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贾平凹谈莫言
引导语:和都是我国首屈一指的作家之一,可谓是各有千秋,中国当代文坛两位扛鼎重将温馨相遇,贾平凹是怎么谈论莫言的呢?
贾平凹:我恐怕是核桃命,要“砸”着吃
莫言是我非常敬慕的一个作家,莫言的作品我也都看过,有时候觉得人家怎么写这么好,咱就写不出来呢?确实产生过现在说的“嫉妒羡慕恨” ,但恨是恨我自己怎么写不出来。
可以说这几十年里,大家对我的创作一直关注,也批评评论过,我的成长发展与大家有直接关系,而且自己的每一部作品出版,或者肯定或者批评,到现在这个年龄,我觉得都是自己的一份财富了。
对我作品的认可、肯定,那是在赛跑的时候给我喊加油的,增加信心和力量。
当然批评我也是恨铁不成钢,后来我越来越充分理解这一点。
我之所以写了几十年,老了还在写,动力很多,其中有一种动力就是来自这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方面人家说你好,人都是“人来疯” ,一说好咱就得表现,一说不好就又不服,想证明一下,就是这两种力量。
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不自信,喜欢听好话,受到批评往往就灰心丧气了。
就像掐芽子似的,正长芽子的时候你不敢掐它,一旦掐了,它当然还可以长,从旁边再憋一个芽子出来,但往往是得好长时间才能憋出来。
所以年轻时候,由于经历的事少,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即使开批评我的会,全部是批评,我那时候才二十来岁,批评家们批评,我觉得这下完了,以后再写不成东西了。
到了中年以后我才知道作品受到关注、能获得各方面的意见是特别重要的'。
我经常说创作就像炼丹一样,要把丹炼成,需要阴阳相济,水火相济。
我记得母亲在世的时候,有一天我在看书,那时房子小,母亲就坐在旁边。
那书上说刘邦出生的时候是龙变的,他妈做梦梦到了龙缠身。
刘备出生的时候,他妈妈梦见星星钻怀里了。
我就问我母亲生我的时候做过啥梦,我母亲说做过梦,梦见的是一个树上接满了核桃,我当时很失望,想着人家都是梦到龙啊、凤啊的,我母亲却梦到了结核桃。
后来受到好多批判的时候,我想我这个命啊恐怕就是核桃命,要“砸”着吃,你不砸,核桃仁出不来。
后来作品受到关注争议,基本每一部作品出来都没有都说好或者都说不好的,两方面意见都有,就像吃核桃一样,就是要砸着吃。
所以后来我觉着,对作品说好的,或者说不好的,反正是说得有意思的,能够对创作有启发的,我都非常欢迎。
尤其到后来特别重视这方面。
开始写作的时候自己很年轻,二十出头,一家伙写到现在,写成了老汉。
但是长期的写作以来,如果说是潜心写作,平心而论问心无愧,因为五十年代的时候写作就是这样,自己一直写到现在,也干不成别的啥事情,虽然自己关心社会的千变万化,但这几十年很少涉及到各种是是非非,很少发过言,交际、交往、活动这方面已经退化了,不会了。
才气不足还是影响自己作品的进展,这不是矫情话,越写到后面,越接近六十岁,这种感受越强烈。
开这个会,自己回去再琢磨琢磨,虽然大家说了很多好话,回去以后把大家的发言再好好思考,以后怎么创作,怎么更精湛,我要好好斟酌斟酌。
拿我自己来讲,感觉自己还有创作激情,还老有创作欲望,我觉得不管写得好不好,还能写。
所以我说这次会给我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谈的。
实际上按我心里讲,我不愿意开创作总结性的会,比如一个人创作多少年,这其实对生命不利。
这次虽然也是针对我创作的情况来谈,我觉得对我以后的创作有很多启发。
从心里说,过去没有你们在那里,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我自己。
写了这么多年,也可以说是你们夸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你们“砸”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你们“骂”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你们“逼”出来的。
创作上,人都是有惰性的,为了“人来疯” ,为了证明自己,才不停地在弄这个事情。
一旦都不说了,他也没劲了,也就不写了。
所以以后如果自己再写作品,还得仰仗各位,在你们关注更矫健的马儿在草原上跑的时候,不要忘了一个老牛还在激烈地拉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