制公务员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法院注意,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由人事部门的代表、聘用机关的代表、聘任制公务员代表以及法律专家组成。
专题二:抽象行政行为主要内容:抽象行为的种类;抽象行为的制定;抽象行为的效力与监督。
核心考点:抽象行为的效力与监督。
★抽象行政行为的种类(一)行政法规1、制定机关:国务院2、名称:《XX 规定》、《XX 条例》、《XX 办法》3、内容:(1)执行法律;(2)国务院的职权事项(二)行政规章1、部门规章(1)制定机关: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2)名称:《XX规定》、《XX办法》(3)内容: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的决定、命令2、地方政府规章(1)制定机关:省级政府、较大的市的政府(2)名称:《XX规定》、《XX办法》(3)内容: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本行政区域内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授权立法中的特殊问题行政法规制定的流程建议送审主体权限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实施备案解释①②①②③传批(③即授权立法)主体立项决定公布备案(注意就以上五项将行政规章的制定与行政法规的制定进行对比)★★★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与监督★★★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与监督(二)被动式审查(三)附带式审查注意,人民法院审理反倾销、反补贴案件,不参照地方政府规章一、行政立法1、行政机关制定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不属于行政立法2、权利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人大)制定的有关行政方面的法律行为不是行政立法。
二、其他规范性文件(1)各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2)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的决定、命令、指示注意,如何区分行政立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主要看两点:(1)看制定机关,行政立法只能由享有行政立法权的机关来制定(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省级人民政府、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不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必然是其他规范性文件;(2)看文件名称,如果该机关享有行政立法权,并且该文件叫做《XX规定》、《XX办法》、《XX 条例》,必然是行政立法,否则就是其他规范性文件。
专题三:具体行政行为主要内容:具体行为的特征;具体行为的成立;具体行为的效力。
核心考点:具体行为的特征。
★★★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是判别具体行政行为的关键)行政事实行为不可提起诉讼,但如果行政事实行为造成损失的,依法可以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1.依职权的和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
划分标准是行政机关是否以当事人的申请作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条件。
前者指行政机关不需要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直接依职权采取具体行政行为;后者则需要经过当事人的申请,行政机关才能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这种分类的标准,是看谁能启动行政行为。
如果是依职权的行为,行政机关根据自己的判断就可以直接启动,如果是一个依申请的行为,必须由当事人申请,行政机关才能启动。
谁可以启动,就直接决定了这个行政行为合法的要件。
如果是一个依申请的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行政机关自己启动,那么这个行为就是无效的。
所以,依职权和依申请的分类,目的主要是判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标准是什么。
2.羁束的和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
划分标准是具体行政行为受法律拘束的程度。
立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方法、手段等条件作出严格规定,行政机关采取时基本没有选择余地,是羁束的具体行政行为;立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方法、手段等方面给予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裁量余地的,是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
这个区分的意义是,对于羁束行为,行政机关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去做,违反了法律规定,直接的法律后果是违法。
对于裁量行为,行政机关有一定的裁判空间,违反了这个裁判空间的规定,直接的法律后果是不合理、不适当。
超出这个裁判空间以外,才构成违法不违法的问题。
3.授益的和负担的具体行政行为。
划分标准是具体行政行为与当事人之间的权益关系。
为当事人授予权利、利益或者免除负担义务的,是授益的具体行政行为;为当事人设定义务或者剥夺其权益的,是负担的具体行政行为。
4.要式的与不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
划分标准是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需要具备法定的形式。
需要具备书面文字等其他特定意义符号为生效必要条件的,是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不需要具备书面文字或者其他特定意义符号就可以生效的,是不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
比如说,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必须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但是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具体方式,可以打电话,可以当面问。
如果是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较大数额的罚款,必须以听证的方式来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