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科学领域的现状、成因与调控

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科学领域的现状、成因与调控

浅谈科学领域的现状、成因与调控科学性是指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是否清楚、确切,历史事实、任务以及图表、数据、公式、符号、单位、专业术语和参考文献写得是否准确,或者前后是否一致等;科学性是指稿件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即概念、定义、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是否可靠等。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大自然中进化、生存和发展。

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科学和数学逐渐成为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学科,既有共性特点又有各自的独特性,既相互促进和相互助益,又发展着各自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每一个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认识,儿童对周围自然环境和客观世界的认识简约地重演了人类的认识过程。

相对而言,儿童对自然界中实物和现象进行探索并形成解释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儿童的“科学探究”,儿童基于对自然环境中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形成的对其逻辑关系的理解可以称之为“数学认知”。

科学探索有助于幼儿更好的认识和解释客观世界,数学认知则有助于儿童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有序性。

科学领域的结构基于人类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特点,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成为《指南》科学领域中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两个重要方面,可以称为科学领域的两个子领域,在具体的每个子领域,又提出三个方面的目标以及相应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典型表现。

科学领域的价值取向:1、探究既是儿童科学学习的目的,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方法。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通过科学学习使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在科学界探究是科学的核心,探究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所以谈到科学领域首先会想到探究,科学是用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的,数学同样也可以用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的。

2、解决问题是幼儿数学认知的重点,也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途径。

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凸显了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队幼儿数学认知的重要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往往忽视让幼儿操作具体物体,常常以图画表象为中介并很快过渡到抽象符号的认识和运算,由于幼儿没有真正经历从具体事物到抽象符号的认知建构过程,数学的学习变成了没有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纯粹记忆。

让幼儿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能够激发和保持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冬季和兴趣,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并具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这是幼儿数学认知的核心价值所在,有利于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

尽管在2001年颁布的《纲要》中就倡导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但在现实中,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脱离实际的机械学习和训练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比如说当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一些误区: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在教孩子书写数字、学习计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指责孩子笨。

也曾看见一些年轻的妈妈,在耐心地教孩子学数学。

然而仔细听来,方法无非就是断重复地问孩子:“1加3等于几啊?2加2等于几啊?”包括目前社会上流行快速心算、手指速算等方法,许多家长对这种方式非常感兴趣,甚至还买来加减或乘法口诀让幼儿诵读,有些幼儿园也应家长的要求开设了这样的特长班。

从我以上举的例子中可看出,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期望孩子从小就能学到许多的数学知识,但却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数学,而幼儿教师教师是学前儿童操作和探究数学的引导者,应该具备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儿童发展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并且能够运用较高的教育技术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

必须明确儿童学习数学,其意义绝不在于简单的数数和计算。

因为学前儿童所获取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但数学对儿童思维方式的训练却是其它任何学习所不具备的:同时,数学还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为幼儿的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活动建立有机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科学探究和发现往往是数学发展的基础,而数学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能够使证据更清晰,两者相互助益,就幼儿阶段的认识和学习所具有的综合性和情境性特点而言,幼儿的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常常有你相同的认识杜爱香和活动情景,可以自然的相互关联。

例如:幼儿观察探究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时要用到数学和测量,要记录种子种下的日期和发芽所用的时间,在观察和记录天气时也用到数学,发现温度高低的变化;在探究斜坡和物体滚动之间的关系是还要用到长短、高低和快慢等数学知识和经验。

一、科学探究尽管科学探究和数学认识有着有机的联系,但是为了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更好的观察和了解幼儿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的主要目标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了解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典型表现,《指南》相对地将科学领域划分为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子领域,下面重点分析和阐述科学探究的目标、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和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科学探究的目标目标1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这一核心目标体现了对幼儿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的高度重视,可以用“好奇”、“好问”、“好探究”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1)好奇。

幼儿的好奇主要表现在喜欢接触大自然和新鲜实物。

喜欢到户外游戏到大自然中去,并常常为周围的事物所吸引,驻足观看。

刚刚发芽的小树、刚刚长出的小草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不知名的小虫和下雨天地上的积水会让孩子观察半天、问这问那好奇是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好奇心是幼儿探究对的冬季基础和内在动力,正是幼儿与强烈的好奇心使幼儿保持探究的人情和积极性。

(2)好问。

做父母的都曾有这样的感受: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就会用好奇的目光东张西望,打量着周围多彩的世界;而自孩子说话起,就爱问这问那,还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说:妈妈,为什么天空是蓝的?为什么飞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为什么猪没有翅膀?好问的幼儿常常会对自己接触和观察到的实物和现象提出有关的问题,比如班里养了几只蜗牛或在雨后的墙边、树下发现了小蜗牛,孩子们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蜗牛有嘴吗?蜗牛喜欢吃什么?这些问题正是“适宜的探究的问题”有些父母或会老师会对孩子说:问这么多,烦不烦?孩子的好奇心,就在父母和老师这样的不断呵斥声中被毁灭了!很多孩子长大后,便再也不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了。

作为教师,支持孩子们的提问,耐心、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提问,记录下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这就是探究的良好开端,经过筛选和判断,引导孩子用适宜的方法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这就是典型的探究过程。

(3)好探究。

动手探究是幼儿满足好奇心,找到问题答案的必由之路。

好奇好问是幼儿探究的动力和前提,而动手操作才是幼儿探究的真正开始,当幼儿好奇的摆弄物体,探索物体和材料,试图通过各种动手动脑的方式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时,正是幼儿“好探究”的表现。

比如电珠通电、鸡蛋浮起来了目标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这一目标包括经历探究过程和获得探究能力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交织的层面。

首先从探究过程来看,包含经历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调查验证、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合作交流等基本环节。

(不同年龄的完整细致程度和深度不同)(1)观察探索既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幼儿常用的基础性的探究方法,常用的观察方法包括简单观察对比观察、长期跟踪观察等。

(2)思考猜测。

思考猜测是对要解决的问题的答案、结果,以及探究的过程和要使用的方法进行预测。

(3)调查验证。

要根据探究的任务和问题,思考和猜测可能的结果,选择适宜的观察、实验、测量等方法,制定研究的计划和调查的方案。

根据方案进行实际观察、实验和调查。

(4)收集信息。

记录是收集信息的有利工具,通过记录能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对实施的尊重,是结论建立在事实之上。

幼儿记录是可能会用到简单的图画、数字、图标或其他符号。

(5)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是幼儿根据观察、实验和调查的结果形成结石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幼儿需要回顾和综合思考探究的过程、发现的现象,并初步给出合理的结石。

这是一个需要思维和语言高度参与的过程。

(6)合作交流。

探究中的合作既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也有助于幼儿体验和学习如何围绕套就任务与同伴分工协作。

一般来说,这种能力在幼儿大班时期比较常见。

从探究方法来看,观察比较、实验验证、调查测量是基本方法。

幼儿正是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探究能力的。

其次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或称关键性目标。

(什么是探究能力)幼儿具有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就具备了基本的探究未知、寻求答案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目标3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这一目标之下4至5个方面的典型表现所反应的幼儿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都是在幼儿感知、体验、探和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的,是幼儿探究过程的必然结果。

理解和领会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发现性和伴随性的特点,这些事物和现象涉及到动植物、物质与材料、天气与季节、科技、环境等,是举例性的,是探究的载体,幼儿乐于探究的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

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包括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常见的动植物、常见物体、常见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变化、科技产品和环境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常见的动植物。

认识常见的动植物极其特征是幼儿认识生命体的特征的重要经验。

关键经验包括:动植物的多样性、动植物的生存和生长变化的基本条件、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与繁殖。

应根据地方性特点学者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作为幼儿探究和认识的对象(福州认识榕树、三角梅,武夷山认识茶叶、竹子、兰花等)(2)常见的物体和材料。

常见物体和材料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两大类。

最常见的材料包括沙石、泥土、水、纸、木和各种金属物体。

(3)常见物理现象。

包括物体和材料的形态或位置及其变化变化条件,如斜面与物体的运动,沉浮、磁力、光和影子等。

(4)天气与季节变化。

了解天气与季节的特点和变化的重点在于感知、体验和发现其与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感知、体验和认识常见的天气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动植物生长变化的影响;感知、体验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周期性变化等。

)(5)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感知和了解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如感知和链接各种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造成的不利影响。

(6)人们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相依相伴,密不可分。

幼儿从小感受、体验和发现这种依存关系,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三个目标的关系首先我们要知道幼儿科学探索包括哪几个维度的目标(知识经验、情感态度、能力方法)其次了解一下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是首要的、前提性、动机性目标;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是重要的、核心性、关键性目标;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性、产生性目标。

相关主题