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污水处理实验报告三篇.doc

污水处理实验报告三篇.doc

污水处理实验报告三篇第1条污水处理实验报告水处理实验报告名称沉淀管烘箱平衡曝气充氧装置恒温振荡器722分光光度计过滤和反冲洗装置ZR2-6混凝搅拌器型号规格备注水泵漏斗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1/10000分析平衡空气压缩机课堂评分60测试结果实验报告评分40总分,水处理实验报告实验1自由沉降实验1实验目的1初步了解自由沉降颗粒的测试方法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降的规律,根据测试结果绘制时间-沉降速率(te)-沉降速率(uE)和CT/c0 ~ u关系曲线。

第二个实验原理沉降指的是通过重力从液体中去除固体颗粒的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沉淀过程可分为四类: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分层沉淀和压缩沉淀。

本实验旨在研究和探讨污水中非絮凝固体颗粒的自由沉淀规律。

如图所示,试验是用沉淀管进行的。

如果水深设置为h,颗粒的沉降速度u = h/t u = h/t可以在t 时间内下沉至h深度。

根据给定的时间t0,计算颗粒的沉降速度u0。

所有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可在t0时完全去除。

如果原水悬浮物的浓度为c0(毫克/升),则原水悬浮物的沉淀率为c0(毫克/升)。

CT。

经过T时间后,污水中剩余悬浮物的浓度(毫克/升)h采样口高度(厘米)T采样时间(分钟)。

公式中自由沉淀试验装置的三个实验装置和设备1、沉降管、储水箱、水泵和搅拌装置2、秒表、卷尺3、用于测定悬浮物的设备分析天平、称重瓶、烘箱、滤纸、漏斗、漏斗架、量筒、烧杯等。

4、经水和高岭土处理的污水。

四个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高岭土放入配水槽,启动搅拌机,充分搅拌。

2.取200毫升水样(测得的悬浮液浓度为c0),确定取样管中取样口的位置。

3.启动水泵,将混合液打入沉降管至一定高度,停泵,停混合器,记录高度值。

启动秒表并开始记录建立时间。

4.时间为当1 、3 、5 、10 、15 、20 、40 、60分钟时,分别从取样口抽取200毫升水,并测量悬浮物浓度(ct)。

5.每次取样时,应首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以减少误差。

取样前后应测量沉淀管内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并取两者的平均值进行计算。

6.在每个沉降时间测定水样的悬浮物浓度和固体含量。

首先,将烘箱调至105±1℃,将滤纸放入称量瓶中,打开盖子,将称量瓶放入105℃烘箱至恒重,称量重量,然后取出恒重滤纸,放入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用蒸馏水冲洗,获得滤纸上的所有悬浮固体。

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称量瓶中,称量悬浮物的重量(重复干燥至恒重的过程)7.重量ω1称量瓶滤纸(g)ω2称量瓶滤纸(g)悬浮物(g)V水样体积(100ml)中悬浮物的计算公式。

分析了五个实验结果,并考虑了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

1、根据取样口距液面的平均深度h和不同沉降时间下的沉降时间t,计算出各种颗粒的沉降速度u和沉降速度e,绘制出沉降时间-沉降速度和沉降速度-沉降速度2、的曲线。

利用上述数据,计算不同时间t沉降管中未被去除的悬浮物的百分比,即p = (CT/C0) 100%,以颗粒沉降速度U为横坐标,P为纵坐标,绘制出U-P关系曲线。

问题 1.自由沉降和絮凝沉降中颗粒的沉降速度有什么不同吗?自由沉淀中的粒子速度总是恒定的。

沉淀过程可用牛顿第二定律和斯托克斯公式来描述。

絮凝沉降中颗粒的沉降速率不断增大,实际沉降速率理论上难以描述,主要由实验确定。

2.从曲线中t-E、u-E和u-P的关系可以看出绘制自由沉降曲线的意义。

此外,从u-P曲线可以得到一定沉降速度的去除率。

实验2活性炭吸附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活性炭的特性和应用范围;(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过程和性能,熟悉整个过程的操作。

第二个实验原理是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吸附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当活性炭在溶液中达到吸附平衡时,活性炭的吸附量用VC0-CXqMM中的吸附量Q表示,其中Q为活性炭吸附量,即每单位质量活性炭吸附的物质的重量g/g;V污水量,LC0、C为吸附前原水和吸附平衡污水中的物质浓度,分别为g/L;x被吸附物质的重量,g;m活性炭用量,g.。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活性炭的吸附容量随着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两者之间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C、对应的q、C值是通过吸附实验测得的。

同时,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样品浓度与吸光度呈正相关。

因此,只要在一定条件下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就可以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并从标准曲线中读出样品的浓度。

三个实验步骤五、结果分析、讨论和改进假设1。

制作标准曲线时,吸光度出现负数,表明实验误差较大。

根据实验结果,这些误差主要是由药物剂量的误差引起的。

3.同一个学生负责相同的给药程序,可以减少因不同学生阅读错误的差异而造成的较大实验误差。

实验数据和吸附等温线之间的关系很大。

2.吸附等温线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在一定的实验状态下要用碳粉来制作吸附等温线?只要在相同的实验状态下得到实验数据,就可以在吸附等温线上找到水中物质的浓度。

粉末活性炭的使用有利于加速吸附,使实验更快、更准确。

实验3过滤与反冲洗实验1实验目的(1)观察过滤与反冲洗现象,加深对过滤与反冲洗原理的理解;(2)通过实验得出速度与水头损失的关系。

(3)通过实验得出冲洗强度与膨胀度的关系。

(4)了解过滤和反冲洗模型试验的方法;两个实验原理(1)过滤净化的主要功能是接触混凝。

水中絮凝的杂质被截留在过滤器中,或者具有接触絮凝的过滤材料的表面附着在水中的杂质上。

过滤层去除水中杂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过滤材料的总面积。

(2)过滤速率、过滤材料颗粒的尺寸和形状。

过滤水中悬浮固体含量和残留杂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决定了过滤层的水头损失。

当过滤速率大、过滤材料的粒度粗、过滤材料层薄时,过滤水的质量迅速恶化,过滤水的质量周期变短。

如果过滤速率高且过滤材料颗粒细,则过滤器中的水损失迅速增加,从而快速达到过滤压力循环。

(3)当滤料层反冲洗时,当膨胀率不变时,滤料粒径越大,所需冲洗强度越大;水温越高,所需的冲洗强度越大。

在反冲洗开始时,支撑层、过滤层的不完全膨胀、相当于过滤器处于反向过滤状态。

此时,过滤层水头损失的计算公式为E(L-L0)> L0100,其中膨胀后的L砂层厚度(cm)和膨胀前的L0砂层厚度(cm)。

当反洗速度增加时,过滤层完全膨胀并处于流化状态。

根据前后滤料层的厚度,可以得到膨胀率。

三个实验步骤(1)了解实验装置和结构;(2)打开和关闭相应的过滤阀门,启动水泵观察运行情况;(3)测量和记录数据;(4)反洗时,先调整反洗对应的阀门;(5)进行反冲洗强度试验,膨胀率E10 、20 、30;(5)开启反冲洗水泵,调节膨胀度E,测量反冲洗强度值;(6)测量每次反冲洗强度时,应连续测量3次,并计算平均值。

4.数据处理和结果计算五、结果分析、讨论和改进假设1。

过滤过程中的水头损失随着操作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长速度变慢。

2.过滤过程中的水头损失随着过滤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H1-H4代表整个过滤层的水头损失;H1-H5代表过滤材料层和支撑层的水头损失之和。

他们的水头损失数据很接近,曲线几乎一致。

这表明支撑层的水头损失非常小。

3.当操作流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过滤水的质量将会恶化。

因此,操作流速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4.从反冲洗数据和“膨胀度和冲洗强度”图中可以看出,膨胀度随着冲洗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膨胀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膨胀度的增加是有限的,并且存在滤料流失的可能性,因此冲洗强度不能无限增加。

5.为了达到更好的冲洗效果,避免滤料的流失,应选择合理的冲洗强度Q,一般通过实验测量。

6.在循环泵吸入管的入口处设置过滤器,防止因操作不当造成滤料流失时,滤料通过吸入管进入水泵,损坏水泵,导致转子流量计无法正常工作。

6 、预防措施1。

在过滤实验之前,应在过滤层中保持一定的水位,并且水不应被排空,以防止空气在实验期间积聚在压力计中并影响读数。

2.在反洗过程中,不要打开入口阀太多,但要缓慢,以防止过滤材料冲出色谱柱。

3.在反冲洗过程中,为了准确测量砂层厚度,必须在砂面稳定后进行测量,平均值应在每次反冲洗流量下连续测量3次。

实验4曝气充氧实验1目的(1)确定曝气设备的总氧传递系数KLa(2)加深对曝气充氧机理及影响因素的认识;(3)了解和掌握曝气设备中清水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并对氧传递效率EA和功率效率Ep进行评价。

两个实验原理(1)曝气是一个通过某些设备人工加速氧气向水转移的过程。

氧化过程是一个传质过程,氧传递机理是双膜理论。

本实验采用一百稳态试验方法,即充入所需水后,用亚硫酸钠作为脱氧剂、氯化钴作为催化剂,将待曝气水除氧至零,然后开始曝气。

液体中溶解氧的浓度逐渐增加。

液体中溶解氧的浓度c是时间t的函数。

曝气后,以固定的时间间隔t采集曝气水样,以测量水中溶解氧的浓度。

因此,KLa-c-CCS-c0Klak 2 .303 IGCS 0-igst或Itglatcs-ct2.303,其中总KlA氧转移系数l/303由下式T曝气时间h 计算;基于cs曝气池中的初始溶解氧浓度,在t0和T0期间的某个时间t时池中液体中的溶解氧浓度,本实验中c00Ct曝气,以及mg/L 三个实验步骤(1)计算剂量。

脱氧剂采用结晶亚硫酸钠,用量为1.51.58g(其中1.5为安全系数);(3)关闭所有开关,向曝气池注入清水(自来水),直至1 .9m;(3)将溶于温水中的药物从桶顶倒入,混合反应10分钟后,取水样测定溶解氧(DO);(4)当水样脱氧至零时,开始正常曝气,曝气后1 、5 、10 、15 、20 、25 、30 、40 、50 、60分钟采样点测量溶解氧值,直到溶解氧达到95饱和值。

溶解氧饱和度值为5 .5毫克/升.(4)同时计量空气流量、温度、压力、水温等。

;(6)收集水样,用碘量法测定溶解氧。

水样应收集到溶解氧瓶中。

小心不要给水样充气或在取样瓶中留下气泡。

(7)用碘量法测定溶解氧(A、溶解氧固定);在溶解氧水平下插入一根吸管,加入1毫升硫酸锰溶液和2毫升碱性碘化钾溶液,盖上瓶塞,倒置混合数次,静置。

B、分离出碘,轻轻打开瓶塞,立即用吸管将2.0mL硫酸插入液面下,小心盖上瓶塞,搅拌并倒置插入瓶塞,直至沉淀物完全溶解,并将瓶塞置于暗处5分钟。

C、滴定,在250毫升锥形瓶中吸收100 .0毫升上述溶液,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溶液至黄色,加入1毫升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刚褪色,并记录硫代硫酸钠的用量;D、溶解氧浓度计算溶解氧mg/LM*V*8*1000(含m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mol/l;滴定过程中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毫升)。

4.数据处理和结果计算五、结果分析、讨论和改进假设1。

由于实验中脱氧不完全,0分钟时溶解氧不为零,此后逐渐降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